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何废除春节

时代人物录 2019-02-05 22:30:00

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这是最早的改行新历废除旧历的记载,但是新历在民间遭到冷落,人们依然照过农历新年。1913年警察厅长陈景华对此“厉行干涉”,“严禁商民庆贺旧年”,导致“民多怨之”。

当时的报纸,打倒正月初一

现在的我们实行的是阳历与阴历并行,可是在当时,官方只推行阳历。黎元洪上台后,更是规定:

春节日,府中各机关在职人员,仍照常办公,亦不得藉词请假。

北洋政府这么规定,那么民间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这就可看出几千年的农历春节在民众心中的巨大影响力。

在阳历元旦这一天,政府部门开始过新年,但是民间基本上就是无动于衷,反而到了农历春节时,民间开始有了浓重的过年气氛。官厅和民间各自过年,社会上就出现了过完阳历年又过阴历年,“一年两元旦之奇观”。

北洋政府垮台后,继任的国民政府在废除农历这事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北伐尚未告成的时候,广州方面便决定废除阴历,厉行阳历。

1927年1月9日,留守广州的总政治部后方人员,组织了专门的“废除旧历运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公开宣称:

中华民族永在不新不旧之间蒙羞,世界遗憾何极,旧历年关,凡我政府所辖之行省内各机关、团体、学校,以及民众,不许放假庆贺、拜年、张贴春联、张灯结彩。

下面这个现象,你就可看出当时的民国政府在废除春节这件事上有多么认真。

1929年2月10日是旧历大年初一,湖南长沙的春节是这样过的:

“为实行国历(即阳历)之际,正宜努力废除旧历,凡各种积习,尤宜铲除,警署注意及此,故各警对于沿街赌博,一律极力驱散,以故昨天(即正月初一)市面赌博,竟告肃清,此数百年破天荒之第一日也。”

长沙报纸甚至宣称:

“如发现有贩卖门神纸花等,便赏他一个撕之大吉;如果有玩龙灯狮子的,便请他尝尝铁窗风味,至于喊拜年,喊恭喜发财的,我们即目他为反动口号,硬指他为不奉民国正朔的反动派。”

甚至有些地方派警察到城市交通路口劝阻民众拜年。

看看,连警察都主动了,这是想干什么?

但是,这些举动根本管不住老百姓的心,民间依然照过春节。1941年1月27日,这天是农历新年,竺可桢虽仍旧到校上班,却在日记中说:

“今日为阴历元旦,故昨晚爆竹声通宵不绝,今日则市上各店均关门。

当时常熟的徐兆玮也说:

阳历元旦日,寂无举动,惟小学校放假,稍为点缀耳。

1934年的春节,鲁迅先生在上海度过。他在一篇讲述旧历春节的文章中写道:

“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既然农历春节在民众心中有如此巨大影响力,为何民国政府要执意将其废除呢?

其实我们现在站在后人的角度分析这个政策,那无疑这个政策是荒唐的,可是如果站在当时人们的角度思考,就能找到答案。

当时的进步人士,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这种前无古人的功绩,使得当时思想进步的人士欢呼雀跃,如何让国家迅速富强,如何体现出国家的新气象,成为这些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而当时人们对于封建社会的制度,持全面否定态度,不仅对制度,就是只要是封建社会的东西,都想一刀切。由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当时的人士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是看不上眼,好像传统文化就是落后、保守的代名词。

其实何止是废除农历,当时的很多文化名人还主张废除汉字呢。这种对传统文化否定的现象,体现出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迷茫与急迫,也是极端不自信的典型表现,以为别人家(西方)的什么都好,全面否定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还好,春节经过这一折腾,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