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浙江发现一座古墓,墓地如巨型椅子,墓主果真不是一般人

是汪小七班呀 2025-03-29 14:54:07

吴越国王钱镠老爸的坟墓被发掘出来了。

这篇文章,我来聊聊,作者是倪方六。内容还是那些内容,不过换了个说法。咱们直接点,不讲那些弯弯绕绕。倪方六兄写的这篇文章,核心意思没变,就是换了个方式表达。他讲的东西,我试着用我的大白话再给你说一遍。文章里的观点和故事,都是倪方六琢磨出来的,我不过是把它们重新组装了一下,尽量让你听着顺耳,好理解。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倪方六想表达的那些事儿,只不过语言更接地气,更直白了点儿。你要是看着原文觉得绕,那我这版本应该能让你轻松不少。

在我之前“梧桐树下逗凤凰”的号里,写的一篇关于钱姓来历的文章中,有讲到吴越王钱镠的老爸,也就是钱宽。

钱镠这辈子,受钱宽的影响可不小。

钱宽,别名洪道,在唐朝乾宁二年乙卯四月十八那天去世,也就是公元895年5月20日。钱镠请来了一位擅长看风水的先生,他们在衣锦乡清风里南原寻得一处极佳的墓地位置,打算为钱宽建造一座气派的坟墓。过了整整五年,时间来到了公元900年的阴历十一月初一,在挑好的吉时里,钱宽被下葬于此。

1978年11月份,钱宽墓,也就是吴越国老祖宗的墓地,被窑厂干活的工人挖土时给碰巧了挖出来。从下葬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078年。

发现的时候,钱宽墓的位置在当时的临安县临天公社的工农大队,这块地方现在就是临安市锦城街道的西墅村。

1992年版的《临安县志·舆地志》里头说了,明朝刚开始那会儿,这一片地方的地貌还跟以前差不多呢。

钱宽墓面向南方,大家习惯叫它“明堂山”这个地方。

墓的后面以及东边和西边,都被一些土堆围着。北边的那个土堆最高,比墓上的土还要高出一些。而东边和西边的土堆呢,就慢慢变矮了,并且还一直往南伸去。

墓地的南边是一大片宽广的稻田,零星点缀着几个村庄。

往高处一瞧,墓葬被西、北、东三面的土包围着,整个地形看起来就像个朝南摆的大太师椅:后头那座山就像太师椅的靠背,左右两边的土堆(大家都叫它们“护砂”)就像太师椅的扶手(也叫“坟手”),钱宽的坟就在太师椅的正中间(大家管这叫“坟堂”),坟头稳稳当当地坐在那儿。

这种局面真是少见,简直就是一块宝地该有的样子。

这种坟墓在老百姓中有个俗称,叫“椅形墓”。在福建、浙江这些地方,人们特别喜欢这种墓型,并且这个丧葬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坐在江南地区飞驰的动车上,你经常会看到这种现代版的椅形墓。

这么好的墓地到底是怎么寻到的呢?说实话,世上那种十全十美的“风水宝地”其实寥寥无几。

钱宽这块墓地,是风水先生给选的宝地,然后人们动手加工、装饰了一番,整得特别讲究。

钱镠是吴越国的老大,说白了就是吴越国的头头儿。按照老一套的说法,皇上家的祖坟跟国家的运气、后代的福气都有关系,选址上可讲究了。因此,钱镠对他老爹的墓地特别上心。

临安地处江南的丘陵地带,属于天目山山系,它是中国“三大龙脉”中南龙脉的一条分支。这条龙脉从安徽的黄山延伸过来,一路弯弯曲曲往东走,就连南京的紫金山,也就是朱元璋孝陵所在的地方,也都是这条龙脉的一部分。

在临安这个地方,山丘多得是,高的矮的都有。但要找个能让帝王家满意的,适合当葬地的好地方,那可真不容易。那咋办呢?风水大师们自有妙招,他们会看着地形和地势,动手改一改,造一造,直到整出个理想的样子来。

钱宽墓原来那块地方周围有不少小土包,不过这些土包要么太矮不够档次,要么位置不太理想,最关键的问题是“缺水”。

都说老话讲,“山多人兴旺,水旺财自来”。要想找块风水宝地,那地方得既有山又有水,人丁得兴旺,钱财也得丰厚。

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为了符合风水布局,钱宽的墓地位置一敲定,他们就在墓地的西南边动手挖了个大池塘,这就是所谓的“风水池”,墓地会用到这里的水。挖出来的土也派上了大用场,一部分用来把墓穴封好,另一部分垫高了周围的保护土堆,真可谓是既省事儿又高效——钱宽的这块“福地”就是这样精心布置出来的。

钱宽墓被挖出来的时候,你还能感受到它当年那股子威风劲儿:

南边是一大片平坦的地带,一眼望去,前面宽敞得很。往北走上几百米,就能看见大洋山和小洋山,远远看着就像两条巨龙蜿蜒,还天然地挡在了那儿。往东南方向,以前有个保锦山(现在被铲平建了工厂),以前还像屏障一样摆在那儿。西南边的风水还是挺好的,主要就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

这种地方简直就是古代风水大师心中的理想宝地:前面有开阔的田地像镜子一样明亮,后面有连绵的山脉作为坚实的支撑。在浙江民间,人们把它叫做——“前有明亮之地,后有稳固之山;代代都能兴旺,子孙欢笑连连”。

