文丨卿心君悦
导语:
要论谁才是大明朝布局的第一高手,不是精于“帝王之术”的嘉靖,不是善于明哲保身的吕芳,不是精于谋算善于用人的严嵩,也不是精通理学善于画饼的徐高张,而是江南制造局的商人——沈一石。
清流与严党对峙多年,不分输赢;宦官当道扯着虎皮,更是无人可敌;然而,沈一石仅凭一己之力,死前布下一局,彻底搅动了大明朝凝滞不动的局势,直接或间接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有人因此觅得一条生路,有人因此被逼装疯,有人因此险被诛连十族,甚至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还推动了严党垮台、吕芳失势、赵贞吉入阁、陈洪上位……
一些人觉得沈一石所布之局虽确属精妙,但其产生的影响多属巧合!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仅小看了沈一石,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一局的精妙。
用芸娘施“美人计”的深意沈一石用芸娘给高翰文施“美人计”,是起点;而为芸娘选择了高翰文,才是布局的开端。
为快速完成“改稻为桑”,小阁老严世蕃丧心病狂的暗自下令——“毁堤淹田”,关键时刻,幸得胡宗宪“分洪”,只淹了一个半县。
事情败露,在马宁远的配合下(之前文章讲过,答应水淹九县有马宁远的算计),胡宗宪强拖杨金水入局,不得已,杨金水舍弃了干儿子李玄。
为了让李玄心甘情愿去死,也为了不坏了自己领导的名声,杨金水满足李玄一个愿望——让芸娘陪他睡一觉。
一觉过后,李玄欣然赴死,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死得值了!”
李玄一行人就这样被胡宗宪用“王命旗牌”就地正法,随后,得知真相的嘉靖把胡宗宪、杨金水等人火速召回了宫。
对于“毁堤淹田”,嘉靖早已从杨金水处得知了真相,明知真相又故弄玄虚的目的有三个:看下属如何表演(试探);找机会敲打严党(表达不满);督促尽快完成“改稻为桑”(重点)。
在御前,胡宗宪为朝局、为严党,隐瞒了真相,又为东南大局,一味强调困难,被免去了浙江巡抚。此后,严党与清流一番暗斗,郑泌昌出任巡抚,高翰文当了知府,海瑞与王用汲也临危受命。
新任的官员陆续上任,距改稻为桑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浙江的局势也愈发诡异。
海瑞与王用汲会殊死反对“低价买田”,这不意外,可杨金水却赖在宫中迟迟不归,而小阁老派过来的高翰文又在一定程度上站队了清流,这让身在浙江局内的一些人有了些许的猜测。
正是这个时候,沈一石叫来了芸娘——
别院琴房,琴声舞姿正浓,沈一石突然掀翻了琴,质问芸娘李玄死前为何会说那么一句话。
最初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就有疑问:为何沈一石会如此介意此事?
要说介意的话,沈一石更该介意杨金水才是,既然连杨金水都没介意,又何必因为一个李玄,与芸娘闹这么一出“断弦明心”,难道是因为李玄的级别没杨金水高?亦或者是李玄的那句话,太过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沈一石担忧接下来杨金水会怎样对待芸娘。
当初,杨金水安排芸娘陪李玄一晚是一种“管理者的思维”——向下属们表明一个姿态:他的人,能保的必定尽全力去保,而若不能保,也必将倾其所有满足对方最后的愿望。
终究李玄是替杨金水“挨刀”,其他的下属难免心有余悸,可经杨金水如此一番安排,反倒更得下属们的心。
从这一点来说,杨金水是聪明的,其所为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可常言道:“有得必有失”,杨金水经此一事,自己也跌入了另一个僵局——如何处理芸娘?
芸娘是他明面上的“对食”,可谓人尽皆知,连远在宫中的吕芳都知晓此事,如今他把芸娘赏给了下属李玄一晚,一下子芸娘就成了他手中的一块“烫手的山芋”——扔了不是,毕竟是他安排芸娘干的,芸娘本无错;不扔也不是,真与芸娘一如往日,他的面子可算是丢到姥姥家去了,而“人精”沈一石自然也能想到这一点。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杨金水会如何处理芸娘呢?
