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或许篇幅稍长,但必将彻底刷新你的固有观念!
在李白眼中,杜甫的抱负显得微不足道。然而,这位诗圣却对李白推崇备至,盛赞其拥有治国安邦的非凡才能与经天纬地的卓越智慧。
李隆基亲自召集了一场跨领域精英论辩,参与者包括佛教、道教、儒家及文化界的杰出代表。这场由唐玄宗亲自主持的盛会,汇聚了当时最负盛名的专家学者,充分展现了大唐盛世人才济济、思想繁荣的盛况。
在这场历史性的辩论赛中,年仅9岁的员俶以其卓越的口才脱颖而出,力压众多对手,成为全场焦点。
员俶是唐代全节人,系员半千之孙。开元年间,唐玄宗下诏征召精通佛、道、儒家学说的人才入宫论辩。年仅九岁的员俶登台应对,其言辞犀利,令在场众人折服。他因进献《太玄幽赞》而获得召试及第,被授予散官文学之职,供职于弘文馆。
员俶出身显赫,其祖父正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员半千。这位被世人推崇为五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以其卓越的品德与才能著称,堪称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贤能之士。
目睹俶的非凡才能,唐玄宗对其青睐有加,认为他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在众多贤士面前,皇帝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其为当今最杰出的奇才。
听闻此言,员俶顿时惶恐不安,立即向唐玄宗叩首,坦言自己与舅舅之子李泌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相差甚远。
唐玄宗震惊地发现,被员俶尊崇的李泌年仅七岁。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立即下令将这位神童召入宫中。
张说决定测试李泌的才学,便指着棋盘说道:"不妨以这棋盘为题谈谈。"此时李泌刚被匆忙召来,还未回过神来。见此情形,张说率先举例道:"棋盘方正如局,棋子圆润若珠,行棋则生机勃勃,落定则归于沉寂。"
李泌立刻领会了对方试探的意图,稍作思考后便答道:“行义时方正,用智时圆融,施展才能则主动,心有所得则安守。”
得知此事后,唐玄宗与张说深感震撼。面对李泌以仁义智慧招揽贤才、实现天下共荣的宏大格局,张说惯用的武力征伐手段相形见绌。这位当朝宰相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谋略远见上确实不及李泌。
李泌的才华让唐玄宗李隆基大为赞赏,他立即赐予其精美织物,并叮嘱其亲属悉心培养,认为这个年轻人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支柱。
此事一出,李泌迅速在朝廷内外声名鹊起,被誉为当时的顶级红人。连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都对他赞赏有加,亲切地称他为小友,并与之平辈相交。
李泌对功名富贵漠不关心,反而沉醉于修身养性的生活。他整日徜徉于名山大川之间,潜心研究易经,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羽化登仙的境界。
在唐玄宗晚年,李隆基突然忆起昔日神童李泌,随即下诏召其入宫讲解《道德经》。讲学完毕,李泌被玄宗强制任命为翰林,负责辅佐东宫太子。
年过三十的李泌正逢而立之年,而作为储君的李亨已步入不惑之龄。这位东宫之主在朝堂重臣李林甫与杨国忠的压制下处境艰难,为求自保,不得不忍痛与太子妃韦氏及杜良娣解除婚姻关系。
走投无路的李亨见到李泌时,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将其视为良师益友,对其推崇备至。
然而李泌此时已无意涉足朝廷事务,在遭受杨国忠的恶意排挤后,他选择隐退山林,与友人探讨道学。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突然爆发。年迈的唐玄宗李隆基匆忙逃往四川避难,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向北撤退至灵武,在混乱中自立为帝,即后来的唐肃宗。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在叛乱爆发五年之后。
