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吕氏的崛起是陈平绥靖的结果

老畅 2024-05-23 17:06:37

经历“人彘”事件后,刘盈自此不理朝政,整日淫乐,年仅二十三岁便去世了。然而在刘盈的丧礼上,让大臣们纳闷的是:“太后哭,泣不下。”就是说吕后干哭不流泪。大臣们疑惑不解,很是害怕。此时,年仅十五岁的张良之子张辟彊(时任侍中之职)看出了玄机。张辟彊对丞相陈平说道: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而今皇帝驾崩,太后却哭而不悲,您知道原因吗?陈平问道:是何原因呢?张辟彊说道:皇帝没有成年的皇子以嗣位,而不能心安,您如果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统领南北二军,并让诸吕入宫任职。太后必能心安,而您们也能免遭祸患。于是,陈平等人采纳张辟彊之策,并依此照办。吕后果然放下了心,哭儿子声音也才变得悲伤起来。自此,吕后专权,吕氏崛起。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其时吕后在朝堂的势力并不大,她依赖的还是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臣,左丞相陈平,右丞相王陵,掌控禁军的是周勃。所以吕后才提心吊胆,害怕这些大臣另立皇帝架空自己,而此时的大臣们完全有这样的能力。吕后拥有的原本是大义名分,她所行使的权力来源于刘盈,但刘盈的死而且没有合法的继承人成了他的软肋。大臣们放弃了,准确的说是陈平为首的大臣们放弃了。

图片来自网络

“太后哭,泣不下。”陈平不可能看不到,也不可能想不到原因。号称六出奇计,走路都掉心眼的陈平会失误至此,靠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提醒真是笑话。“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统领南北二军,并让诸吕入宫任职。”说明军权根本不在诸吕手中,不存在“您们也能免遭祸患”这件事。至于说吕后曾计划尽数诛杀功臣是在刘邦刚刚去世,吕后因为刘盈继位掌控了权力,那时可以做到,此时面临失去权利不可能做到。

仔细分析当时情况:为什么说出来的是张良的十五岁儿子?史书记载这件事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现张良的儿子少年聪慧,这个张避疆“不知所终”。其实张避疆是代表张良表达的,陈平其实等的就是张良的态度。张良虽然不理朝政,但在朝中威望很高,在朝堂有话语权,他曾多次维护过汉惠帝刘盈,他的态度很重要——他支持吕后继续掌权。提议诸吕掌控军权等于把绞索递到别人手中,大臣们意见不一,给了吕后各个击破的机会。第一个问到王陵,他当即出言否决。王陵当着群臣的面儿跟吕后杠上了。双方各执一辞,互不相让,这时左丞相的表态就成了左右胜负的关键。如果左丞相力挺王陵,那朝臣中排名第三的太尉周勃就会迅速跟进。三公合力反对吕氏封王,相权就有很大机会压倒君权,吕后的动议多半儿要夭折。可实际情况是,轮到左丞相陈平表态的时候,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吕后的支持。陈平左袒吕后显然影响到了周勃的立场,他为了保存实力,选择了退缩,抛下王陵孤立无援。一个月后,王陵罢相了,吕氏封王遂成定局。

王陵后来问陈平:“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回答:“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言以对,不是无言以对,是无话可说。将来的事变数太多,假如吕氏族人中真的出现一个后世王莽、杨坚之类人物,不知陈平如何去兑现“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的诺言。吕后执掌朝政十五年,足够她培养出一个枭雄,吕后无心,吕氏无人。历史也不存在假如,只能说“刘氏不失,陈平侥幸”罢了。

0 阅读:29

老畅

简介: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