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的吕后活得有多么卑微

老畅 2024-05-28 13:21:25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吕雉嫁给刘邦之时,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泗水亭长。据记载那时的刘邦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结交的三教九流,属于后世所言“望之不似善类。”吕雉嫁给刘邦记载是:吕雉本来随其父吕公住在单父县(今山东单县终兴镇潘庄),后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极好,沛县的官员为巴结上司,纷纷前去祝贺吕家乔迁之喜。主吏萧何负责排定宾客的座次,他叫仆役把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都安排坐在堂下。亭长刘邦认为沛县诸官吏也没什么了不起,就填上献礼为“贺钱一万”,其实根本就没带钱来。吕后父亲知道后,本是带些怒气出来把他赶走,一见却大吃一惊,觉得刘邦将来定是个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内就座。萧何告诉吕公,刘邦只会说大话,没什么成就。但吕公不以为然。刘邦坐在上宾座位后,就大声调侃其他沛县官吏。宴会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吕公说,我很会看面相,但是没看过像你这么相貌不凡的,我有个女儿(即吕雉),希望你愿意接受她当你的糟糠妻。事后吕公的妻子吕媪很生气,说,你以前说你这个女儿很难得,一定要嫁个非常好的丈夫。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你还不肯嫁女儿,居然要把她嫁给刘邦?吕公说,这不是你妇人家懂的事。不到二十岁的吕雉嫁给了大她十五岁的中年亭长刘邦,而且直接喜当娘,不是后娘,是私生子的娘。这位亭长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却和一个寡妇厮混生了一个儿子。

吕雉嫁给刘邦,对刘邦而言并无什么改变,他依然过着他风流潇洒、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直到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吕雉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其后的日子,刘邦带兵四处征战,吕雉带着刘太公和子女要么四处逃亡;要么沦为人质,颠沛流离,直到公元前203年(汉四年)九月,楚汉议和才回到刘邦身边。但这时的刘邦已不止一个新欢,每次征战归来“不之后宫”——就是从不去吕后宫中。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每次读到《史记·吕后本纪》都对吕雉深深同情,对他与刘邦的关系颇多揣测,就像现在一些官场、商场联姻,门当户对,为加强合作各取所需,全然不在乎当事方的情感与需求。史记记载中的吕雉早期勤劳善良、孝敬父母、坚毅有担当,毫无疑问的持家贤内助,他不是刘邦喜欢的却又是刘邦不可或缺的。刘邦性情豁达,喜欢的是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会填词,长于鼓瑟,充满着文艺气息的戚夫人。

其实这场婚姻从开始就透着不和谐:年龄不般配,一个三十多岁、一个十六七岁;性格不般配,一个放荡不羁、一个持家贤惠小媳妇;一个家境殷实、一个上无片、下无立椎之地,就凭着吕公的一眼断定这人未来贵不可言,所以上赶着把女儿嫁过去。吕公根本就不是把女儿嫁给刘邦,嫁给的是“未来贵不可言”。这个“未来贵不可言”可以是刘邦,也可以是张邦、李邦;可以是麻子,也可以是瘸子、跛子。所以吕雉吃苦受罪、受尽磨难,在刘邦的眼里都是她活该自找的。连带着她的孩子刘盈、鲁元也得不到喜欢,为逃命把他们踢下车,让鲁元和亲匈奴,废刘盈太子之位等等。西汉初年刘邦在位期间,同样的戏曲重复上演:戚夫人哭哭啼啼、撒娇卖痴,要挟刘邦立自己儿子如意为太子,朝廷大臣拼命苦谏,吕雉上下奔走,“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其实人家周昌根本没把她的答谢当回事。求张良出主意怎么打消刘邦的废太子想法,如何给刘邦一个体面的台阶,于是“商山四皓”出场了。

刘邦从头到尾应该就没有易储的打算,立如意为太子谁来辅佐?如意能够驾驭那些追随刘邦多年桀骜不驯的大臣们?刘邦心里清清楚楚,能够守住他的“家业”只有吕雉,因为她已如愿嫁给了“贵不可言”,她必然会为了守住她的“贵不可言”尽职尽责。杀韩信,诛彭越等等脏活已证明了她的杀伐果断,也为她增添了威慑力。所以当吕雉问刘邦身后之事时,刘邦就显得正常多了,耐心而且有问必答。

2 阅读:91

老畅

简介: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