在危急形势下仓促登基的李亨始终惶恐不安。其父玄宗仍在蜀地避难,而由他亲手抚养成人的胞弟李璘却趁机图谋篡位,企图将其置于死地。
李亨将李泌视为最后的希望,竭尽全力将其召至麾下。面对唐肃宗的邀请,李泌仅提出一个要求:待天下安定之时,准其退隐山林。
李亨对李泌表现出极度的倚重,他始终以"先生"相称,完全摒弃了帝王礼节。两人不仅同桌共餐,出行也同乘一车,几乎形影不离。
李泌入朝后,唐肃宗李亨几乎事事唯其马首是瞻。从朝政要务到日常琐事,李亨皆以李泌的意见为决策依据。满朝文武对此无不敬重有加,甚至流传着"宁犯圣颜,勿逆李泌"的说法,足见李亨对其的推崇程度。
唐肃宗对李泌格外器重,凡事都采纳他的建议,而李泌也倾尽全力为李亨提供策略指导。
为巩固唐肃宗的统治基础,李泌首先采取了稳定其政治地位的措施。尽管年事已高的唐玄宗仍隐居四川,但作为皇帝的生父,其在以孝治国的唐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违背孝道的行为在当时是难以获得朝野认同的。
李泌建议唐肃宗向父亲唐玄宗呈递了一封书信,内容表达了遵从父亲意愿、尽孝养老的诚意。唐玄宗阅信后深感欣慰,尽管已无力处理政务,但仍欣然接受这番美意。此举不仅彰显了皇室的孝道传统,更为唐肃宗的统治地位在朝野间赢得了广泛认可。
唐肃宗在其子李琰的护卫下成功抵达灵武即位,李琰文武双全、战功卓著,被视作李世民的继承者。李泌向唐肃宗献策,教导他如何处理与诸子的关系。
唐肃宗因被比作"李世民第二"而深感不安,他坚决避免重蹈李渊的覆辙。在李泌的建议下,李琰未能获得重要职位。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李琰与唐肃宗李亨的关系,恰似李世民之于李渊。倘若李琰成功登基,或许会开创另一个辉煌的大唐时代。
然而,李琰在尚未完全成长之际便与李泌相遇。在筹划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时,李泌亲自掌控全局,仅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而李琰仅被委以副将之职。
在李亨登基后,他对李林甫的仇恨并未因对方离世而消减。尽管李林甫已故,这位新皇帝仍执意将其遗体掘出并处以极刑。这种极端的报复心理,源于李亨在太子时期长期遭受李林甫的迫害。李泌提出的第三项建议,正是针对这一复仇计划,但李亨对此并不认同。
李泌极力劝阻李亨,强调与已故之人较劲只会显得心胸狭隘。他指出,此举可能吓退有意归顺者,毕竟没人愿意投靠一个睚眦必报的君主。同时,他提醒李亨,唐玄宗曾强迫其与太子妃离异,若得知李亨对李林甫尸骨做出如此暴行,恐怕更不会予以支持。
听完李泌的剖析,李亨深感懊悔,紧紧抱住对方失声痛哭,感叹若非他的提醒,自己险些铸成大错。
前三步策略聚焦于内部稳定,而第四步方显李泌作为杰出战略家的非凡智慧。
唐肃宗被李泌建议暂缓回京,应优先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与李光弼两位副元帅的军队在李泌的部署下,避免了大规模正面交锋,转而采用游击战术。他们四处出击,迫使安禄山的军队疲于应对,逐步削弱其士气。
随后,李琰三皇子受命带领部队从侧翼包抄,经塞外长途跋涉,绕道河套地区,对幽州发起突袭,成功捣毁安禄山的根据地,根除了潜在威胁。
李泌的战略布局开创性地将战略视野延伸至长城以北,这一军事杰作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若唐肃宗能全面落实其策略,大唐有望一举化解内忧外患,重现盛世辉煌。
与李世民的远见卓识不同,唐肃宗缺乏战略眼光。为尽快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他急不可耐地指示郭子仪向回纥求援,并承诺攻下长安后,允许对方肆意掠夺财物和妇女。
这一决策虽使朝廷得以提前重返长安,却严重损害了民众信任,导致大唐王朝失去了重振辉煌的社会支持。
更为不幸的是,由于未能采纳李泌的游击战术来削弱叛军力量,导致敌军四散奔逃,在随后的数年间持续侵扰百姓,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尽管存在争议,唐肃宗李亨却倍感欣慰。凭借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他在父亲面前、群臣眼中乃至天下人心里,都树立起了成功者的形象,令他倍感自豪。
面对李泌多次恳请归隐,唐肃宗最终应允了他的请求。为了确保其安心修行,唐肃宗为李泌安排了丰厚的物质保障,使其得以在山林中专注修道。
