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西方殖民主义侵入中国,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服饰风格

高升说国际 2023-03-02 01:22:12

“服饰”一词最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目前,对服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服饰概念包括衣服和体饰两个大类,服指衣服,饰指身体上的各种饰品,衣服具体包括从头到脚穿着的衣服,饰品包括衣服上的装饰方式和物品、人体上的装饰方式和物品;狭义上的服饰只表示上衣和裤子。

清朝末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随之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来的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们。

上衣的变化

上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材质的变化上,从清末民国初年开始,西方国家陆续开始往中国倾销他们的衣料,主要国家是英国和日本,以棉、绸、缎等布料为主。

1.进口棉布

在我国唐宋时期就开始有了棉布,也正是从唐宋时期开始棉布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服饰材料。宋朝末年至元朝初年,我国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的种植棉花,并且开始手工纺纱和织布,不过宋朝时织布技术还不是很发达;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她对棉纺织业的贡献非常大,正是因为她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中国的土布织造才得以发展起来。

到了元代,政府每年大规模的向人民征收棉布,数量巨大,每年高达10万匹,可见棉布已经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明代宋应星言“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说明了在明代以后,我国的棉纺织业在当时已经很发达了,并且遍布全国。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棉花和棉布一直是自给自足的,中国拥有最为传统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厂。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棉布开始大量的进口,达到了进口棉布的顶峰,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甚至超过了鸦片的进口,但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各国都无暇顾及亚洲市场,加上中国人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这时候中国人对洋货开始有了抵触的心理,棉布的进口开始慢慢减少了。中国本民族的棉布事业开始发展起来,棉纺织业有了短暂的发展。

2.进口呢绒类

清末民国初年大量的外国衣料已经传入中国,比如哈喇呢、外国缎、德国丝洋缎、印度绸、法国绸等。19世纪末,西方特别是欧洲的风气开始传入中国,受此影响在中国穿着西装的男子逐渐增多,而西装制作所需要的面料也就随之开始大量的从国外引进进来,呢绒面料是制作西装的主要面料之一,所以销路开始迅速增加。广州是最早一批开埠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了外国呢绒在中国输入的首个通商口岸。

早在18世纪,清政府刚刚开放海禁,外国呢绒便已经开始从广州输入到中国。这源于我国西装和中山装的流行,民国时期西装的流行促使服装的面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有一种绒料特别受欢迎,那就是法兰绒。法兰绒于18世纪创制于英国的威尔士,法兰绒属于粗纺呢绒,绒面丰满、细腻,手感柔软而富有弹性,色泽鲜艳大方,呢面匀净,适合制作男女时装、西裤、裙装,配色大方,并且价格便宜,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

3.绸缎与其他

中国的丝绸在世界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中国的丝绸早在汉代就开始了,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远销意大利、埃及、朝鲜、日本、法国、荷兰等地,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尽管如此,在近代中国也从西方进口部分的丝绸织物。

鞋袜的变化

1.完全西化的丝袜

手工制作的布袜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殷时代,当时的袜子是三角形的,穿着不是很方便,到了三国时,袜子由三角形变成丝线编织的脚形,与现在的袜子的形状比较相似,中国古代的袜子颜色多为本白色和青色,主要是由棉布制作,当然贵族或者有地位的人也有用丝、缎制作袜子。

清末民国初年,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时尚的丝袜也随之传入了中国,这时候女性的旗袍也已经开始改良,旗袍可以将女性的曲线和腰身展现出来,而随着旗袍的长度的改变,特别是旗袍长度只到小腿中部和膝盖这个部位的时候,丝袜就成为搭配旗袍必备的武器了。

2.皮鞋的引进

清代男子的鞋履,穿便服的时候以鞋为主,穿公服的时候就配上靴。靴子的材质多为黒锻,样式以方头和尖头为主。霞郎“脚蹬着一双回文嵌花绿皮薄底靴”、胡统领“脚登绿皮挖如意行靴”,这里的“靴”就是男子传统的布靴,清末民初男鞋的款式变化较小,这与清末民初的官员制度有关。女子放足以后,对美观时尚的皮鞋颇为青睐,当时有这样的评论“绣鞋端合衬凌波,庇事偏教革履施,为怕巫山新雨后,累侬湿了袜儿罗。