钱宽墓远远看去就像个挺大的土包子,当地人都管它叫“土堆”。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当地的居民压根没想到这个土堆竟然会是一座坟墓。

为了方便挖土,当地人就在旁边搞了个窑厂,专门烧砖瓦。选这儿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包上那泥烧出来的砖瓦,又硬又结实,质量顶呱呱,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那时候,窑厂的工人们先从土堆西边开始挖土,一路往东推进。挖着挖着,墓室的顶盖就先露了出来。

挖土时碰到古墓不算啥新鲜事,碰到棺材那可就意味着要发财啦!窑厂的那些工人都是周边的乡亲们,他们谁也没往外说,就找了一个大概五十厘米宽、刚好能挤进去的小洞,悄悄溜进墓里头找宝贝去了。

后来才明白,那个洞其实是古代盗墓贼挖的一个入口。

村民们从坟墓里挖出了些陪葬的东西,有瓷器啊、铜器啥的。没多久,这些东西就都被收走了,没留在村民手里。

事儿哪能瞒得住,大队干部一得知情况,立马就向临安县文化馆上报了。

临安县文化馆里负责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一听到消息,立马就跑到现场去了,结果一看,那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古墓。

临安县这边考古的活儿干不了,因为既没技术也没设备,还不太会挖。所以,临安县文化馆的人就把这事儿跟浙江省博物馆说了。省博物馆那边有专业的考古队伍,能处理这事儿。

听说临安那边挖出了古墓,省博物馆的头头儿立马就有了反应,火速赶往临安。临安离杭州也就几十公里的路程,省博的头头儿领着考古队的同志们,没多久就到了事发地点。

墓上面还盖着点儿土,不过墓里面的后室,就是放棺材的那个地方,已经露出来了。在后室的东边墙上头,发现了一个洞,这是以前盗墓贼挖的。窑厂的工人们就是钻了这个洞,进了墓室里头。

考古队员从这个洞钻进了墓室,发现里面啥宝贝都没有,就只剩下一块墓志铭。因为墓室里头太黑了,当时他们也没看清墓志上写了啥。

尽管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得干干净净,考古专家们却依旧激动不已,因为这是一座极为少见的古墓:它不仅面积宽广,而且建造精细,布局错综复杂。

这个墓啊,分为前室和后室两部分,而且这两边都带有小侧室。特别是后室那边,除了小侧室,还有个壁龛呢。

很吸引人的是,后室天花板上面画了有二十八星宿的星图。

墓里头有星象图,这墓主肯定不是普通人,身份肯定不简单。

墓里剩下的那些瓷片里,有特别细腻的白瓷,那瓷壁薄得跟纸似的,透着点光亮,样子做得特别精巧。底部有的写着“官”字,有的写着“新官”。

这在浙江省考古史上可是头一遭——这座古墓真不简单!

看了这个墓葬的构造设计,再和之前挖到的临安板桥五代墓比一比,考古专家当场就琢磨着,这墓应该是晚唐到五代那时候的样式,很可能是跟吴越国有关的哪个贵族的坟。

这个结论挺靠谱,后面的墓志铭解读和考古挖掘都给它做了证实。

这座坟墓的墓主是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的老爸钱宽,挖掘时的编号叫做M23。

之后,在同一个地点,考古人员又找到了钱宽夫人的坟墓,还有钱镠的母亲水邱氏也葬在这里,这次发掘的编号是M24。

这座坟墓沿袭了西汉皇家的埋葬习惯,夫妻俩埋在一起但各占一个墓室,共享一个坟头。

这座大墓里埋的是个大人物,所以大家都特别上心。虽说早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但墓的形状、构造这些信息仍然价值连城,得仔仔细细地挖掘整理才行。

挖掘活动从1978年11月13日动手,一直干到同年的12月20日才搞定,总共花了38天时间。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看那次考古发掘,真的是计划得相当周全,想得挺长远。

尽管古墓已经遭到盗墓贼光顾,还被砖厂挖土给弄坏了,但考古队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古墓整个掀开挖走。他们选择留下了这座古墓。挖掘完毕后,考古队动手把墓室上的盗洞用砖砌好修补了一番,还重新砌了封门把墓室封死,并把墓前的土回填回去,对墓葬进行了原地的回填保护。

钱宽夫妇的墓到现在都没被破坏,多亏了以前那些考古的老专家们!

钱宽墓被挖掘后,收获了大量的考古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古墓用来防止盗墓的手段相当有特点。

那时候,考古小队是由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还有临安文化馆一块儿组建的。成员里有陈元甫、邱国平、张玉兰这些来自省市的考古工作者,他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墓顶上画着一张很少见的天文图,浙江这边发现后,立马就告诉了北京天文馆,因为他们在天文研究上最牛。天文馆一听,立刻派了几个专家过来,有伊世同、贺健兰、丁晓东他们,他们直接去了浙江临安,任务就是照着墓室里的星图画下来,还要整理好这些星图的资料。

挺让人惋惜的是,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想到东侧封土下面还藏着另一座坟,所以也就没去保护它。等钱宽墓的考古工作搞完了,周边的窑厂还在继续挖土,结果就这么意外地发现了下面的水邱氏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