将芸娘直接还给沈一石,这是一个方法,毕竟沈一石与芸娘的暧昧,杨金水心知肚明,但问题是,将芸娘还给沈一石需要一个理由,杨金水暂时还得用沈一石,明着摊牌势必会让二人的关系变得微妙尴尬。
那么大概率的结果便是:杨金水找借口一直晾着芸娘,直到他回宫前,再摊牌把芸娘还给沈一石。
若是往常,这样的结果沈一石没啥不能接受的,毕竟沈一石也清楚杨金水不可能把芸娘带入宫,或早或晚都会把芸娘还给他,可问题是,如今的局势不同往日,他已经有所察觉,这一次他在劫难逃。
至于原因,看过这部剧的人都清楚——一旦“改稻为桑”无法完成,为填补国库,不掠之于民,便掠之于商,他沈一石明面上那“江南首富”的名号必定会招来祸患。
等到了那一天,他倒了,谁来保护芸娘?
对于这个问题,沈一石不能不想,而在他身边最有能力保芸娘的人,只有杨金水。虽说,杨金水也身在局中,将来未必能全身而退,但杨金水的背后有吕芳,只要杨金水肯帮,芸娘未必没有活路。
而这就是沈一石布局的初心。
为了帮芸娘觅得一条生路,沈一石不仅要想方设法绑住杨金水,还要尽可能保住杨金水与芸娘之间的“情分”。
杨金水与芸娘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杨金水没有一个合理恰当的理由推开芸娘,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杨金水与芸娘的情分就会越少。
沈一石首先要做的便是送给杨金水一个理由。
就在沈一石一边想着如何布局,一边想着如何给杨金水找理由的时候,郑泌昌与何茂才找上门来,过程中听到高翰文深谙音律,沈一石瞬间想到了一条“一石二鸟”之计——
用芸娘给高翰文施美人计,顺带以此送杨金水一个推开芸娘的理由。
因此,就有了沈一石主动提出要给高翰文施“美人计”的那一幕。
沈一石这一计,显然是成功的,当杨金水得知沈一石用芸娘来施“美人计”时,虽然气愤,但却给了芸娘一个名分——干女儿。
虽说,杨金水如此做,还是为了给下属们看的,但终究杨金水与芸娘的情分算是保了下来。
改“买田”为“赈灾”的深意(一)在沈一石给高翰文施“美人计”时,高翰文那一番对嵇康与《广陵散》的见解,得到了沈一石的认可,从那一刻起,沈一石动了撮合高翰文与芸娘的心。
也因此,沈一石的布局又增加了一个目的,在绑架杨金水保芸娘的同时,还得兼顾保护高翰文。
对高翰文施“美人计”成功了,但在海瑞的“阻拦”下,低价买田还是无法顺利实施。对此,沈一石倒不觉得意外,即便没有海瑞,他相信清流也还会有其他的手段掣肘严党。
沈一石何时敲定了布局,开始实施?
就在郑泌昌、何茂才给海瑞下了“通倭”的圈套,不得已高翰文当场晕倒在巡抚衙门的那一天。
那天晚上,郑泌昌与何茂才连夜要沈一石去买田,而沈一石躲在琴房别院做了两件事:
①砍断并烧毁所有的琴,告知芸娘:“你走吧,你欠我的都还清了,走吧!”
②叫佣人抬出一架鼓,放在琴房门口。
沈一石做前一件事,是为了还芸娘自由,而做的后一件事,便昭示着他从那时就知道最终的结局,这一点留在第三段细说。
做完这两件事,沈一石破天荒穿上了纻罗绸缎来到悬挂着“织造局”灯笼的粮船上,开始驶往海瑞所在的淳安县。
此时,杨金水即将返回浙江,沈一石清楚不久杨金水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后,必将大怒上报嘉靖。
而这就是沈一石所要的。
他想绑住杨金水,势必得让杨金水亏欠于他,虽说二人合作了将近5年,但在此间二人并无特殊的情分,所以,沈一石布局的第一点,就是设计让杨金水亏欠于他。
如何让杨金水对他有愧疚感?
