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娶了农村姑娘父母不让进门,他带着一家回城后露宿街头

草根知青 2024-02-07 07:31:50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

老话常说往事不堪回首,可有很多事情又不能不回首。回忆往事虽然会带给人们伤感、惆怅甚至是苦痛,可回首往事也能带给人们美好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记忆里,每个人的经历中,除了苦痛和忧伤,一定也有愉悦和快乐,曾经的美好和苦痛,都值得回忆。

昨天和文友张连成大哥聊天,他给讲述了他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他说可能是年龄大了的原因,现在总爱回忆以前的事情,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记忆最深刻、感触最深的就是曾经的那段知青时光和刚回城的那段艰难岁月。

根据张大哥的讲述,我把张大哥的人生经历编写成文字,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回忆过去我们并不是为了记住过去的苦难,是为了忆苦思甜,珍惜当下,能通过不断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图片来源网络

据张连成回忆,他是1969年春天和同学们一起乘车离开天津的,那年他十七岁,初中毕业。

来到河北省青县后,张连成和几名要好的同学被分派在金牛公社牛家庄大队插队落户,他们十名天津知青成了牛家庄大队第三生产小队的社员,三队队长赵义海把六名男生安排在队部的一间空房子里居住,四名女生暂时住在了赵队长家。

赵队长当年四十岁,他家两个女儿,大女儿叫赵春梅,十八岁。二女儿叫赵春英,十六岁。张队长家除了有三间堂屋(正房),还有两间东屋(厢房),厢房的外间屋是厨屋(做饭的地方),里屋有一铺炕,四名女知青就住在里屋,那铺火炕正好睡下四名女知青。

张连成他们六名男知青居住的地方没有炕也没有床,他们都睡在了铺了秫秸和麦秸的地铺上。地上铺了厚厚后秫秸和麦秸,睡在上面挺舒服的,一点也不冷。队部的另一间房子里有现成的锅灶,能做饭,赵队长的媳妇临时帮知青们做饭,四名女知青也到队部来和男生一起吃饭。

赵队长的媳妇很和善很热情,她做饭的时候,就让女知青都过来跟她学习,她手把手教女知青生火烧火,教她们和面贴饼子蒸窝头,也教给女知青熬糊糊炖菜。赵大婶(赵队长的媳妇)说,姑娘家必须会做饭,要不然等大了连婆家都找不到。

有时候赵队长的两个女儿也跟着赵大婶到队部来帮忙,帮忙烧火,帮忙和面,有时还去水井挑水。有一天快中午的时候,赵春英跟着她妈一起来到了队部,她看水缸里没水了,挑起水桶就要去挑水,张连成赶忙走过来说:“我去挑水吧。”“你知道水井在哪吗?我带你去吧。”赵春英红着脸说。

那次去挑水,要不是赵春英跟着去,张连成还真不会打水。长到十七岁,他还是头一次见辘轳,他根本就不知道怎样使用辘轳打水。在赵春英的指点下,张连成学会了使用辘轳打水,也渐渐和赵春英熟悉了。

图片来源可靠

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四名女知青基本学会了烧火做饭,也学会了发面蒸窝头。因为赵大婶是义务帮知青们做饭,队里不给她记工分,知青们也就不好意思总麻烦赵大婶了,也就不让赵大婶来帮忙做饭了。

一晃就到了1971年秋后,县里举办农村医疗卫生学习班,每个大队都要安排两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县里参加培训学习,培训结束后就是大队的赤脚医生(村医)。当时大队书记牛会亮原本打算让天津来的知青去参加培训学习,可乡亲们担心城里的知青留不住,都不同意。没办法,牛书记只好在队里的年轻人中选拔有文化的人去参加学习培训。最后,只读了一年初中的赵春英和大队会计的女儿去县里参加培训学习去了。

三个多月后,赵春英学习结束,回到了牛家庄。在县里学习三个多月,赵春英学到了多少医疗知识谁也不知道,可她的穿衣打扮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去县里学习时,赵春英扎着两条大辫子,回来后变成了一根马尾辫,还天天蹲在院子里刷牙。就连说话的音调,都有点变了。为此,乡亲们都笑话她,说她在城里学习了三个月,都快变成城里人了。

