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古人的书法作品,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且都能背上几句,但对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知之甚少,很少有人能背下《祭侄文稿》吧。其实抛开书法作品不说,《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要远远超过《兰亭集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与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儿颜季明的首骨携归,面对侄儿的遗骸,颜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写下此稿。
这篇文章是颜真卿在悲愤交加下所写,在看此稿中也可看出,此稿根本不像其他书法作品那样笔墨工整,而且全文根本不在乎字距、行距,全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我想颜真卿在写此稿时内心是激动的,眼前浮现的定然是兄长、侄儿平时生活的场景,他的眼睛定然是含着泪水的,手中的笔定然是颤抖的。
此时此刻,他所关注的绝对不是如何将书法写的完美,而是如何将对兄长、侄儿的情感寄托在笔墨。此稿可看出颜真卿的真情,他全然不顾笔墨之工拙,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此稿的背后隐藏的是个悲剧英雄,是一代书法大家在国家大义面前毅然挺身而出,最后亲人惨遭迫害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人可歌可泣,
《祭侄文稿》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却远超书法作品,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所以此稿是有灵魂的一篇手稿,写的是情,不是字,写的是神,不是形,此稿蕴含的是亲情、是哀思、是悲愤交加、是亲人离世后的那种绝望……
《祭侄文稿》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古代书法作品中绝无仅有。
《祭侄文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稿》一起,被人尊为“天下三大行书”。
就是这么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镇馆之宝,近日要从台湾赴日展出了。我对此不免深深的担心。要知道,这个文物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而且书法作品与瓷器、青铜器等文物相比要更加珍贵,因为展一次就少一次,展一次就对作品伤一次,无论再如何细心保管,展览对书法作品的伤害都是不可逆的。被历代收藏家细心保管1300年的《祭侄文稿》,真的不应再受此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