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女,1952年生于北京。1988年李银河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土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曾出版《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婚烟家庭及其变迁)等等。1998年她推出《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虐恋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三部著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李银河是中国倍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她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性学家,而“性”这个话题,在中国几乎是一个禁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公开谈性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理解、崇拜她的人称之英雄,而不同意她的观点的人说她无耻、哗众取宠。
李银河所从事的工作是具有革命性的,是颠覆传统的。1999年,李银河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之一。李银河父亲是山西人,母亲是河南人,均为知识青年,抗战时相识于延安,革命胜利后随部队进京,后来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
“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什么都会让给我。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吃的也都先紧着我,所以对物质从来没有特别的需求感。”也正因为如此,已经参加工作的李银河因为被王小波文学才华所吸引,嫁给了还在读大二的王小波。1982年,李银河去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硕博连读。两年后,32岁的王小波也来了。
在美留学期间,他们驱车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各国。在美国的四年,王小波基本上没有工作,只是在家读书写作,李银河下班回来后就忙家务、做饭。他们的好朋友丁学良在一篇回忆王小波的文章中感叹:“李银河真可谓是贤惠,王小波则像个大爷。”对此,李银河解释:“我不忍心让那样智慧的头脑去干粗活。”
1988年,拿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后,李银河回国进入比京大学做博士后,师从费孝通。当时,中国在涉及婚姻家庭领域的很多社会问题的研究上都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就此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这主要集中在四个范畴:婚姻、家庭、性别和性,其中关于性的研究多一些,她的第一本论文集就是《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书中除了探讨中国人的离婚、独身、自愿不生育等问题,还深入研究了一些同性的同题。这一研究领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很多人不愿谈和面对的。
因为李银河关于同性恋、多边恋、同婚等的研究让很多世人都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她被推上风口浪尖。在很多人眼中,李银河无疑是最前卫的女性1992年,为了王小波能够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李银河和王小波做出了共同的决定:王小波辞去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工作。直到王小波去逝前,两个人一直都住在王小波哥哥的公房里。在李银河的心里,王小波留给她的最大财富就是“他的爱情!”
2000年8月,中国修改新婚姻法征求意见期间,李银河首次提出了在新婚姻法中给予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平等的空间。当时这个观点在社会上引起轰动,除了同性恋者给予她以同情和支持外,她遭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之后,几乎她每次的发表言论都会遭遇激烈的抨击甚至是讥讽。更多时候,她选择一笑了之:“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只观察,不批评,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快乐一些;如果我们总是尝试去欣赏美好的东西,而不去看丑恶的东西,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快乐一些。”
对于李银河与王小波的婚姻生活,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回国后,很长时间里,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一直都是李银河的收入。“我觉得没什么,两个人谁赚多少都无所谓,只要能够满足生活需求就够了!而且,我觉得这也证明了王小波的足够自信。只有那些足够自信的男人,才会不去计较自己与妻子间的收入差距。”而在工作中,王小波给了李银河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当有人问她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性,李银河说:“我想成为很幸福的女性,被人家爱,生活很舒适,有各种精神和物质的享受,而且都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物质上,所谓高,绝对不是穿名牌,而是身体没病,永远是很舒适的感觉,自由自在的,欲望能得到满足。精神上,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总之,我希望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之中,其它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