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两年的澳洲生活

逆向玛尼日记 2025-02-21 05:06:23

2023年以来,我在澳大利亚生活已经快两年了,感慨良多。

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国内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脉、熟悉的购物方式、熟悉的购物品种,几十年养成的工作、生活习惯,都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更何况中国如今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如此繁荣富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国外是不可能呆得习惯的,我也是如此。可孩子就是愿意呆在澳大利亚,作为父母,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进步并适应新环境。

说起来,我可能是这其中进步速度最快、适应能力最强的一类家长。两年多来已经基本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总体说来,有孤独,有陪伴,寂寞不失充实、无聊亦是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读书是最好的消遣。两年时间里,我阅读了很多投资类的书籍,之后我停止阅读投资类书籍,开始阅读投资以外的非常众多的杂书,还利用网上的内容和百度整理了14万字的《中国历代王朝皇帝顺序表及其简单介绍》以消磨时间。我利用番茄免费小说软件,听了很多的传记,如《普京传》《段永平传》《马云全传》《宋氏三姐妹》《邓小平》《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李嘉诚全传》《戴笠野史》《孔祥熙全传》《史玉柱传记》《读懂美国史》等等。

读书之外的投资感悟,我也努力让自己写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我在今日头条上撰写了投资感悟之类的文章和微头条近28万字。虽然后来我又删除了大部分的内容,但这些写过的文字,让我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投资和交易,投资策略和交易系统也是在这些日常的写作中逐步形成的,对投资也是大有裨益的。

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很好,有蓝天、白云、海滩、清新的空气,几乎家家都住在独栋的房子里,有前院、后院,前院漂亮,后院私密。可对于漂洋过海的我们来说,远离亲友,随之而来的还有寂寞、无聊、无社交。好在我还算是个积极乐观的人,接受并悦纳,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静下心来去做,同样也可以寻得一份内心的闲适和宁静。

说说和孩子的相处吧。我们来澳大利亚的主要目的是帮带外孙女,这就涉及到与女儿、女婿相处的问题。父母与成年已婚的孩子相处,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本来就是一个难题。并且又是与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孩子们相处,就更加艰难。我们在国内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待很多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习惯、固定的思维,而孩子们受西方教育文化的熏陶,与国内父母之间的鸿沟就更加地加大了。

好在相处与投资相似:就是要不断适应不同的境遇,我思考得比较多,且能够接受我暂时不能理解的东西,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理解,不断地接受,不断地适应,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

首先是思维上的独立。虽然我们已经形成了某些固有的思维和习惯,但我还是经常阅读有关介绍西方国家的书籍,深刻体会和理解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努力理解、接受并适应。

其次是经济上的独立。每次出国都是我们自己买来回机票,每次外出旅游都是我们自己买单,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开支也大多数由我们自己承担,平时购物买衣服、回国带的礼品等等都是由我们自己支付,不给孩子增加经济负担。

再次就是情感上的剥离。我理解并接受西方的文化传统,即孩子和父母是两个家庭,我们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做主的;不在感情上依赖子女,他们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坚决闭嘴,拒绝说教;孩子的好,我们心领,孩子的不好,我们也接受;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尽量站在公正的位置从中调解,调解不了的就等待他们的成长。孩子已经成年,他们的人生,他们做主。

最后就是生活质量的提升。在生活上逐步适应澳洲的生活方式,适应这边的饮食与国内品味上的区别,当然更要适应价格的高起。做好孩子的帮手,学习使用孩子家中的各种电器,洗碗机、烤箱、烧烤炉,衣服洗后不用太阳晒干而是烘干,前院后院种起树苗,让孩子感觉你的到来,让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蹭蹭上升。

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不同,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哪有舌头不碰牙的,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磕碰肯定是有的。从父母的角度,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换位思考,放过自己,同时也放过孩子。

再来谈谈澳洲的社会环境。这里是一个袋鼠比人多的地方,政府的福利待遇特别好,风景与美食也很不错,随处都能看到没见过的动物。可澳大利亚几乎没有高铁,没有地铁,没有自行车,当然公路上几乎也没有自行车道,人行道上几乎没有行人。除了市中心有少量的高楼以外,其他的区域没有高楼,只有一二层的楼房。购物也没有国内方便。

与国内相比,这里人们的生活几乎都处于一种躺平的状态:生活节奏非常慢,工作之余,大家要么在家中做做家务,整理庭院,整理草坪。要么在商场购购物,买买菜,吃吃饭。平时不喝酒,工作不加班。人际交往也很少,很少有邻居相互走动,相互聊天,只是偶尔在户外遇到时打打招呼。

接受选择,接受新事物,努力去理解和包容,这可以算作我两年澳洲生活的心得吧。我想做一名既能适应国内环境也能适应澳洲生活的居住者,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0 阅读:1

逆向玛尼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