到了20世纪初,城市男女以皮鞋为时尚,无论穿中式还是西式服装都一律穿皮鞋,皮鞋的样式也是千姿百态的。女士皮鞋的流行不仅对女性的天足解放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女性解放出她们的双足,不再缠裹而开始穿着正常尺寸的皮鞋时,女性的身心也得到了解放,她们开始摒弃缠足,释放自我,女性新的生活方式也就随之而来了。

3.帽子的变化

清朝的年轻女士一般戴帽子的很少,源于清朝女士的发型。清朝男士戴帽的较多,一般有瓜皮帽、毡帽、风帽、拉虎帽等。清末民国初年特别是民国年间,剪辫之后各式的帽子就开始流行起来,帽子的款式逐渐增多。

男士的帽子除了礼帽之外,还有鸭舌帽、平顶帽、毡帽、猴帽等。记载:“民国以来,男子皆剪发,且风气日升,夏季之草帽,销形日盛,今已通行全国。当初盖用劣货,自抵制之后,国货草帽踵起,日夜赶制,尚不敷销。”这时的男士无论穿中式的服装还是西式的西装等,都可以戴礼帽的。

女子的帽子在这个时期也很丰富,有编织帽、贝雷帽、宽边帽、钟形帽等等。这时候的女帽对于时髦的年轻女性来讲,更多的是用来装饰自己,对于平民百姓来讲,冬天戴上一顶编织帽也起到了御寒的效果,编织技术是完全从国外引进。清朝末年,钩编技术开始传入我国,开始时主要是编织毛衣、毛背心、毛裤、毛袜、毛披肩,到了后来,人们也开始钩编帽子。

西式饰品的流行

1.眼镜的多样化

眼镜在我国南宋就有,不过不是用来装饰用的,而是传统的近视眼镜。在我们的记忆中,古代私塾的老夫子大多是戴着这样一副眼镜的。清朝的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不过眼镜的普及是到嘉庆年间的,当时的张子秋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

2.手套的时兴

手套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是在外国的。有几种说法,有人说说罗马人训练雄鹰防止抓伤而发明手套,有人说是古希腊人吃饭要带上特制的手套,还有人说是欧洲的宗教人士为了神圣的仪式而发明白色手套,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是她们的共同点是手套的实际用途偏多。清末民国初年手套的用途已经没有了原有的几种意义,只是单纯的保暖和装饰用的。

结语

清末民国初年的服饰变化主要表现在上衣、鞋袜、帽子和西式饰品四大方面。在上衣方面主要表现在材质的变化上,清末民初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的布料主要以棉布、呢绒类、绸缎类为主,进口的国家以英国和日本为主,

这主要源于英国工业革命;而在鞋袜方面,西式的女士高跟皮鞋和尼龙丝袜,随着通商口岸的开埠在各大卖场开始出现,各式西式高跟皮鞋和丝袜的出现,使得女性的小腿看起来更加美丽,也促使了中国特有的服饰——旗袍更受欢迎,当时,一双高跟皮鞋、一双尼龙丝袜、一件剪裁合体的旗袍就构成了中国女子最时髦的装扮了;在帽子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民国时期男子的礼帽样式。

民国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服制体制,男子的礼帽是仿西式的礼帽,女子的帽子变化相对于男子来说变化就更大,有堆花雪羽帽、编织帽、贝雷帽等,这时女士的帽子还是以装饰为主;西式饰品在中国流行,体现了“西风东渐”的进程和影响,这是比较流行的纯粹西式的饰品有西式的眼镜和女士手套。这些变化充分的说明西方服饰文化对清末民国初年的服饰的变化的进程。

0 阅读:20

高升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