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拜谒明孝陵为何行三跪九叩大礼?后来发生的事情暴露了本心

时代人物录 2019-01-17 22:06:37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这是《清圣祖实录》中记载的康熙亲自拜谒明孝陵(朱元璋墓)的场景,这一年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从记载中可看出康熙行的是三跪九叩大礼,三跪九叩是古代最敬重的行礼方式,是针对天、地、君(皇帝)、师、父行的礼,从这个行礼中可看出康熙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而且康熙拜谒明孝陵绝不是来一次就完了,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又一次拜谒明孝陵,并题“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据史书记载,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亲往谒陵,上面的不过是其中两次而已;而他的孙子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

而且这祖孙二人好像商量好似的,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大礼。当时的文人墨客也对这事称誉为

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当朝皇帝对前朝开国皇帝行如此大礼,这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出现过,你能想象做了皇帝的刘邦对着秦始皇陵来个三跪九叩吗?那么康熙为何如此?

其实康熙和乾隆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笼络人心。作为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朝,对自己的统治始终不自信,将关外划为龙兴之地,不让人们随便迁入就是明证。而江南地区文化深厚,文人墨客始终对明朝有怀念之情,而且反清复明运动始终贯穿清朝,其中以南方最甚。

康熙亲自拜谒明孝陵,能在心理上笼络住南方百姓的心,这一跪,能让南方士人从根本上改变对清朝统治者的敌意。

不仅如此,康熙还对朱元璋大加称赞,他说:

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不得不说,康熙虽然是皇帝,但是这溜须拍马的能耐一点不比那些奴才差。

那么康熙拜谒明孝陵有没有效果呢?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第一次拜谒)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看看,都给数万人感动哭了。其实感动的何止数万?拜谒明孝陵后,南方文人参加科举的是一年比一年多,很多反清复明的组织也从内部瓦解。

拜谒明孝陵还不算完,康熙还决定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

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

这话说完,估计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康熙就是一个贤明、仁厚的君主啊,在世间隐姓埋名的明朝皇室后裔是不是可以长出一口气了。

你还别说,康熙说完这话后,还真让明朝后裔放松了警惕,1708年,明朝皇室后裔——朱慈焕被捕。他是崇祯皇帝第五子,被抓时他已经75岁了,其实他一生小心谨慎,可是在晚年,放松了警惕,向友人告知了身份,结果被捕。

按理说一个75岁的人了,还能有多大能耐对你构成威胁,更何况朱慈焕一生隐姓埋名,从来就没有从事任何反清复明的事业,简直就是一个顺民。

康熙该兑现之前查访明朝后裔授以官职的承诺了吧,结果康熙来了个圣旨

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

看到了吧,这圣旨不是授以官职,而是直接处死,还是凌迟处死,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凌迟处死吧,康熙真忍心将它用在75岁的老人身上,不仅凌迟处死,朱慈焕的子孙也要立刻处死。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崇祯皇帝的子孙彻底没了。也就是崇祯皇帝这一脉作为朱元璋皇帝的一个分支,彻底断绝了。

其实何止崇祯这一分支啊。清朝入关后,多少明朝后裔被清朝统治者处死,恐怕康熙自己心里都没数。

处死朱慈焕是在1708年,有意思的是在前一年,康熙刚刚结束第六次下江南。也就是说,他在拜谒明孝陵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后的第二年,就毫不留情的下旨处死了朱元璋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

这回大家再回头看看康熙拜谒明孝陵的情景以及他的那番宽大的言论,是不是感觉特别讽刺。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康熙的所作所为都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的,只想着天下人消除对清朝的仇恨,可是,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后裔的仇恨,却何曾减少过。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