在唐德宗执政期间,李泌这位杰出的战略家展现了他最为人称道的才能。这一历史时期紧随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位君主的统治之后。
与唐代前三位君主相同,唐德宗也看中了李泌的非凡才能,执意将这位年过六旬的贤士召入朝廷。在此次任职中,李泌首次被正式任命为最高级别的宰相职务。
唐德宗召见李泌之际,正值吐蕃势力迅速扩张,这一时局转变成为他接受召命的关键因素。
松赞干布作为吐蕃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成功整合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起空前强盛的政权。这位英明君主的治世成就,使其统治下的吐蕃在中唐时期成为了中原王朝最为忌惮的劲敌。
凭借其优越的地势条件,吐蕃王朝对中唐政权发动了数十次大规模进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军事行动不仅给中唐时期带来了深重灾难,还曾一度逼近首都长安,被历史学家认定为中唐时期最为惨重的历史事件。
面对唐朝的存亡危机,李泌倾尽全力构思出一套宏观战略布局,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平蕃策"。
李泌的平蕃策略主要围绕"联西结南、和北"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具体表现为与大食建立同盟、与回纥保持友好关系,同时积极拉拢南诏。
李泌主张,大唐要扭转危局,必须双管齐下:既要稳定内部,也要应对外患。
李泌在内部事务中完成了多项重要工作。
李泌携同功勋卓著的李晟、马燧两位将领面见唐德宗,直言进谏:"二位将军为国建功立业,却遭人诽谤,望陛下明察秋毫,给予他们充分信任,确保其安全。"德宗当即起身搀扶两位老臣,郑重表态:"爱卿所言关乎社稷安危,朕定铭记于心,必当全力维护两位重臣。"此举令李晟、马燧深受感动,不仅化解了君臣间的嫌隙,更稳固了军心。
李泌用全族百余口人的性命为韩滉作保,此举深深打动了这位江东镇抚大臣,使其对朝廷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忠诚。
面对持续的战争导致的民生凋敝和财政困境,边疆驻军陷入了严重的补给危机。李泌提出了一项创新方案:鉴于商贸活动锐减,运输用的牲畜闲置,可采取以丝绸换取耕牛的方式,将牛只分配给边防部队用于耕作。同时,朝廷免费提供粮种,要求来年归还同等数量即可。收获的粮食将以高于市价两成的价格统一收购。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军队的粮饷压力,还为朝廷建立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李泌提出的三项安内策略得到有效实施,使朝廷面临的困境显著改善,因连年征战导致的经济危机迅速得到缓解。
接下来探讨李泌的对外战略。
李泌的军事规划将"与回纥建立友好关系"视为核心要素。
唐德宗在储君时期出使回纥遭遇屈辱,这段经历令他难以释怀。当李泌提出与回纥修好的建议时,遭到他的强烈反对。李泌为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了15次劝说,甚至以辞官相胁,最终才让唐德宗改变主意。
回纥新任可汗即位之初,国内局势动荡,便主动向大唐示好。双方缔结军事同盟后,可汗致信唐德宗表示:"昔日结为兄弟,如今成为您的女婿,犹如半个儿子。倘若吐蕃进犯,女婿必将为岳父分忧解难!"
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本是兄弟,如今我娶了您闺女,也算您半个儿子。要是吐蕃那家伙再敢欺负您,我非收拾他不可!"
通过这种策略,吐蕃的军事行动将被有效遏制。同时,向南可争取南诏地区的支持,并与西域的阿拉伯帝国及印度建立同盟关系。鉴于印度与吐蕃长期存在矛盾,双方达成合作将十分顺利。
通过这一系列部署,吐蕃的周边地区都被我们成功拉拢为盟友,从各个方位对其军事力量形成牵制。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一鼓作气,彻底消除吐蕃这个头号威胁。
李泌的战略远见在其去世后近一个世纪内得到了充分验证。由于吐蕃在三个方向受到牵制,完全丧失了对大唐的对抗能力,最终被唐朝彻底击溃。
李泌在史学界备受推崇,被视作中国历史上最具智慧与人格魅力的学者之一。其历史地位可与张良相提并论,堪称千古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