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是美国人大规模关注朝鲜战争的开始,在此之前,美国人只认为这是一次局部的“警察行动”,尤其是麦克阿瑟宣布将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更让美国民众确信这场战争不仅规模小,而且胜利指日可待。
正当美国上下都对战争充满乐观时,长津湖战役爆发了,而且开场就让美国人心里捏了一把汗。
接下来我将详细的讲一下这场震撼中美两国的战争。
图|朝鲜战争形势图
先来说说长津湖地区的环境,随着近几年电影及电视剧的影响,大家也都知道,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九兵团的主要敌人不是美军,而是恶劣的天气。
亲历长津湖战役的美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曾对美军战史学家说:“长津湖地区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史密斯所言非虚,就算是以现在的后勤力量,要想在长津湖地区打一场与1950年12月同等规模、同等环境的战争也绝非易事。可见长津湖地区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听听这个地区的名字就知道环境有多么差了,死鹰岭、荒山岭、雪寒岭、剑山岭……。
每个山头的名字都透露着寒气和苍凉。
而且1950年的冬天长津湖地区更是迎来了极度严寒,夜间最低温度竟然达到零下40度。
这是什么概念?
据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战士周汉宝在多年后回忆长津湖战役时说:“实在是太冷了,睡觉的时候,我们把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互相搂抱取暖,冷得牙齿都要咬碎了。”
入朝的第一天,九兵团就冻伤达七百人,而且夜间尤其难熬,战士们只好将这一两床棉被在雪地上,十多个人在棉被上互相搂抱用对方体温抵御严寒,每到早上点名,队伍就要短上一大截。
这就是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我们的战士们除了要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还要与残酷的严寒作战,而后者的杀伤力则更大。
虽然环境恶劣,但是长津湖战役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役。
当时的背景是,近30万志愿军已经大规模入朝并且打了一场云山战役,虽然打了美军措手不及,但是美军主力没有遭到重创,向鸭绿江挺近势头依然强烈。
图|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形势图
不仅如此,麦克阿瑟还命令以美军海军陆战一师为主的美军第十军在朝鲜东北部的兴南地区登陆,由此开始了东西两线齐头并进的局面。
而志愿军主力部队主要集中在西线,既要阻击美军在西线的第八集团军,还要防备东线的美军第十军,兵力明显不够。
这个时候的志愿军形势比较危险,因为美军还不知道志愿军大规模入朝,一旦发现志愿军在西线的存在,那么麦克阿瑟必然会指挥美军第十军和美军第八集团军合围志愿军。
在此危机时刻,必须急调军队牵制住美军第十军,使其不能与美军第八集团军互相呼应。
军情紧急,志愿军第九兵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匆忙入朝的。
提起第九兵团入朝直到今天给人的印象就是仓促,而且是极为仓促,仓促到直接穿着南方地区的薄棉衣就入朝参战了,要知道,就算穿东北地区的厚棉衣都不能抗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更何况薄棉衣。
看到这,大家肯定心里就想,难道久经沙场的将领们不知道朝鲜的严寒天气吗?
当然知道,不仅知道,而且早已做好了冬装的准备,只不过在具体执行时出现了差错。
我也是在《血战长津湖》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图|志愿军入朝经典照片
朝鲜战争爆发时,第九兵团驻守在华东地区,是为解放台湾做准备的,直到朝鲜战事紧张才急调九兵团入朝。
虽然入朝时间紧张,但是九兵团在此之前就已经接到北调的命令了。
早在1950年9月,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美军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九兵团就已改变作战计划并得到奉命北调的消息。
时任兵团司令宋时轮以敏锐的眼光看出了冬装的重要性,为此他通过军区致电军委和华东局:
“目前该兵团冬衣悉按江南气候缝制,恐不耐寒,寒区气候我们亦无经验体会,不知如何缝制才合标准,可否请东北装备耐寒衣被、棉鞋帽”。
但是这封电文发出后,并没有回音,而且华东军区还是按照南方气候发放了棉衣,这种棉衣比较单薄,根本无法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明明要的是北方棉衣,怎么最后发放的依然是南方棉衣?
