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的作者不是賀知章

大林品诗词 2024-07-15 16:53:32

【按】本文節選自拙著《唐詩正本——大數據視域下的唐詩新考》(湖北崇文書局2021年版),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

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卻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回鄉偶書》,近年爭議頗多。而爭議主要集中在異文和異讀上。異文包括(以詩中先後為序):“幼”有作“少”,“家”有作“鄉”,“回”有作“歸”,“無”有作“難”、“未”、“不”,“鬢”有作“面”,“毛”有作“皮”,“衰”有作“摧”、“催”、“腮”、“䰄”,“兒”有作“家”,“卻”有作“笑”、“借”。異讀則集中在“衰”字上,應當讀作shuāi還是cuī?抑或“衰”當作“腮”或“䰄”?其實,本詩最大的問題還是作者的歸屬:賀知章還是黃拱?這個問題不僅限于這首《回鄉偶書(二首其一)》,還包括《回鄉偶書(二首其二)》,即——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赵令畤(1064—1134)《侯鯖錄》在詩後注曰:“一說云黃拱作”。謝維新(南宋人,生卒年不詳)《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和祝穆(?—1255)《古今事文類聚》中,直接署名為“黃拱”,而且“其一”和“其二”都歸到了他的名下,連“一作賀知章”都沒有。胡震亨(1569—1645)《唐音統簽》在《回鄉偶書(二首)》題下注“趙德麟云一說黃拱作”(“趙德麟”即趙令畤)。季振宜(1630—?)稿本《唐诗》也在《回乡偶书(二首)》题下注:“一作黄拱诗”。

《回鄉偶書(二首)》最早見於孔延之(1013—1074)的《會稽掇英總集》,這是作者為賀知章的最有力證據。曾慥(?—1155)《類說》、陳應行(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即西元1175年特科狀元)《吟窗雜錄》、范晞文(南宋理宗景定年間人)《對床夜語》等宋代文獻也都把此詩歸於賀知章的名下。另外,《回鄉偶書(其二)》中的“鏡湖”(或“鑒湖”)也有證明力,因為“鏡湖”就在賀家附近,此湖甚至被稱為“賀家湖”。

不過,能證明黃拱為《回鄉偶書(二首)》作者的證據也不少,而且版本更古。首先,所處的年代稍晚於孔延之的趙令畤(1064—1134)在《侯鯖錄》中對《回鄉偶書(二首)》的作者提出了異議,稱“一說云黃拱作”。此後,謝維新(南宋人,生卒年不詳)《事類備要》和祝穆(?—1255)《事文類聚》徑直把《回鄉偶書(二首)》歸於黃拱。就版本源流來說,現存最早收錄本詩的两个版本就是《事類備要》宋刻本和《事文類聚》元刻本——這是作者為黃拱最有力的證據。

至於詩中的“鏡湖”(或“鑒湖”)也存在異文。在《吟窗雜錄》《全唐詩》等文獻中,《回鄉偶書(其二)》第三句為“唯有門前鏡湖水”或“唯有門前鑒湖水”,但在《會稽掇英總集》四庫本和清道光元年刻本中,本詩第三句為“唯有門前照湖水”;在《類說》明天啟六年刻本中,此句為“惟有門前碧湖水”。“鑒”“照”或因諱“鏡”,“碧”字卻難以解釋。尤為可疑的是“近來人事半消磨”中的“近來”二字。通常情況下,在某種境況持續很長時間之後,才會說“近來”如何如何,而賀知章歸鄉大約半年後就去世了,根本就沒有“遠來”可言,怎麼會用“近來”二字呢?《事文類聚》中,第二句為“歸來人事半消磨”——“歸來”二字倒說得通,但這裡本詩署名為黃拱。

除了“近來”,“幼小”亦可置疑。在最早的幾種文獻中,《回鄉偶書(其一)》的起首均為“幼小”,此為原作的可能性大。賀知章進士及第離開家鄉時已經37歲,相對於86歲高齡,稱37歲為“幼小”也說得過去,但終歸有些勉強。或許就是因為太離譜,後人把“幼小”改成了“少小”。儘管如此,仍有違和感。

