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鹤岗+超市+中年男人,这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个有发展性的组合,然而从中却诞生了“关外一雄”——比优特,人称“东北胖东来”,在2022全国超市百强中排名第34位。
如果说胖东来是难以复制的商业神话,那么比优特就是可借鉴的地方模板。比优特为何能在逆境中逆流而上?它与胖东来又有何不同?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值得深入探究。
聚焦动销,打破传统桎梏近年来,整个商超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节节败退,然而比优特却如一股清流,年均销售增速保持在 20% 以上。
它盘活家乐福、接手沃尔玛,一年销售额达 50 亿,从鹤岗一路拓展到哈尔滨,进而打入辽宁,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其口号也升级为 “东北人的家庭采购员” 。
在探讨比优特的成功秘诀时,不得不提 “频效” 这一概念。
简单来说,频效就是门店每平方米面积产出的效益,这个数字越高,说明经营情况越好。2021 年,比优特的频效高达每月 2500 元,换算成年均每平方米 3 万元。对比盒马的 2.2 万元每平方米和全国平均的 1.4 万元每平方米,比优特的优势一目了然。
比优特能取得如此高的频效,离不开创始人孟凡忠的大胆革新。
传统商超行业属于微利领域,像行业巨头沃尔玛的净利率也不到 5%。从进货、上架到销售,传统商超的盈利很大程度依赖于层层盘剥的促销费、上架费、进场费等,超市从供应商处获取的利润有时高达 50%-70%。这些费用支撑着永辉等商超的房地产投资和大规模扩张。
但比优特却反其道而行之。走进比优特的门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阔。
正对大门的黄金点位,不是一排排货架和狭窄通道,而是一个个由特价商品组成的地堆。这种布局看似放弃了部分产品的上架费,实则是将经营重心放在了动销上。
对于超市而言,动销就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拉动销售,提高单店业绩;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让超市变得更好逛、更好买。孟凡忠认为,没有动销的商品只是广告陈列。在其他超市还在为了上架费堆积卖不出去的商品时,比优特坚决不让这类商品占用空间。
正是凭借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差异化营销观念,比优特在社区团购冲击、众多超市倒闭或面临危机时,成功穿越市场周期。
降本增效,重构供应链体系光有创新的营销理念还不够,比优特的成功还得益于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努力。
2019 年,比优特曾遭遇连续半年的销量下滑,原因是其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小卖部。供应商针对大卖场和小卖部采用不同的供货价体系,以方便面为例,比优特拿到的价格虽和麦德龙、大润发等大卖场一样,但却比小卖部贵 5 毛钱。
面对这种情况,孟凡忠采取了一系列雷霆手段。
一方面,他借鉴胖东来的联合采购模式,联手友商,入股成立供应链管理公司,自己成为大经销商。通过这种方式,比优特的采购价格大幅下降,仅比同行平均供货价低 15 个百分点,成功下调了 4000 多个单品的价格。
另一方面,比优特在库存管理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建立超市行业的城市共享仓,采用日日配的方式,将门店的库存面积从 500 平砍到三四十平。不仅降低了库存成本,还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把之前浪费的品效补了回来。
然而,比优特并非完美无缺。与胖东来倡导的 “爱与自由” 不同,比优特在人效管控上更为严格。缩小门店办公室面积,启用小 10 公里或上货模式,将单店自有员工数量从 120 人降至 80 人,并且通过每天播送新闻联播进行思想宣贯。
虽然平均人效比行业高出 50%,但这种高强度的管理模式背后,是对扩张和生存的紧张感。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比优特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它在东三省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能否走出东北市场,走向全国,仍是未知数。与此同时,盒马的下沉产品线河马 NB 在江浙沪地区大展拳脚,辛巴新选也涉足商超领域。
这些新的竞争对手,无疑会给比优特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
比优特为地方商超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它通过聚焦动销和降本增效,在逆境中实现了崛起。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它需要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应对新的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比优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历程,更是整个商超行业在变革时代的生动写照,值得每一位关注商业发展的人士深入思考。
文本来源@虎嗅APP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