事后宋时轮才知道,原来上级早已下达了指示,要求第三野战军准备第九兵团的冬装,只是第三野战军的某位领导疏忽了温带棉衣与寒带棉衣的区别,结果导致九兵团领到的是温带棉衣。
时至今日,此人究竟是谁,我没有查到,书中也没有提。但是这位干部的疏忽,毫无疑问酿成了大错,导致了数万人的伤亡。
虽然没有抵御严寒的棉衣,但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志愿军第九兵团一路昼伏夜出,在1950年11月27日夜,一夜之间将美军第7师和美陆战一师分割包围成五段,准备一举消灭美军第十军主力。
直到这个时候,美军才慌了,因为在此之前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会大规模参战,尤其是在长津湖地区,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军队能冒着严寒还能躲避美军飞机的侦察。
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民众也开始慌了,因为被包围的正是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美军王牌,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
美军陆战一师在长津湖地区被志愿军战士围困了两天之后,美国媒体才报道了这件事。
随着《华盛顿邮报》等报刊转载这件事情之后,美国国内终于对长津湖战役加大了关注。当时很多普通民众在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一眼都表示难以置信,他们甚至一度认为这是假消息。
美军陆战一师在美国有着“美利坚之剑”的称号,被认定为美军陆战部队当中军事素质最高、装备配置最好、战斗力最前的部队,没有其他部队能与其比肩。
但这时候美国民众却接到消息说这支部队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怎么可能不让普通民众感到震惊?
但事实就是如此,接下来就是美军的噩梦了。
美军陆战一师第五团和第七团仓皇后撤,但是后撤之路是惨烈无比,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仅二十二公里路程中,美军这两个团整整走了三天,一路遭到志愿军的层层截杀……
而且陆战一师被志愿军打的士气全无,一路上丢盔卸甲,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丢弃了全部重装备。
1950年12月24日,在志愿军的打击和围追堵截下,美陆战一师被撵到了朝鲜兴南港,这一路狼狈至极。
美国知名作家哈伯斯塔姆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坦言:“长津湖是一场极其可怕的战争,那真是一种地狱般的经历。”
图|溃退中的美军陆战一师
作为美军的王牌战队,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中投入兵力大约1.5万,阵亡561人、失踪182人、受伤2894人、非战斗减员3600人(主要为冻伤),总计损失7237人。
经此一役,可以说美军陆战一师的伤亡达到了一半,如此拥有充足保暖设施和后勤保证及空中支援的美军王牌,竟然没有与志愿军决战的勇气,反而被穿着薄衣的志愿军追着打,也可见美军王牌有多么不堪。
然而,美军陆战一师竟因在长津湖“成功”地狼狈撤退而被美军和国会塑造为“英雄”,长津湖似乎被美军描成了朝鲜版的“敦刻尔克”,真乃一种莫大的讽刺。
其实,美军陆战一师这两个团之所以还能撤出来,主要原因就是恶劣的天气帮了他们大忙,志愿军虽然能绕到敌后截击美军,但是无奈天气太残酷了,迫击炮弹不爆炸,手榴弹连拉坏拉不出,很多志愿军的士兵手部皮肤与炮身粘在一起。
因为严寒,志愿军战士们的手已经严重冻伤,无法打开手榴弹盖,甚至连扣动扳机和拉枪栓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更让人心痛的是,很多志愿军士兵在埋伏时就已被冻死……。
还出现了让人泪目的《冰雕连》事迹。
长津湖战役打的实在不易。
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战士周全弟回忆:“我们在雪地里趴了三天三夜,屎尿都只能拉在裤子里。饿了,每天只有三个土豆充饥,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在饥寒交迫下志愿军竟然还能打出如此战绩,实在是很难得了。
长津湖战役,也让美军真正领教了志愿军的厉害。
波尔克中校是麦克阿瑟最得力的情报官之一,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总司令部里的人都情绪低落,情况真是糟透了。长津湖之战后,麦克阿瑟在美军中便有了‘吹牛大王’的外号。”
而陆战一师老兵麦克琼斯,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在自己的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话:
“他们的格斗无可挑剔,通常两三个人一组分工合作,我当年见过日本人的万岁冲锋,但他们和中国士兵完全不是一个层面。那些万岁冲锋的日本士兵,他们心里还想着要活,面对死亡时还是充满了恐惧。而那些冲过来的中国士兵,他们眼神里闪着凶狠的光,似乎每个人在心底都想和我同归于尽,我从未见过这样凶狠的敌人。”
“每个人在心底都想和我同归于尽”,可见志愿军的战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人敬佩。
此文写到这时,我眼睛早已湿润,如今,再重读中学时学的课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才深切感受到这篇文章所带来的感动: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谨以此文向志愿军致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正是有你们的付出,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