另有幾個疑點,如果《回鄉偶書》的作者為賀知章很難解釋,若為黃拱卻沒有問題——

(一)編于宋初的《廣韻》為什麼要刪除灰韻中的“衰”字?據前文論證:《唐韻》灰韻原本有“衰”字,宋人編修《廣韻》將其刪除,導致《回鄉偶書》“出韻”。既然唐詩中有“衰”為灰韻的用例,而且是像《回鄉偶書》這樣的名人名篇,為什麼要把“衰”字從灰韻中刪除?如果《回鄉偶書》的作者為宋人,這就不成其為問題了,因為除了《回鄉偶書》,唐詩中沒有“衰”為灰韻的用例。既然無人使用灰韻之“衰”,刪除也罷。(當然,如果作者為黃拱,此處當作“腮”或“䰄”。)

(二)為什麼《會稽掇英總集》之前的文獻都沒有收錄《回鄉偶書(二首)》?流傳至今的賀知章詩歌只有大約22首。現存最早的唐詩選集《國秀集》收錄了賀知章的《送人之軍中》和《偶游故人園》,《才調集》選有賀知章的《楊柳枝》(或題《詠柳》),其他幾種“唐人選唐詩”亦均不見《回鄉偶書(二首)》。編于宋初的《文苑英華》是宋代最大、規模空前的詩文總集,其中十分之九為唐人的詩文。此集收錄了賀知章的9首詩,也沒有《回鄉偶書(二首)》的影子。賀知章生前身後都是傳奇,流傳下來的詩歌也不多,詩文總集一般都是“貪大求全”,捨棄《回鄉偶書(二首)》的可能性很小。另外,計有功(1126年前後在世)《唐詩紀事》關於賀知章的內容列舉了6首賀詩,也沒有《回鄉偶書(二首)》。

(三)為什麼胡應麟對賀知章的詩歌成就評價不高?同為越人的胡應麟(1551—1602)在《詩藪》中說: “唐詩人千數,而吾越不能百人。初唐虞永興、駱臨海,中唐錢起、秦系、嚴維、顧況,晚唐孟郊、項斯、羅隱、李頻輩,今俱有集行世。一時巨擘概得十二三,似不在他方下。獨盛唐賀知章、沈千運稍不競。”賀知章雖然沒有詩集傳世,但其名作《回首偶書(二首)》《詠柳》等備受稱道,其詩歌成就絕不在虞永興等人之下,怎麼會“不競”呢?如果《回鄉偶書(二首)》不屬於賀知章,他的詩歌成就當然大打折扣。

黃拱,姑蘇人,生平不詳。王賓(明初人,生卒年不詳)《虎丘志總集》載有釋契適的《石像大士贊》(包括10首七言律詩),詩文前後附有黃拱撰寫的序和跋。序後署有“元豐四年季秋望日姑蘇黃拱”,跋文之後黃拱也寫了一首贊觀音菩薩的詩:“菩薩慈悲行顧深,偏游沙界拯枯沉。眾生得度隨形化,說法開迷震梵音。眉現毫光同率土,手持楊柳攝群心。我今稽首虔誠禮,願賜慈光與照臨”。元豐也是宋神宗的年號(元豐四年為西元1081年),也就是說,黃拱和孔延之均為宋神宗年間的文人,而《回鄉偶書(二首)》恰巧在這個時候面世。這僅僅是巧合嗎?

