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问我:一个人想获得别人的关心爱护,是自己内心被爱的需求向外在投射,其实真正的需求是自爱。
自己需要的其实是真心在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起伏、自己的内心需求,自己的身心变化,如果能把力气用在爱自己身上,能细腻地体察自己的内外一切,
真正像个体贴的爱人一样爱惜自己,观照自己,了解自己,清楚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希望外在的哪个人,能给予自己什么了,是这样吗?
他说的其实很对,但是,这里面也有些细微的东西。
人因为自爱而去爱人,爱人获得了一种愉悦的付出感,这其实也是自爱。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说,其实确实是一体。
当我们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起伏,对自己内心的需求,会发现,抛开世俗生活的重压和无奈,根本上,我们都是一个凡人,也都需要有人爱,或者希望能爱别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佛家说:因爱而生娑婆。
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因爱这种情感交织,而才能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是欲望的世界。所以,很多人提倡要去灭爱,才能离开娑婆。这个说法,就有点偏颇了。
因为,菩萨也是多情多爱的,菩萨爱众生,不也是爱吗?可是她不被这个爱捆缚。
因此,修行人最重要的,并非强迫自己不去爱不去接受爱,而是要正视自己的爱,正视自己在情感上的一切正常波动。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听说一个禅和子很想参禅,就决定成就他,在山上给他搭了一个茅棚,每天这老太太给他送饭供养,等于是当他的护法。先是自己送,后来自己年纪大了,就让女儿送。
这个禅师一直用功了20年了,老太太就要来考验他了,看看这个禅师到底开悟了没有,修了20年了。就跟女儿说:“你今天给禅师送完饭,就一把抱住他,看他怎么说。”女儿依计而行,一把抱住禅师,这个禅师面无表情,马上冷冰冰的说:“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就是我像冬天的很寒冷的石头上面的那个枯死了的树一样,我不会对世间的凡夫的这种感情动心的。老太太就很生气,叹气骂道:“我花了20年光阴,原来是养了一个俗汉,”就把这个禅师赶跑掉了,还一把火把那茅棚烧掉了。
能动情,有人情,并非修行的弊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哪有一个人修道修到枯木一般,无一点人情味,老妇人骂禅师,说这女子伺候了你这么久,没有情分也有恩德,对你即使动情,你也可以好言劝慰,哪怕坦荡承认自己的心动也行,可是一味执着修行人不能动凡心,装模作样放出这冷言冷语,实在令人心寒。
老妇人的意思,背后其实是,能动情的,恰恰是自性啊,有人情的,也恰恰是自心啊。放着这本能的自心妙用不识得,非觉得自己如草木一般便是得道修道,实在谬哉。
因此,这位朋友说的:真正像个体贴的爱人一样爱惜自己,观照自己,了解自己,清楚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希望外在的哪个人,能给予自己什么了,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便有了答案,当你不执着这件事,便可有可无了。有则珍惜、无则自在。如此,即使你有这种希望,又如何?而恰恰是没有那个人能给你,你也一样自在,而并不分别执着去看待有爱和无爱。
也就是说:修行,与这个有无爱,并无半毛钱关系!反过来,菩萨以爱普世,菩萨的爱,不可思议,爱得死去活来,爱到海枯石烂、上天入地。
观世音菩萨的爱,爱出千手千眼千万般化显、地藏菩萨的爱,爱到要在地狱里背负全宇宙最深层次的负能量而无半点悔意。
可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之爱,却又从不执着于其中。这其中的奥妙,到底在哪里呢?诸君可以感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