莫过于沈一石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杨金水,然而杨金水却不知其苦心,反要将其致于死地,只有在这种情况,沈一石再告知杨金水实情,才能让杨金水记下这份恩情。
当然,这里面有冒险的成分,一旦杨金水不认账,沈一石拿杨金水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但沈一石厉害也厉害在了这里,他抓住了杨金水的性格弱点与软肋——
杨金水的性格弱点,就像后来吕芳说的那样:
“我那个干儿子(杨金水)要说坏比谁都坏,要说好比谁都好。”
身为公公,杨金水要想走的长远,所能凭借的只有两点,也就是杨金水后来对沈一石说的那段话:
“我们这些人从小就没了家。做了这号人,讲的就是两个字,对上面要忠,交朋友要义。”
当然,“忠”也好,“义”也罢,杨金水未必都是真心的,可有时候看人用人,所需要的未必是“心”,所谓“论迹不论心”的道理就在于此,而这又恰恰是杨金水的软肋。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也果然按着沈一石预期的那样进行——
杨金水回到杭州,得知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低价买田”,瞬间大怒,为了撇清责任,立马安排下属:
“拿兵部的勘合,用织造局的公函,通知驿站,八百里加急直接送到宫里。”
杨金水的这封密报到了宫里,在吕芳为自保的拱火下,直接点燃了嘉靖的滔天怒火。
嘉靖是急着填补国库,可他更在意自己的名声,于是,嘉靖派出了锦衣卫,下定决心要让浙江见见血。
此时,杨金水最痛恨的人就是沈一石,其次才是郑泌昌与何茂才,也因此,当锦衣卫朱七寻对杨金水说:
“临来的时候,吕公公都给我们详细说了,该抓谁不该抓谁,都听杨公公的。杨公公,什么时候动手,先抓哪个?”
杨金水深思片刻,说道:
“这次你们来第一个要抓的人,便是我的搭档……按说这个人着实替宫里做了不少事,可这次鬼蒙了心……竟然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公然丢皇上的脸,他自己找死我也没办法……”
然而,杨金水并不清楚,就在他与锦衣卫对话的时候,带着粮船停在淳安的沈一石,已放下了“织造局”灯笼下的帖子——改“买田”为“奉旨赈灾”了。
而等杨金水得知这一情况,窝在胸中的气更甚,对沈一石的杀心更深。
此前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已将他牵连得够深,如今改“改田”为“赈灾”,不仅让他落了一个“谎报军情”的罪过,同时,没有了买田的粮,“改稻为桑”不能完成,到时无法如期卖给外商50万匹丝绸,他更是难逃嘉靖的怒火。
可这正是沈一石想要的结果——如今杨金水很他有多深,等他回来告知杨金水所谓的“内情”之后,杨金水就会有多亏欠。
同时,沈一石用这种方法来绑杨金水,还有另一层用意,便是解高翰文之困。
高翰文此番来到浙江,带着两个任务,一是落实改稻为桑,一是赈灾,完不成哪个,高翰文都不能交差。
原本高翰文以为用“以改兼赈”的方式,便能顺利完成任务,可随后才发现,真按“以改兼赈”的方式落实,不仅会害了灾民,他也难逃一死。
高翰文来之前根本就没想过,浙江这边真正要做的事是“低价购买农田”。
而沈一石改“买田”为“奉旨赈灾”一举,直接将让高翰文脱离了困局,把买田的粮都赈了,高翰文“赈灾”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至于“改稻为桑”接下来能否继续施行,没有了大户的粮又如何买灾县的田,就不是高翰文所能左右的了,即便最终高翰文要为此事担责,也是次要的责任了。
改“买田”为“赈灾”的深意(二)沈一石带着粮船在淳安、建德两县杀了个“三进三出”,一回来,他便穿上官服去见杨金水。
