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需做时间的朋友,而非短期兴奋剂",光大银行研究员周茂华的洞见,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当前消费贷市场骤冷骤热背后的深层逻辑。

“消费金融新政”让4000家银行挤入消费贷通道,意图促进内需消费,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监管要求4月1日起,年化利率3%以下的消费贷产品被全面叫停时,这场持续两年的"利率内卷"终于被按下暂停键。
本来存款利率一降再降,银行对吸收新增存款兴趣不大。贷款业务确实努力拓展,银行正在发展多元化的各种类型的各种形式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件好事情,相对于网贷的高利率和满满的套路,银行直接发放消费贷,总是会利率更低一些,套路会更少一点。
但是随着竞争加剧,消费贷产品的额度也在加大,利率也在不断的下降。国有大行利率低至2.85%(中国银行报价),某些城商行甚至触及2.4%的"地板价"。这可能引发监管的担心,那么引发叫停3%以下利率消费贷的核心原因主要是两点:
1.保护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未来长远可以存续的谨慎性管理。现在存款利率在下降,银行吸收资金,存款利率一年期现在普遍为1.1%。即使如此,过低的消费贷利率也意味着银行的利差收益也仅仅只有1.3%之内。这对于我国很多银行来说,去掉监管成本和固定的经营成本,那有可能是赔钱的。
目前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跌至历史低点1.52%,而消费贷不良率,工商银行攀升至2.39%,越小的银行不良率越高,例如渤海银行的不良率甚至高达12.37%。贷款利率越来越低,利差越来越少,低于3%的消费贷直接导致亏损。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2.4%的消费贷净息差仅0.3%,远低于维持盈利所需的1.4%基准。

2025年初,约20%的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或股市,形成与首套房贷利率(3.3%)的倒挂套利空间。如果用消费贷用于非消费方面,其实风险还是比较大。现在金融系统的大数据也很完善,如果发现客户的消费贷资金使用方向,变成了首付款,变成了其他借新还旧的还款,那么银行有可能会通知提前归还贷款,此时如果没有资金,有可能就会出现逾期,让自己的征信蒙上污点,并且要承担高额的逾期利息。
同样,引发的"以贷养贷"现象蔓延:融360数据显示,2025年2月线上消费贷资金挪用比例达15%,消费者负债率同比上升23%。如果没有真实的借款需求,如果不是消费引发的借款需求,盲目的因为低利率而去借款,会造成社会超前消费的风险加大,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所以现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重新审查客户的资金用途,并且做好风险管控。

不过德先生评价,如果借款人的征信良好,那么临时性的短期消费性借款需求,就有了一个合规的好方向。这么低的利率确实也能解决一些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问题。相对于现在很多互联网贷款年化利率最少在7.6%以上,甚至还有着一些服务费等等小套路在里面。银行的消费贷产品面向普通民众,可以有效的降低贷款市场的利率水平。
同样低利率的消费贷产品,也能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信用卡也是民众在消费时使用的透支金融工具,但是如果过了免息期,有可能折算起来年化利率会非常高,例如信用卡的预借现金分期业务年化利率有可能高达18.25%,同时还要收最少1%的手续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信用卡做消费透支分期,还不如借一款消费贷!
不过我们更要正视银行消费贷的正面意义,这才代表金融业正常的业态,银行直接放款,借款人直接借款,而不是有那些形形色色的、亦真亦假的助贷机构的伪装和套路。消费贷市场的急刹车,既是给非理性扩张的清醒剂,也是为实体消费腾挪空间的必要之举。

消费贷就是提前消费,而且是穷人提前消费,这本身就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