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是清帝退位的诏书内容,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句话的重要性不亚于百万雄兵。为什么这么说?1912年的时局可以说非常艰难,除了中原大地内乱外,边疆地区也不安宁,特别是外蒙古这些地方,王公贵族根本不安分,之前有清朝在、有皇帝在,还能压制一下,但是清朝灭亡,这名义上的君主都没了,如果清朝逊位诏书中没这句话,那这些不法分子肯定会纷纷跳出来找事。
清帝退位诏书中的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领土的接续者,从法理上彻底断绝了分裂分子拿清帝退位作文章。正是因为诏书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后来北洋政府出兵外蒙古就有了最基本的法理依据,后来清朝的遗老遗少也无法拿清帝退位诏书来挑事。
这么一个具有大学问大政治的诏书出自谁手呢?我也不卖关子了,诏书的起草人是张骞,清朝末年状元,张骞这个状元可不仅仅会舞文弄墨,他可是有真本事的,他主张"实业救国"。他是我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的创始人。
张骞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他曾说: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正是因为眼光长远,所以张骞在起草清帝逊位诏书时,才写的如此严谨。这点不得不佩服。除了这个诏书之外,1912年4月22日,袁世凯发布了大总统令,明确宣告:蒙、藏、回疆各地方的一切政治俱属内政。更进一步的明确了政府主张,这点也是与清帝逊位诏书一脉相承的。
再多说一句,袁世凯虽然在晚年犯了错误,但是在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北洋政府的各届总统,也还是非常有气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