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导语:
明嘉靖四十年,胡宗宪“无田则失民,失民则危国”的上疏被驳回之后,严世蕃暗自下令叫郑泌昌与何茂才瞒着胡宗宪“毁堤淹田”。
端午汛大雨,马宁远受杨金水三人唆使水淹九县,但实际上,马宁远答应“炸堤”却是为了向胡宗宪报恩——事后,马宁远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将“毁堤淹田”坐实为“河道失修”,并交给胡宗宪一份可以借其之困的“供状”。(详情可看之前文章的分析)
胡宗宪握着这份“供状”,胁迫杨金水三人一同上疏——请求朝廷拨粮赈灾,并同意浙江三年不施行“改稻为桑”。
这道疏一入内阁,严世蕃等人不以“毁堤淹田”为错,反倒指责胡宗宪倒向了裕王,怀疑胡宗宪会将“供状”献给裕王。
严嵩倒是相信胡宗宪为人,却无法说服严世蕃等人。不得已,严嵩“按”严世蕃等人的要求,带着这道疏去见嘉靖,以探其口风。
此时,严嵩等人并不知道,正是此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让嘉靖动了“倒严”的心……
嘉靖隐藏的态度嘉靖在未见严嵩之前,就已从杨金水这条线知道了“毁堤淹田”的真相。
严嵩觐见是何意,嘉靖心知肚明,为了保持神秘感,嘉靖一出场就故弄玄虚“秀”了一番: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有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
“是宽亦误,严亦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尔等不迷乎?”
嘉靖的这番话究竟有何用意?
从表面来看,“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是《道德经》中的原文,说的是帝王与百姓,也就是政风与民风之间的关系——
帝王施仁政,民风纯朴自然;帝王施暴政,民风狡诈暴戾。
其意与儒家《大学》中一段话的意思大致相同: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嘉靖口中的“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这句,也是《道德经》中的原文,但嘉靖说的时候,省略了二者之间的几句话(省略的话很关键,隐藏着嘉靖的真实态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对天地间存在的一些规律迷惑不解已经很久了。
而嘉靖最后一句“是宽亦误,严亦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尔等不迷乎?”则与《道德经》不相关,是嘉靖借《道德经》的句势语意“续”出来的话,其意是——
帝王施严政,对百姓苛刻是不对的;可帝王施仁政,对百姓宽容有些时候也是不对的,对于这番道理与规律,何止百姓迷惑不解,我也迷惑不解,你们难道不迷惑不解吗?
如果你看到这里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那不要紧。
因为要理解嘉靖的这番话,不仅要联系事件背景,还要补全中间故意省略的话,尤其后一点直接涉及嘉靖对此事的态度。
嘉靖这番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有三方面:
(1)表达不满
嘉靖说这番话的背景是:严世蕃下令水淹九县,胡宗宪上疏强调“强行改稻为桑”会导致民反。
嘉靖引用《道德经》要说的便是:帝王的施政决定着民风,可反过来从百姓的反应,也能看出帝王的政道。
如果你们把浙江百姓给逼反了,世人所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反”,还要骂他嘉靖“昏庸”。
对于常年不上朝,一心只修道,却十分爱惜名声的嘉靖来说,他接受不了有人说他“昏庸无道”,这也是他对周云逸之事久久难以释怀的原因。
(2)安排工作
如今的难题是浙江受灾,“改稻为桑”能否继续推行。
嘉靖话中的“宽亦误”是说,若听胡宗宪的,三年不推行“改稻为桑”,看似解了“百姓会反”之危,但国库亏空如何补,胡宗宪抗倭的军费又从哪里来?这样做肯定不行。
而“严亦误”是说,若不听胡宗宪的,继续推行“改稻为桑”,看似能填补国库亏空解朝廷之困,但逼反了百姓引发东南大乱,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样做肯定也不行。
所以,嘉靖那句“朕亦迷也,尔等不迷乎”,就是在安排工作:你们说吧,接下来该怎么办?
(3)阐述态度
嘉靖在表达不满,安排工作的同时,于话中也隐藏了自己的态度。
嘉靖所引用的那两句《道德经》中间省略了几句话,其中一句便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也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思,联系事件背景,可以猜出,嘉靖是说:水淹九县是福是祸,是功是罪,暂时不好定,全看最终的结果。
如果你们能从这次“祸”中,推行了“改稻为桑”,那我可以不计较这事,甚至还会认为你们有功,但前提是:你们不能把百姓逼反,毁了我的名声。
而之所以,嘉靖隐去了这句话没有明说出来,还是因为嘉靖爱护名声。
毕竟嘉靖想“趁灾改稻为桑”的态度,是不光彩的。而我不明说,你们理解到了,可就不是我的错了,出了问题,也是你们的错。
严嵩听完嘉靖的话,沉思片刻,立即跪倒说道:
“宽严失误都是臣等的过错,浙江的事情,只有胡汝贞最清楚。臣以为,立刻召胡汝贞进京,一是赈灾,一是改稻为桑的事到底还能不能兼顾,臣同他一起议个妥善的法子吧。”
严嵩是告知嘉靖:
您的心思我明白了,最终无论是继续推行(严),还是暂时不推(宽),所产生的后果都由我承担,与您无关。
现在浙江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也不太清楚,我把胡宗宪叫来,询问清楚之后,给您一个“两全其美”的满意答复。
嘉靖明白严嵩理解了他的意思,说道:
“神仙下凡问土地,把土地爷请来吧!还有两个人要一起来,一个姓杨名金水,是吕公公的人,一个姓谭名纶字子理,是裕王的人,加上你严阁老的那个胡宗宪,三路诸侯一起来!”