回到村里后,大队为她俩置办了相关的医疗器械,购买了药品,牛家庄大队卫生室挂牌开张了。

牛家庄大队卫生室开张没几天,张连成感冒发起了高烧,还头疼,吃药也不退烧,他就去卫生室找赵春英,赵春英给他测了体温,看了一下他的喉咙,还用听诊器听了他的前胸和后背,然后给他注射了大青叶和安痛定,第二天张连成就退烧了,头也不疼了。

就是因为那次感冒,张连成非常佩服赵春英的医术,谁要是背后说赵春英啥也不懂,他就跟谁急。就这样,张连成喜欢上的赵春英,赵春英也特别喜欢张连成,医疗手册上她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就找张连成请教,张连成也非常热情,还把自己的字典送给了赵春英。

1973年春天,赵队长的大闺女赵春梅嫁人了,那天张连成是以娘家弟弟的身份去送亲的,赵春梅的婆家还给张连成包了五块钱的红包。送亲回来,张连成原本想把那五块钱还给赵队长,赵队长却说:“人家是给你的,你就收下,这是你应得的。”那晚赵队长还留张连成在他家吃了晚饭,吃饭的时候,赵大婶一个劲夸张连成个头高,长得好看,她还说希望二妮子春英能找一个这样的女婿。言外之意,这话就是说给张连成听的。

说句实话,赵春英比她姐姐还漂亮,不光是张连成喜欢她,村里的好几个年轻小伙都喜欢赵春英,还有人托媒人来提亲。当时张连成和赵春英虽然还没确实恋爱关系,但在赵春英心里,张连成已经是她的对象了。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年秋天,天津拖拉机厂招工,张连成原本可以去当工人的,可他心里放不下赵春英,就找借口把招工指标让给了别人。那年冬季回天津过春节,因为他把招工指标让给了别人,张连成的父亲狠狠踢了他一脚。

春节过后回青县的时候,张连成跟他父母说了他喜欢赵春英的事情,这下他父亲更生气了,又踢了张连成一脚,还大声呵斥道:“你给我听好了,赶紧想办法招工回城,你要是敢和农村姑娘结婚,这辈子就别想再进这个家门。”

回到青县后,同学们听说张连成要娶赵队长的二闺女赵春英,大家都劝他说:“赵春英长得确实漂亮,可她是个农民,你要是和她结了婚,就得扎根农村一辈子了,这事你可得慎重考虑。”

其实,张连成也想过这个事情,当时的城乡差别很大,只要选择和农民结婚,就得做好一辈子扎根农村的打算。1975年的冬季,牛家庄三队知青点就剩下他们四名天津知青了,其他人都招工回城了。

临近春节的时候,三名同学都回天津过春节了,张连成因为和他父母怄气,他就没回天津过春节。知青点就剩下了张连成一个人,赵春英就经常到知青点来陪伴张连成,帮他做饭,陪他聊天,这样更坚定了张连成这辈子非赵春英不娶的决心,两个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春节过后,张连成就找到赵队长,他说出去正月就跟赵春英结婚。赵队长还是担心他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张连成却坚定地说,他已经拿定了主意,父母不同意他也要结婚。

1976年3月16日,那天是阴历的二月十六,张连成和赵春英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等他父母得到张连成和赵春英结婚的消息时,赵春英的肚子都大了。他父母撂下了狠话,这辈子也不认这个儿子了,这辈子也不准张连成进家门了。

当年年末,赵春英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张冀荣。女儿两岁的时候,赵春英又生下了双胞胎儿子,张连成给两个儿子起名张大双和张小双。当时在牛家庄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就张连成一个人了,他娶了农村媳妇,也就等于成了正式农民,也就不能享受知青招工进城的待遇了。

那时进城当工人一个月能挣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张连成劳动一年,到了年末只能分三十块钱的红利。赵春英虽然是大队的赤脚医生,但她也和农民一样,队里给记工分,大队一个月补助三块钱,除了应分的口粮,他们一家五口人全年前收入也就几十块钱。看看回城同学的生活条件,再看看自己拮据的生活,要说张连成不后悔,那是假的。可自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承担起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责任啊。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1981年春天,上级考虑到张连成家的实际情况,就让他享受了插队知青的待遇,安排他到公路养路段做了一名养路工,他的任务是负责三公里路程的路面养护,路面上不能出现坑洼不平的情况,若有坑洼必须及时垫平。养路工虽然很辛苦,可一个月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张连成还是很知足的。

