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半希望自己很有智慧,无论是醉心于读纸质书籍,还是沉迷于网上的碎片化阅读,都是想提升认知,成为一个智者。但在《庄子•大宗师》第一篇就讲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认知,真知的出现,是基于道心,无道之人,就不可能有真知。
真人,是什么样的人?在《庄子•大宗师》中就讲到真人的特点,即:不刻意求全,不存过多欲望,对生死都能看淡,不存有为之心,知道变通不固执,胸怀能包容万物,能顺其自然又能审时度世,把天和人看作是不抵触的。
这样的人知道生死有命,知道生与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不以生而喜,不以死而惧,这样的人知道世间的是非曲直无休无止,所以不执着于言辩,既不称誉尧,也不非难桀。这叫省心。
鱼需要的只是水,鱼离开了泉水的供养就会死,两条在陆地上的鱼互相吐唾沫不能延续对方的命,只会加速死亡,把它们放到水中就能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人各有自己的道,人若违背了自己的道,就像鱼离开了水,任何人都救不了。
人的道,简言之就是你生来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命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不是想当然,明白人的意志难以与造化抗衡,就知道了什么才是“安时而处顺”,就知道了什么是顺其自然,这样就不会作无谓的折腾。
一个小商贩成不了政客,所以小商贩专心于做好自己的生意,保证衣食无忧,吃穿不愁,就是合于自己的道。如果自己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却要关心那些吃香喝辣的名人富人是不是要阴沟里翻船,会不会人设崩塌,自己成天活在瞎操心里,甘心做这些人的傻粉,这就是不合于自己的道。
合于道,就是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接受无法改变的样子,接受将来大概会变成的样子,知道我只想活成我乐意接受的我,而不是要活成别人用世俗教条框定的我。我不想受繁文缛节、虚文浮礼的束缚,那即便是孔圣人在我面前叨叨叨个没完,我也要他哪里凉快待哪里。
合于道就是,我知道天并不会无端为难我,地不会无故仇视我,父母也是本就希望我好的,但是我偏偏一生与富贵无缘,这就是命中注定,因此我能接受既成事实,我无须怨天尤人,也不必煞费苦心瞎折腾。
真人是先有某些凡俗之人所不具备的属性,如淡泊、率性而为、洒脱、随顺自然,然后才有真知灼见,而凡俗之人恰恰是被社会吊打很多年后,才明白了某些道理,最后才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一个本来就生性淡泊的人,就不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像庄子就是这样的人,因此他认为“嗜欲深者天机浅”,这是庄子这样的真人才有的真知灼见,但凡俗之人却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走到绝境了才认同庄子的真知。所以庄子显然更洒脱自在,而后世读庄子的人,大概就是一边求自在,一边又摆脱不了功利心的束缚。
鱼游水中方自在,人游道中即逍遥。你是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认知,所以人想自在,只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关,只与你合于道有关,而不是所谓的认知能让你获得大自在。而且令人尴尬的是,有时认知即枷锁。
《北斗注死,南斗注生》 人身自有一北斗,印堂泥丸髓路头。 北斗倒挂即南斗,修行要旨是逆流。 常撮谷道身体好,闭目凝神万念抛。 夜半清净好入定,勤炼自然命会性。 这拜佛的那求仙,全在毛皮转圈圈。 身外有身天外天,不知自身藏靈元。 才将纸笔描腊梅,不觉春燕满天飞。 至简至易人人会,身心安泰方为贵。 ~~~四川南充顺庆舞凤俗人范氏 原著(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