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蓝田机场:用血汗筑起的一道航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史小晋历史 2025-03-14 18:19:50

网络提供了部分图像素材。

位于泸州的蓝田民航机场及其军用设施已全面停止运营,相关功能早已转移至泸县云龙机场,这一变迁见证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然而,蓝田机场的历史印记将永存,其场地也将继续发挥作用,不会荒废。

泸州人民用汗水与鲜血开辟的这条补给通道,不仅承载着辉煌的历史,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认为现在是时候与大家探讨这段过往,以传承我们的文化根基和地域传统,铭记先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泸州的年轻人或许不清楚,抗战时期这里作为大后方,在日机狂轰滥炸下,我们不仅抢建了川滇公路和蓝田机场,还开辟了驼峰航线,建立了23兵工厂。此外,还协助西南联大迁至叙永,通过蓝田兵站输送了10万远征军,并承担了盟国援华物资的集散任务,同时设立了后方医院救治伤员。这些历史事迹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1941年,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日本侵略者在东亚地区疯狂封锁了中越、中缅等交通要道,船舶、铁路和公路运输全面中断。同时,苏联正全力应对卫国战争,导致新疆的进出口通道形同虚设。我国面临严峻的物资短缺困境,战争补给受到严重制约。

1942年4月,在战局危急之际,国民政府与美国盟军达成战略合作,获得罗斯福总统批准,正式开通中印空中通道。这条被后世称为"驼峰航线"的重要空中走廊,其航线规划经过实地勘测后确定为:从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地亚出发,经缅甸密近那,最终抵达中国境内的昆明、宜宾、泸州和重庆等城市,直至战争结束。

1942年,泸州相继建造了两座机场:合江菜坝机场和蓝田机场。当年9月,占地700亩的菜坝机场正式开工,施工队伍由6500名民工组成,历经10个月完成建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座机场被改造成农场,这一转变鲜为人知。

早在1935年,中国航空公司就计划开通重庆至泸州和成都至泸州的新航线,但因泸州缺乏机场设施而未能实现。抗战期间,在美国的支持下,这一计划终于得以推进。然而,实际施工直到1945年2月才开始,并于3月17日正式动工,6月1日完成。整个工程仅耗时近3个月,进度异常迅速,这在泸州的建设史上极为罕见。

兰田机场的建设汇聚了泸县、富顺、隆昌、江津、合江、荣昌、叙永、纳溪等地8万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他们完成了90万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铺设了13.78万立方米的石料,建造了2200米的跑道和13座机堡。这座机场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汗水,泸州人民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参与者们面对着远不及现今的基建条件,食宿状况异常恶劣。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完成了这项看似无法实现的任务,令美国士兵们深感震撼。众多人员因过度劳累而牺牲,虽未在战场杀敌,却同样为保卫祖国献出了生命。

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蓝田机场虽建成时间相对滞后,却迅速跻身驼峰航线三大枢纽之列,与印度汀江机场及昆明巫家坝机场并驾齐驱。

泸州蓝田机场最初被称为泸县蓝田机场,随着时代变迁,该机场的功能逐步完善。1950年5月,民航重庆站在此设立了导航设施。九年后,四川省交通厅与民航成都管理局联合成立了民航四川省局,并在泸州建立了主要导航站。同年10月,该导航站升级为泸州航站,正式纳入民航四川省局的管理体系。随后,机场开通了连接成都与泸州的不定期航线。

自1966年开始,该机场被移交至空军,成为某航空学校的训练场地,主要用于初级教练机的起降训练。

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与泸州市政府就已筹划民航建设。尽管初期工程因仓促施工未能达到民航运营标准,但泸州市持续推动项目审批,并不断完善相关设施。

在空军和民航部门的协助下,泸州蓝田机场军民共用的申请成功获得国务院与中央军委批准。鉴于机场设施老化无法满足民航需求,当地政府筹措了800余万元资金,同时军方以提供设备、技术及人员的方式参与改建工程。

1989年第三季度,民航指挥部接手了机场改造项目的筹备与实施工作,并在当年12月顺利完成全部改建任务。

1990年3月23日,四川航空公司安排了一次机场试飞任务。

1990年4月1日,泸州蓝田民航正式启用,数万民众齐聚机场,见证了成都至泸州航线开通的盛大仪式。这座位于长江沿岸低洼地带的机场,虽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经历多次调整,却因历史因素和地理限制,逐渐被城市扩张所包围。随着飞行安全因净空条件恶化而面临严峻挑战,机场搬迁势在必行。这一需求最终促成了云龙机场的建成。

尽管蓝田机场的民用和军事功能已成为历史,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随着长六桥和长五桥的跨越,我认为蓝田机场仍有开发潜力。可以考虑建设博物馆或实施活化利用规划,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