可好景不长,1982年初秋接连下了几次大雨,路面多处被冲毁,单靠张连成一个人用架子车拉土铺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路面的原貌。公路段的负责人下来检查路况,看张连成负责的路段还有多处没有修好,很不满意,要求张连成十天之内必须将损毁的路面全部修好。张连成也是个牛脾气,当时就摔耙子了,他说谁愿干谁来干,他不干了。

就这样,张连成又回到牛家庄当了农民。后来公社干部来做工作,希望他再回养路段工作,免得以后会后悔。他说不干就是不干了,在他的人生里,永远找不到“后悔”二字。

改革开放后,有人做起了小买卖,有人到城里找活干去了。张连成没有啥手艺,也不喜欢沿街叫卖做生意,他只好耕种自己家的那几亩责任田,天天围着三个孩子转。好在三个孩子都很聪明,也爱看书学习,大姑娘还没到上学年龄,就能认识几百个汉字了,还能背下几十首古诗。

一晃就是两三年,三个孩子都上学了,张连成也感觉到光靠种责任田很难维持生活了。当时大队卫生室基本上就是靠卖几片安乃近和新诺明,打针吃药的人很少。没实行生产责任制时队里还给记工分,这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连工分也没了,赵春英也坐不住了。他夫妻俩一合计,张连成决定把责任田让赵春英的父母帮忙管理,他带着老婆孩子回天津。父母当时虽然说过再也不认他这个儿子了,可现在孙女孙子都这么大了,当父母的看到下一代,兴许心就软了。

说走就走,1987年夏天,学校放了暑假,张连成带着赵春英和三个孩子回到了天津。可万万没想到,他父母还没消气,说啥也不让他们一家五口进家门。无奈,第一个夜晚,张连成他们一家五口露宿街头,在公交车站的挡雨棚下过了一夜。

第二天张连成让他媳妇和闺女看着行李,他领着两个儿子又去了父母家,倔强的父母还是不让进家门。傍晚下起了小雨,张连成一家五口在一个桥洞下熬过了一夜。

第三天早晨,张连成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他们一家五口露宿街头,就把他一家五口领回家,做了热汤面,让他们吃着,那位同学就去了张连成的父母家。张连成的父母一听他儿子儿媳一家露宿街头,睡在了桥洞下,当时就流泪了。

就这样,张连成的父母总算原谅了张连成,把他一家五口接回了家。

可孩子没有户口不能上学,城里暂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里也住不下他们一家五口,张连成只好把老婆孩子又送回了牛家庄,他一个人先在城里打拼。

半年后,张连成接了他母亲的班,在国棉厂当了一名打包工。1996年,张连成的闺女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两个儿子的户口也迁回了天津,一家五口人都团聚在了天津,只剩下赵春英的户口没解决了。

1998年春天,赵春英的户口虽然解决了,可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第二年张连成又赶上了下岗,眼看着一家人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无奈,赵春英到环卫处当了临时工,张连成租了一间临街房,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部。收入虽然没多少,眼前的吃饭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张连成一边修车,一边收购二手自行车,维修后再转手出售,生意慢慢就出现了转机。2005年春天,他的一位好同学找到他,说去江苏跑业务,认识了一家电动自行车厂的销售经理,人家答应在天津设置销售部,希望张连成能抓住这次机会。

经过反复思考,张连成拿出父母的全部积蓄,又筹借了一部分,再加上那位好同学的资助,他在繁华地段租了门面房,注册了连成电动自行车经销处,第一批购进了十辆电动自行车,几天功夫就抢购一空了。

就这样,张连成的电动自行车经销处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后来还在滨海新区开了分店,让赵春英负责打理,生意也很不错。

目前,年过七旬的张连成成了甩手大掌柜,他的儿子张大双接管了他的生意(张小双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赵春英负责后勤,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张连成大哥苦笑着摇摇头说:“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啊,好在苦日子都过去了,我们一家也都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吃苦受罪了。感谢乡亲们曾经对我的关爱和帮助,也感谢我的好同学在关键时刻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衷心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位恩人。”

有关张连成大哥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跟大家讲到这,感谢张大哥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也衷心感谢一如既往支持草根的朋友们!衷心祝愿光临草根茶社的每一位读者朋友都家庭幸福和睦,事事顺心如意!日子越过越好!

作者:草根作家

0 阅读:2

草根知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