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余为何劝陈胜不要急于称王,后来却又劝武臣赶紧称王?

老畅 2024-06-17 11:47:51

图片来自网络

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张耳、陈余归属陈涉。当时,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督察、率领天下各路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立为楚王。"陈涉就此征求陈余、张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榨干百姓的民力,掠尽百姓的财物。将军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残去暴。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它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在坚守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

张耳陈余    图片来自网络

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可是在不久之后,陈王部将周臣占领赵地三十余城,二人就规劝武臣说:"陈王在蕲县起兵,到了陈地就自立称王,不一定要拥立六国诸侯的后代。如今,将军用三千人马夺取了几十座城池,独自据有河北广大区域,如不称王,不足以使社会安定下来。况且陈王听信谗言,若是有人回去报告,恐怕难免祸患。还不如拥立其兄弟为王;否则,就拥立赵国的后代。将军不要失掉机会,时机紧迫,不容喘息。"武臣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自立为赵王。

图片来自网络

“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司马迁对二人才能评价甚高。从劝陈胜不称王的考虑可谓思虑周详,若陈胜听从,可操作性极强,但结果堪虑。想象一下:陈胜一路向西,一路扶持战国后人为王,这些人或者留下人治理属国,自身率军追随陈胜入关灭秦;或者自己留下治理属国,派遣将领追随陈胜入关灭秦。一路上滚雪球一样,所过之地纷纷独立,军队越滚越大,所有人信心十足以为灭秦就在眼前。但是二人还是书生气太重,对灭秦想的过于简单,这也是后来二人翻脸根本原因所在:一个怪另一个不来相救,一个认为当时情形救就是送死。所谓的“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纯粹瞎扯淡,要知道当时秦朝基本盘尚在,只要秦国据崤函之固,一战下来,陈胜所率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立马就会溃散。“诸侯亡而得立,至于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更是书生意气,只会陷入更大的混乱混战,战乱之年,若“德”有用,何须马上觅封侯;战乱之年,只有“威”加予海内,“力大”者为王。

章邯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事实是章邯率领囚徒和奴隶组成的大军迎击起义军,成功地打垮周章、李归、邓说、伍徐,最后成功战胜陈胜。当是时“章邯引兵至邯郸,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直到“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才有刘邦的顺利西入咸阳灭秦。项羽后来也是分封诸侯,已经“威”加海内了还有刘邦不服气。虐了刘邦三年,第四年心软了一下,让刘邦翻盘干死了他。至于后来劝武臣称王就比较务实了:陈胜听信谗言;陈胜兵败;地域广阔需要震慑等,至后来自己称王或为相,那些纵横家之说辞很少听见,或者说再也没有记载了。

0 阅读:31

老畅

简介: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