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抑郁了,双相了,父母该如何做?

心能双驱廿四载 2020-05-21 11:46:22

在上一篇文章“如何疗愈青春期孩子的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我引述了美国一个影片中的情节:“早上,妈妈开车送孩子上学,她的孩子善良,性格内向,她听说过校园暴力,她也担心这种事落在自己孩子身上。没想到,孩子下车走到校门口拐角的时候,她看见一群不良少年围住她的孩子一顿拳脚。她静静的看着事情的发生,压抑心中怒火,她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安静的开车回家了。母爱有时就是这么表现出来,她选择照顾孩子的自尊,而不是去维护孩子的皮肉之苦。”。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认为孩子的母亲过于懦弱,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是失职行为,不是正常的母爱,她更应该像个母狮一样冲过去......

其实,上述只是影片的情节之一,更多的情节是:她的孩子(男孩)正值青春期叛逆,同时患有轻度抑郁症。母亲了解孩子的个性,所以,当她目睹孩子遭遇校园暴力时,没有出面制止,而是选择默默的离开。母亲选择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她逐个找到了欺负孩子的同学,让那些不良少年在心理上都惧怕了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他10岁以前完全不同了。10岁以前,他需要父母时时刻刻的保护和陪伴,而12岁以后,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方式慢慢的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一时期的孩子和父母沟通变少了,他们喜欢思考并享受独立,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或同学的群体当中。在同龄的群体中获得安全感,是每一个孩子潜意识中的需求。如果父母不懂这个,不管任何场合,任何年龄段,都积极出面为孩子解决问题,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就是影片中母亲所考虑的,如果她像母狮一样冲过去,可能会制止暴力的发生,解决了孩子的皮肉之苦,但孩子求独立,向外寻求安全感失败的形象就彻底暴露了,这个心理伤害远非皮肉之苦所能比。

想想为啥很多抑郁症,双相的孩子慢慢的厌恶上学以至于最后休学了?部分原因是孩子内在的自卑,敏感,缺乏自我认同的性格在脱离父母向外寻求安全感的过程中产生了悲观,灰暗的心理。

面对青春期抑郁,双相的孩子,父母既不能突然关爱泛滥,更不要过度埋怨孩子矫情,作,维持原来的态度最合适。

如果此时父母突然关爱过多,对孩子的病情不一定有好处。记得我10岁的时候,一次光脚淌水沟,脚心不小心扎到了碎玻璃,由于这个伤痛,我拄着拐杖,休学了一年。我那时心里真开心,尽管整个脚肿的很痛,但我享受到了平时不敢想的福利:母亲大嗓门责骂的声音减少以至于消失了,吃到了全家舍不得吃的鸡蛋,而且更重要的是还不用上学了,这一切都归功于我是个病人。生病会有好福利,才有好待遇,这个念头在头脑里扎根了一年,伤口也反复感染,纠缠了一年才好。这是生物心理学上的规则:内心期待的事情,身体倾向于让它发生。

面对青春期叛逆又叠加抑郁,双相的孩子,很多父母可能会心力交瘁,又无可奈何。可能会有责怪,埋怨的表情或话语出来,这会让孩子感觉更无助,心里更灰暗。

正确的做法:以前怎样仍旧怎样,积极寻求医学,心里上的帮助。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医学症状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是神经元之间交流的媒介。相关神经递质减少,意味着神经元之间交流发生了障碍。类似小岛上的居民必须通过船只过海才能到岛外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旦船只少了,岛内居民的出行必然受到限制,如果船只少到一定的量,岛内居民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神经元之间交流发生障碍的后果可能就是部分神经元坏死,美国华裔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徐理强教授在跟踪了15年抑郁症患者FMRI脑成像后发现,长期的抑郁症患者其脑内的大脑皮层发生了萎缩,脑沟宽大的现象。所以,有些长期的抑郁症患者反应迟缓的症状可能源于大脑皮层萎缩。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不是不治之症,尽管有遗传易感性存在,仍然可以完全治愈。积极寻求医学,心里上的帮助,缩短病程,尤为必要。

潇哥健走 ,只做原创。

1 阅读:36

心能双驱廿四载

简介:消除潜意识有害图像信息,扭转遗传易感性,远离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