叫“土地爷”来,是嘉靖同意了严嵩的做法。而叫另外两个人来,却是为了更具体的了解浙江的真实情况,以便嘉靖事先谋局。
杨金水给嘉靖的信息胡宗宪一行到了北京,嘉靖立即召见了杨金水,对于爱故弄玄虚的嘉靖来说,他从不打不准备的仗,为保持高深莫测的形象,他需要事先获取到必要的信息。
随吕芳进入内殿,杨金水便忐忑不安地跪倒在地。
虽说来之前,杨金水已用“敬茶”向吕芳试探了“吉凶”(吕芳不喝敬茶,是凶;吕芳喝了敬茶,是吉;而吕芳让杨金水自己喝了,却是大吉),但面对的是喜怒无常的嘉靖,杨金水的心仍旧悬在嗓子眼。
嘉靖问杨金水:
“严世蕃的那封信,你亲眼看见了?”
嘉靖此话是在确定“毁堤淹田”是否确是严世蕃下的令。
杨金水回复:
“回主子,奴婢亲眼看见了。信是写给郑泌昌、何茂才的,叫他们干脆把田给淹了,这样改稻为桑就成了。”
听杨金水的回复与“密信”里的内容无二,继续问道:
“马宁远的那份供状,你亲眼见了?”
嘉靖其实问的是供状里的内容,这也是嘉靖最为关心的问题。
明日“三路诸侯”齐聚,胡宗宪很可能会把这份供状当场交上来。一旦供状的内容涉及到了严世蕃,事情摆到明面上,他嘉靖便不好控制局面——不严惩,不是明君所为;严惩了,又会破坏他正利用严世蕃填补国库的事。
同时,嘉靖也担忧胡宗宪倒向了裕王的传闻属实,一旦清流借“供状”发难来“倒严”,那更会破坏他的大事。
杨金水回复道:
“回主子,当时胡宗宪叫奴婢和郑泌昌、何茂才一起看,但奴婢和他们俩都没有看。”
杨金水的此番回答,并没有让嘉靖得到关键的信息,只是说——供状里的内容,目前大概率只有胡宗宪清楚。
嘉靖想了想,尝试着又问杨金水:
“你觉得胡宗宪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嘉靖原没抱太大的希望,却没想到杨金水接下来的一番回答,句句指向嘉靖心中之忧、之惑,令嘉靖极为满意。
在吕芳授意“有什么就答什么”后,杨金水说道:
“回主子,奴婢以为胡宗宪这么做,至少有三个心思——
第一,胡宗宪肩上的担子重,倭寇闹得厉害,他怕百姓失了土地再一闹事,内忧加上外患,到那时他担不起罪;
第二,裕王府的那个谭纶总在他身边,胡宗宪应该受了些影响;
第三,他对严阁老的感情还是深的,但对小阁老做的事儿,总是不以为然。”
杨金水这一番话露出的信息非常多,而且极为全面——
杨金水的第一点,不仅阐述了浙江当前的情况,解释了胡宗宪前后2次上疏拖延“改稻为桑”的原因,还告诉嘉靖——胡宗宪可能想要“撂挑子”;
杨金水的第二点,是在告诉嘉靖,目前在浙江“党争”十分激烈,裕王是“改稻为桑”的阻力。
若杨金水只说了这两点,嘉靖虽也会满意,但并不会满意到下令让“吕芳暗着奖励杨金水点东西”这种地步。
杨金水的第三点,才是令嘉靖极为满意的重点,杨金水是在告诉嘉靖:无论供状里的内容有什么,胡宗宪不会帮着清流“倒严”,但会不会借此来敲打严世蕃不好说。
正是因为嘉靖从中得到了想要的信息,所以才会当面称赞一个奴才:
“吕芳,你用的这个杨金水还是得力的。”
杨金水退下后,嘉靖下了两条命令——
一条命令是让严嵩明天带着胡宗宪进宫。
嘉靖话中的“带”字,就暗示了让严嵩与胡宗宪当晚见一面。
其用意是告诉严嵩:明天别把这件事给闹大了,你们统一好思想,把问题都私下处理好,该串供就串供,也别让胡宗宪辞职,省得到时让我为难;同时,你俩也商量好,如何兼顾“赈灾”与“改稻为桑”。
另一条命令则是叫裕王同来。
叫裕王,是嘉靖从杨金水那里得知裕王在浙江是“改稻为桑”的阻力,嘉靖要当面敲打裕王,叫其手下的人收敛点。
“倒严”的两个祸端当晚,嘉靖万万没想到,胡宗宪竟没能进得了严嵩家的门(嘉靖虽不理朝政,但对信息的掌握极为重视,胡宗宪没见到严嵩的这件事,嘉靖当晚就知道,但未必当晚就知道是严世蕃所为)。
那一晚严嵩未眠,而嘉靖同样未眠,也因此在御前会议前,吕芳会伺候嘉靖“以冰提神”。
其实,此时嘉靖对严嵩已心生不满,怪严嵩昨晚没先见胡宗宪。