另外,《回鄉偶書(其二)》作者還有黃損之說。《東坡志林》有一則題為“黃僕射”的記述,其文曰:“虔州布衣賴仙芝言,連州有黃損僕射者,五代時人。僕射蓋仕南漢官也,未老退歸,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子孫畫像事之,凡三十二年,複歸,坐阼階上,呼家人。其子適不在,孫出見之。索筆書壁云:‘一別人間歲月多,歸來人事已消磨。惟有門前鑒池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投筆竟去,不可留。子歸,問其狀貌,孫云:‘甚似影堂老人也。’連人相傳如此,其後頗有祿仕者。”《詩話總龜》《漁隱叢話》均載此記。《全唐詩》據此亦將文中之詩收於黃損名下,題作《書壁》,詩後注曰:“與賀知章還鄉詩多同。”《全唐詩》詩人簡介稱:“黃損,字益之,連州人。梁龍德二年登進士第,仕南漢劉龔,累官尚書僕射,有《桂香集》,今存詩四首。”“損”與“拱”字形相近,黃損與黃拱可能是同一個人。

詩歌作者張冠李戴,不乏其例。一般來說,都是無名作者被換成了著名詩人,比如杜誦的《哭長孫侍御》被編到杜甫集中,暢諸的《登鸛鵲樓》被歸於暢當的名下(詳見本書第262頁《<登鸛鵲樓>的暢諸暢當之爭》),鮮有名家被換成非名家的。黃拱詩名不顯,詩作也不多,世人不太相信他能寫出《回鄉偶書》這樣的好詩,看到詩中出現了“鏡湖”,自然就聯想到了賀知章,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久而久之,弄假成真。其實,詩作不多不等於水準不高,張若虛流傳下來的詩作只有兩首,卻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值得注意的是,范晞文是錢塘人(亦屬越州),孔延之更是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知越州,也正是在此任上編就了《會稽掇英總集》。四庫提要稱此集“所錄詩文,大都由搜岩剔藪而得之,故多出名人集本之外,為世所罕見”。這既凸顯了《會稽掇英總集》的文獻價值,所錄詩文“多出名人集本之外”也值得警惕。為了彰顯會稽的人傑地靈,孔延之在搜集詩文的時候,肯定只嫌其少,不厭其多,有意無意地誤收非會稽人的優秀作品恐難避免。況且,筆者檢索到的《會稽掇英總集》最古只有明代的版本,《回鄉偶書》是否為後人加入集中,亦未可知。

參考文獻:

[01](宋)孔延之撰:《會稽掇英總集》[O],明山陰祁氏淡生堂鈔本(臺灣“國家圖書館”藏),卷2第16頁。四庫本、清道光元年(1821)山陰杜氏浣花宗塾刻本。

[02](宋)趙令畤撰:《侯鯖錄》[O],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刻本,卷2第7頁。詩後注:“一說云黃拱作。”四庫本,無注。清嘉慶癸亥年(1803)刻本(知不足齋叢書),卷2第8頁。小注:“毛,芸窗、稗海本作皮,今從海虞本。”“兒,諸本俱作家,今從寫本。” 詩後注:“一說云黃拱作。”萬庫本,同。

[03](宋)曾慥撰:《類說》[O],明天啟六年(1626)刻本,卷15第20頁。《類說》[O],四庫本,同。

[04](宋)陳應行撰:《吟窗雜錄》[O],明嘉靖戊申年(1549)崇文書堂家藏宋本重刊,卷24第45頁。明抄本、中華書局1997年影印抄本,同。

[05](宋)祝穆撰:《古今事文類聚》[O], 元泰定三年(1325)武渓書院刊本,別集卷25第20頁。署名為“黃拱”。明內府刻本,同。四庫本,別集卷25第35頁,署名為“黃拱”。

[06](宋)謝維新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O],宋刻本(國圖善本書號:07565),續集卷47第6頁。署名為“黃拱”。明嘉靖年間夏相刻本、四庫本,同。

[07](宋)洪邁輯:《萬首唐人絕句》[O],明嘉靖刻本,卷22第11頁。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刻本,同。

