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模范“垛庄四大娘”彭大娘、韩大娘、段大娘、李大娘,真名分别为杨松桂、谢德甫、张新民、吴金凤。这四位大娘先后于1936年至1938年参加革命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分别担任妇救会长、垛庄乡乡长、副乡长、妇女主任等职。“垛庄四大娘”作为拥军支前的骨干,积极带领和发动群众做军鞋、缝军袜、拆洗缝补军衣棉被、抬担架、救护伤员,筹军粮、搞募捐、送情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掩护部队和地方干部。她们的英雄事迹在沂蒙崮乡广为流传,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四大娘”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她们有胆识,有魄力,有顽强斗争的气概。她们不仅学会了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方法,而且懂政策、会讲道理。她们先将垛庄的妇女群众发动起来,成立了村妇救会,以此为基础影响周围村庄,动员她们参加夜校,进识字班。彭大娘的4个儿子、段大娘的3个儿子都先后参加革命,她们以此动员了80多位青年参加八路军。

从左至右依次是:韩大娘、彭大娘、段大娘、李大娘
自从共产党在垛庄建立了党组织和八路军到了垛庄,“四大娘”的家成为了当地和外地抗日革命干部战士的集结地、落脚点,供吃住,胜过家人。1940年,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批人马到了垛庄,为保证让这些抗日战士吃上饭,“四大娘”同其他干部发动群众做军粮,仅几个小时就把大批煎饼送到了部队。同时把提前做好的500多双鞋交给了部队。有时部队来的人数更多,给养需要量大,而且还要携带,且分属几个部队,她们便组织各村把摊好的煎饼和平时提前准备好鞋衣棉被等支前物资,各按数量及时送到指定地点,从来不误事,保证了部队打胜仗。
1941年冬,日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形势严峻、条件异常艰苦,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危险。但“四大娘”临危不惧,在群众的掩护下,同当地的党员干部、民兵一起机智勇敢的同敌人战斗,出色的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夺取了反扫荡的胜利。
据粗略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共组织做军衣军鞋2600多双(件)、筹集军粮13万多斤,动员参军230人,救护病员、掩护革命同志200多人次。“最后一把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垛庄四大娘”舍小家顾大家,用对党和人民子弟兵的无限忠诚和挚爱,诠释了的沂蒙妇女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垛庄四大娘”之一彭大娘
彭大娘杨松桂,回族,蒙阴县垛庄镇人,1885年生,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垛庄妇救会长、县参议员、行署参议员。
1936年6月,垛庄成立了乡抗日民主政府。彭大娘的长子彭华庵和戴子元同志先后党支部书记和乡长。
自从八路军到了垛庄,彭大娘的家就成为了抗日干部、战士的落脚点、集结地。有时部队人数多,给养需要量大,还要携带,彭大娘便和乡村干部分工组织各村,将摊好的煎饼数量、时间送到指定地点。八路军被服厂的同志把大量裁剪好的衣料、鞋料送到彭大娘家,彭大娘及时把它分配到群众中去做,每次都按时完成,并从来不出差错。
1940年9月,彭大娘奉命掩护救治一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为了安全,她把这名战士藏在离家8里路远孟良崮山上的一个山洞里,每天来回给他送饭和治伤。这名战士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不久后痊愈,彭大娘派人将他送回了部队。1941年11月,日军对沂蒙山区再次进行“大扫荡”。为保护给八路军做好的几百双军鞋,她动员自己的儿媳们除了吃的以外,把所有军鞋被在身上转移到洪山前的一家农户中,保证了这批军鞋的安全。
“提起了彭大娘,人人都夸奖,组织起妇救会坚决把日抗哎,做军鞋,送军粮到前方,战士吃穿有保障,帮助咱八路军多打胜仗”,“八月里秋风凉,遍地青纱帐,八路军主力团开到垛庄哎,彭大娘动员起妇救会,支前忙,吃住给养备妥当,军民齐声赞女英雄大娘。”彭大娘机智勇敢为八路军筹军粮、做军衣军鞋,掩护救治伤员,当交通员,组织群众支前,多次受到部队的褒奖。这是山东抗大分校的陈奋同志和创作了《沂蒙山小调》的阮若珊共同创作的歌曲《歌颂彭大娘》来称颂彭大娘的革命事迹,歌曲共分6段,这是其中的第二和第六段歌词,这首歌曾在当地广为传唱,起到了很好抗日宣传效果。军民歌唱彭大娘,日本鬼子却对她恨之入骨,到处贴出布告,以五百金票悬赏捉拿她和韩大娘,最终阴谋也未得逞。
“垛庄四大娘”之一韩大娘
韩大娘,名叫谢德甫,1887年农历3月16日生于蒙阴县界牌镇曹家圈村,谢德甫嫁到北垛庄后,于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当选垛庄乡民主政府领导成员。1940年4月被选为鲁南妇女联合会常委、组织部副部长,1975年9月23日病故于鞍山。
韩大娘早年曾随丈夫在济南做布匹生意,卢沟桥事变后带着大女儿垛庄,把大女儿送到了抗大学习。韩大娘参加革命后,主要为八路军和民主政府负责地下通联工作。1938年10月当选垛庄乡民主政府领导成员后,平时四里八乡搞募捐,组织妇女分派支前任务、转移军备物资,救治伤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和革命思想。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韩大娘立场坚定,爱党爱军,一心跟着共产党干革命,鬼子汉奸多次抓她未着。有一次地主刘鼎三得知她家里来了八路军干部,就带领汉奸将韩大娘全家团团包围抓捕。韩大娘急中生智,把从济南来的八路军干部彭树林、李惠扣在大缸底下,自己拿着菜刀准备与汉奸拼命。多亏邻居说,谢德甫全家都去了岸堤才幸免于难。
“垛庄四大娘”之一段大娘
段大娘,名为张新民,1893年生于蒙阴县垛庄乡东垛庄村,1938年12月加入共产党,曾任垛庄乡副乡长、妇联主任,1969年农历5月11日去世。
段大娘积极带领妇女做军鞋、军衣,救护八路军伤病员,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她还组织数千名妇女参加夜校,学习政治、文化,成立妇救会,全力配合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抗日救国。在鬼子扫荡的日子里,她和全家吃糠和用树皮、野菜充饥,把省下来的粮食落成煎饼送给部队。她把自家赖以下蛋换取油盐的母鸡杀了救伤员。她还带头陆续将三个儿子送到部队,参加革命,其中三儿子段才厚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在她的带动下,沂蒙山区出现了爹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的动人场面,沂蒙人民抗战支前运动达到了高潮。
“垛庄四大娘”之一李大娘
李大娘,名叫吴金凤,蒙阴县界牌镇朝鲜桥村人。26岁嫁到了北垛庄村在燕翼堂当厨师的李正心。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在垛庄建立了党组织。李大娘思想进步,积极协助搞地下工作,受到组织重视,秘密发展加入了共产党。
1938年春天,前方战事吃紧,部队要在村里招兵。李大娘率先带头,将年仅13岁的儿子送到了部队。在她的带动下,垛庄村圆满的完成了扩军任务。李大娘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办事公道,深受大家爱戴和尊敬,虽然才30多岁,就被称之为“李大娘”。不久,李大娘担任了垛庄乡乡长,在抗日战争和孟良崮战役期间,她同其他三位大娘一起,带领乡亲们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救伤员,为抗击侵略和民族解放做出了贡献。(匡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