严嵩与胡宗宪不碰头,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会议将充满变数——胡宗宪可能会当场“撂挑子”,也可能会将“不知内容为何”的供状呈上来,这都会让他极为被动。
对于帝王来说,无法占据“主动”就是一种失败,对高傲的嘉靖来说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下,他会把“被动”的原因与责任全部归罪于严嵩。
这便是让嘉靖最初动了“倒严”之心的原因之一。
而原因之二,则是胡宗宪当场交出供状之后——
这次御前会议,嘉靖看似从容,但在胡宗宪拿出供状之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丝慌张。
嘉靖边走边看供状,按理来说,供状中没有涉及严世蕃,只是“河堤失修”的详情,他应该松一口气才是,可看着满纸“欺君之言”,嘉靖的胸口还是堵了一股闷气。
嘉靖转身看着胡宗宪,他清楚胡宗宪的“欺君”是为了大局,为了“保严”的无奈之举。
随后,嘉靖就把这股被“欺君”的邪火转向了严嵩——
若非你严嵩管不住儿子,怎么会闹到这个地步;若非你严嵩昨晚不见胡宗宪,胡宗宪又何至于上交这一份“欺君之言”,如今胡宗宪拿命保你,我嘉靖也得卸下“事无巨细皆了然于心”的形象,装作啥也不清楚,甘愿被你们蒙骗糊弄。
本就怒火中烧的嘉靖,当看到严嵩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更加气不打一处来。
而嘉靖更没想到的是,当他冷笑着叫严嵩之时,严嵩竟装睡不应。
正是严嵩的这一举动,让嘉靖动了“杀”心,更坚定了“倒严”之念!
嘉靖清楚,严嵩并不知道“供状”里的内容,也就是胡宗宪的这份“供状”很可能会涉及到严世蕃,但严嵩却并不紧张,毫不在意,完全一副你嘉靖看着办的姿态。
严嵩的底气是什么?
是你嘉靖还需要我们父子帮忙搞钱,帮忙填补国库亏空。只要你嘉靖一日要用钱,只要国库一日未填补,你嘉靖再气愤暂时也不能动我们父子。
嘉靖从严嵩身上感到了威胁,但他暂时也真没法动严嵩,于是,嘉靖唤来吕芳,气狠狠地说:
“你知道这份供状里头写的都是些什么吗?那朕就告诉你,写的都是河堤失修的详情。去,把它送给严阁老去看看。”
嘉靖的不满在这一句话中显露无疑,尤其是话中的那一个“送”字。
正是因为严嵩所犯的两次错误,让嘉靖在会议结束后,会说这样一句话:
“那个谭纶,该历练还让他在浙江历练,击鼓卖糖,各干各行!”
原本在会议上,嘉靖已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嘉靖改为:“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来敲打过裕王,让其管好手下的清流,别总想着“倒严”阻碍浙江的改稻为桑。
而此时嘉靖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当着严嵩的面,明示裕王继续让谭纶在浙江行“倒严”的工作。
结语事后,嘉靖对吕芳说:
“国库没有银子,让严世蕃他们弄去。一两银子,十二钱归国库,四钱归他们,朕认了;十钱归国库,六钱归他们,朕也认了。要是他们还想再多捞,连个胡宗宪都不能容,逼反了东南,朕也就不能再容他们。”
此话就是在告诉吕芳,我要对严嵩他们下手了。
在嘉靖的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钱”,一是“胡宗宪”,说到底这两点都是在这次会议上令嘉靖大为不满的事。
提“钱”是嘉靖觉得被严嵩威胁了,说“他们连个胡宗宪都不能容”是怪严嵩没事先见胡宗宪,让嘉靖失去了谈话的主动权,还得忍受着“欺君”的侮辱……
对于“小心眼”的嘉靖来说,怎能咽下这口气?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