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目四”之打“红薯窑”,在黎塘小镇寻找年少的欢乐。

淑幺评旅游 2024-11-30 13:10:40

丰收季的秋后,广西人民总能搞出些喜庆热闹的东西出来玩乐。如丰收节,吃冬至等等。而打“红薯窑”无非也是民间传承多年的玩法之一,据说最初是古代人在野外放牧或劳作时,无锅灶而熟吃红薯的充饥方式。经过历史演变,如今红薯窑所窑的东西更为丰富,如玉米、芋头、鸡、鸭、猪肉、排骨等等各种食材,想吃什么就放什么,万能的“红薯窑”,以烧红的高温泥块封盖焗烫,较好地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还带独特大自然泥香。难怪有说,广西人才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群,会吃。

记得年少时的七、八十年代,跟着大一些的子弟大哥,在单位大院的僻静野地里,边看边学,倒也能掌握一些砌窑,烧火,焖盖等的基本操作。也有被他们忽悠去拜“窑神”,回来见只剩些残薯的经历。红薯季当然也是以红薯、芋头为主,高级点的有些玉米、板粟。为了这一口,小伙伴们每每分工合作,挖泥块的、找柴草的,砌窑烧火的,偷红薯的非常积极,眼神里都充满着期待。一顿操作猛如虎,因没有时间的估摸或急盼,当窑出了半生熟的红薯,味道生涩,吃了打屁特多;当窑成了准炭化的红薯,则令大伙十分的沮丧,天噜噜的这个黑色星期天....

后来有一年的春节,我在岳父母的屋宅旁,用荷叶,泥浆包裹,成功地窑熟了一只十斤重的大阉鸡,全家人表示味道很“0K”,也成就了本人此“技艺”最高光的时刻,一转眼已是二十年多前的往事了。

时过境迁,打红薯窑,巳成为许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是现代生活节奏和城市环境下的人们,难得重现童年纯真的乐趣之一了。近些年,也有些农家乐推出此项目,但听说帮砌个窑,也会收二、三十元不等。当然,也失去了此过程中的一些快乐体验。确实,“窑”什么食材都好,关键及灵魂还是在于“砌窑”环节。虽然网上流传有所谓工艺图,也见东北老铁偷师学习,但最后多以砖头加灰替之而不成样子。所以受一次性烤网的启发,和网上朋友的独创,我期待有人发明一种网罩的支架,方便、省时、助力、便宜,以满足天下窑友的需求。

近日,发小相约,又回到岁月成长的交通小镇黎塘,在水电五处大院里打“红薯窑”。在熟悉的地方与熟悉的人一起,难得放飞自我,重寻少时的情怀记忆。毕竟人到中年,此“业务技艺”有了生疏。但多有同道“高人”指点,“窑”来全不废功夫,过程相当的顺利,欢声笑语欢乐多。中午时,三只鸡,三斤五花肉及二十多斤红薯,玉米带着泥土味和童年味,香喷喷的成功出窑,女生们吃得不亦乐乎。其实一个“打”字,也道出“工程”不容易哈。

总结几点体会分享:一 是砌窑的泥块大、中、小多备些,以略呈长型为妥,堆砌时下大上小逐步缩口,每一块都与左或右的有咬合及相卡;二是窑座的中心略挖凹一些,藏灰保温,窑口逆风,窑口可竖高一些,利于旺火;三是一窑一个“师傅”,搭泥块的手感很重要,人多手多易塌窑而帮倒忙;四是泥块需大部份烧红,从窑上轻手开口,下料动作果断迅速。食料热泥夹裹后,覆盖一层厚土轻拍保温。约50分钟后,先耙开厚土,让水烟气散发数分钟,确保食料干爽味香,建议肉料先腌透或配料足;最后用铲或枝条轻耙热泥一一取料,戴上手套更安全稳妥。

2024的红薯窑正当时,广西老表你打了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