[08](元)楊士弘輯:《唐詩正音》[O],明刻本(日本昌平阪學問所藏),卷6上第1頁。

[09](元)張震輯:《唐音輯注》[O],朝鮮刊本,卷6第1頁。

[10](明)高棅撰:《唐詩品彙》[O],明嘉靖己亥年(1539)刻本,卷46第15頁。明汪宗尼刻本和四庫本,同。

[11](明)胡震亨撰:《唐音統簽》[O],明刻本,卷85第4頁。題下注:“趙德麟云一說黃拱作”。

[12](明)徐撰:《徐氏筆精》[O],明崇禎五年(1632)刻本,卷2第27頁。清光緒七年(1881)巴陵方功惠校刊本,日本江戶(1603—1868)初寫本,同。四庫本在卷3,內容無異。

[13](明)《唐詩所》[O],通行版(明萬曆丙午年序),前集卷46第33頁。“笑,一作借。”

[14](明)鍾惺撰:《唐詩歸》[O],明萬曆四十五(1617)年刻本,卷5第17頁。

[15](明)黃德水:《唐詩紀》[O],明萬曆十三年(1585)刻本,初唐卷57第4頁。“笑,一作借。”

[16](明)卓明卿輯:《唐詩類苑》[O],明萬曆十四年(1586)崧齋活字印本,卷61第12頁。

[17](明)曹學佺輯:《石倉歷代詩選》[O],明崇禎年間刻本,唐卷17第10頁。四庫本,同。

[18](明)唐汝詢撰:《唐詩解》[O],明萬曆年間刻本,卷25第8頁。小注:“衰字失韻,疑當作摧。”

[19](明)凌云輯:《唐詩絕句類選》[O],明末淩氏三色套印本,卷2第9頁。

[20](明)郎瑛撰:《七修類稿》[O],清江西巡撫采進本,卷27第12頁。第4句為“笑問君從何處來”。

[21](明)胡宗憲《浙江通志》[O],四庫本,卷277第34頁。

[22](明)邵天和輯:《重選唐音大成》[O],明嘉靖五年(1526)刊本,卷6第11頁。

[23](明)張萱撰:《疑耀》[O],明萬曆年間刻本,卷1第41頁。第二句為“聲音難改鬢毛衰”。四庫本,同。

[24] (明)張燧撰:《千百年眼》[O],明萬曆甲寅年(1614)刻本,卷7第28頁。

[25](清)季振宜輯:《唐诗》,清稿本(国图善本书号15177),卷81第16页。題下注:“一作黃拱詩”。小注:“鬢,一作面。”“衰,一作腮。”“笑,一作借,一作卻。”

[26](清)彭定求等纂:《全唐詩》[O],四庫本,卷112第6頁。“鬢,一作面。”“笑,一作借,一作卻。”

[27](清)徐倬等輯:《全唐詩錄》[O],四庫本,卷10第7頁。

[28](清)沈德潛撰:《唐詩別裁集》[O],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卷10第12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教忠堂修訂本,卷19第30頁。

[29](清)王堯衢撰:《古唐詩合解》[O],日本京都向榮堂明和元年(1764)版,卷5第3頁。

[30](清)宋宗元撰:《網師園唐詩箋》[O],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版,卷15第3頁。

[31](清)張岱撰:《陶庵夢憶》[O],清乾隆甲寅年(1794)刻本,卷1第6頁。第三句為“兒孫相見不相識”。

[32](日)篠崎小竹撰:《唐詩遺》[O],日本大阪梅花書屋文化二年(1805)版,卷7第4頁。

[33](清)沈裳錦輯:《全唐近體詩鈔》[O],清道光二年(1822)姚文田刻本,卷4第1頁。詩後注:“衰字失韻,一本作摧,宜從之。”

[34](清)王闓運輯:《唐詩選》[O],成都:尊經書店清光緒丙子年(1876)刻本,卷6第5頁。

[35](清)李盤根注:《唐詩三百首》[O],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宏道堂重鐫本,(不分卷)七絕第1頁。

[36](清)章燮注:《唐詩三百首注疏》[O],清道光十四年(1834)立言堂刻本,卷6下第1頁。清金陵四教堂刻本(河南省圖書館著錄為清乾隆四十一年刻本),“催”為“衰”。

主要古籍版本截圖:

0 阅读:5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