二人一见面,芸娘在旁侧坐,杨金水心中的怒火就不加掩饰地涌向沈一石。
沈一石开口请求叫芸娘先出去,其目的倒不是觉得当着芸娘的面有些话不好说,而是不愿芸娘听到太多的信息,毕竟知道的越多越不安全。
可奈何杨金水根本听不进去,没法,沈一石只好当着芸娘的面,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一开始,杨金水啥也听不进去,觉得沈一石的说辞都是在玩“虚”的,就是想把他也拽下水。
直到沈一石跟杨金水开始真金白银的算账,讲述如果真按高翰文、海瑞一行人坚持的那样,要用市价来买田,我们一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杨金水的怒火才下压了几分,因为沈一石所讲的也确属实情。
而等到沈一石把施“美人计”的责任推向郑泌昌、何茂才,又顺序渐进地告知杨金水,他之所以瞒着杨金水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后来又改“买田”为“赈灾”,是想帮助杨金水脱身——
沈一石说,“改稻为桑”已经成了严党与清流的斗争点,在清流的掣肘下,严党“改稻为桑”的国策很难实施下去,到那时,浙江会成为严党与清流的主要战场,而知道内情越多的人,就越难脱身。
他瞒着杨金水去买田,就是让杨金水密报宫里;随后,他再改“买田”为“赈灾”,到了那时,嘉靖与吕芳都能清楚,这一摊子事杨金水并不知情。这样虽然杨金水也会受些牵连,但至少能保住命。
沈一石这一番话,说服了杨金水。杨金水看着站在眼前的沈一石,一时感慨万千,当场就认沈一石当干儿子,还要把芸娘还给沈一石。
沈一石果断拒绝,随后提出了自己的恳请……
到此,沈一石的布局已经成功,很多人对沈一石这个局的理解基本也到这里,然而,这并非沈一石布局所要达成的全部目的。
我们将视线转到沈一石带粮船出发的那晚,沈一石让佣人将一架鼓摆在琴房的门口,那架鼓便是被抄家之时,沈一石临死前敲响的那一架……
在那时,沈一石就算到了等他“赈灾”回来之后,朝廷必会拿他开刀,因此他在布局时,把自己会死这一点,也考虑进了局中——
他把粮都赈了,在“改稻为桑”一事中他就没了作用,而朝廷为了筹集军费自会抄他的家,抄家的人会是谁?
必然会是高翰文!
其理由不仅仅是高翰文兼着“赈灾特使”的身份,还因为郑泌昌与何茂才绝不会自己卷入其中。
等到了那时,抄家抄不出钱来,郑泌昌与何茂才自会让高翰文去顶罪,但理由只会是“抄家不利”,这并不会要了高翰文的命,等浙江的事情结束了,高翰文自会被放出来,这一点,沈一石在布局的之时,就考虑到了。
所以,沈一石才会在临死前留给芸娘一样东西,并让杨金水转告芸娘,在未来遇到困难时,这件东西能救她和高翰文的命,因为他清楚,在他的布局中高翰文必会安然无恙。
到这里,沈一石的局仍没有完。
在沈一石留下的那封信中,揭露了他20年来在织造局当差见证的,一层层贪官的丑恶嘴脸与恶行。他虽然是一位商人,却是一个有良知且爱国的商人,他所做的局,尤其是用自己的死来做的局,也是为了将浙江官场的贪腐公之于众,借此搅动朝局,推动严党垮台……
毕竟,等朝廷下令抄家却抄不钱来时,有些事想瞒嘉靖也瞒不住了,到那时等嘉靖知道了内情,自不会放过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
结语之所以说沈一石是大明朝布局第一人,是因为他仅凭一人一局,不仅保下了芸娘与高翰文,还搅动了大明朝的局势,加速了严党的倒台。
若论沈一石这一局的精妙之处,诸如布局长远,对人性揣摩透彻等优点自不必说,最精妙的也最不懈可击的,便是沈一石把自己放在了局中,相当于以身祭局。
若非他从一开始就报着必死的心,或许他这一局未必会如此顺利,即便顺利,也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反响。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