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支部队在保定施工时,挖出了一座古墓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等文物全都来自这座古墓,只是,在当时那个时代,文物保护意识和技术都还远远没有现在的完善,中央也非常担心古墓中的文物能否保全。
于是,周总理给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郑维山写了一封信,让他务必支持考古队伍的工作,保护好考古人员和文物的周全。
郑维山接到指令后立刻行动了起来,不仅让自己手下的一个参谋去协同考古队的工作,还派出士兵们去负责整支队伍以及运输物资设备的安全,甚至郑维山都往考古挖掘现场跑了好几趟,完善安保的布置。
这批文物的完整出土,郑维山可以说是有大功,不过在他传奇的一生里,这还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功劳。

1928年,只有13岁的郑维山就加入了革命队伍,小小年纪的他战斗经验十分丰富,接连参与了三次反围剿战役。
郑维山年纪虽小,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异常勇猛,是军中知名的少年猛将。
在红军最艰难最危险的长征中,也是郑维山率两个团,翻过冰冷刺骨的雪山,与中央红军率先会合,长征期间,郑维山一共三次爬雪山过草地,意志之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由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为,郑维山跟着西路军西征,惨败后,他一个人沿路乞讨,硬生生靠双腿走到了延安,找到红军主力,后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1952年,郑维山进入朝鲜战场,他从整个战局出发,发现三八线有一处敌占区是凹进去的,位置对我军的阵地十分不利,于是产生了将三八线拉平的想法。

这一敌占区正是金城,有着敌方重重布置的密苏里防线,打起来并不容易,直到次年,郑维山才将整个作战计划想得周全,然后,在会上向大家仔细讲述出来。
金城东和东南方向,有三个高地,如果能拿下来,对我军是非常有利的,只是,敌军的防守也十分严密,地势也是易守难攻,很有可能投入大量兵力之后还是会失败而归。
不过郑维山十分有信心,他发现敌方把守区域的前沿阵地里,有一片开阔的树林,志愿军可以在晚上发起攻击,一轮过后就休整一下,等到天亮时再进行战斗,粗略估计,光是埋伏就需要三千人。
投入大,风险大,许多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甚至总部都来劝说郑维山不要太过冒险。

面对着这些反对意见,郑维山十分坚定,还立下了军令状,表示如果计划失败,就由自己承担一切后果。
经过五天的浴血奋战,志愿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而五天没睡的郑维山在听到胜利消息之后,转头就睡着。
又立下功劳的郑维山在军中的威望更胜从前,1967年,林彪提交北京军区的候选司令,提名郑维山,毛主席疑惑地问:“是四野的人吗?”
郑维山是出了名的敢打敢拼,连林彪都十分看好他,就算不是四野的人,也愿意举荐,而郑维山也没有辜负中央的信任,一直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职期间还保护了文物。
1982年,已经67岁的郑维山又接到了调令,离开北京来到西北,继续自己的工作。

还是像从前一样,郑维山到了地方就立刻开始调研,了解当地的民生情况,他又再次走了一遍“长征”,在两万多里的行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西北的干旱与荒凉,于是决心要做好西北边防和绿化工程。
绿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树种下去也得给时间长大,因此在给西北建设时,郑维山还不忘培养等自己走后能够接手的干部。
只是,郑维山毕竟年纪大了,还像年轻时一样硬扛硬拼,身体终究是承受不住,1998年,郑维山被查出肺部有肿瘤,得尽快开刀切除。
郑维山得知后,心态非常平和乐观,每天还是该吃吃该睡睡,都不需要有人开导,对他来说,不过是做个手术,从前在战场上不比这危险得多?没什么好怕的。

郑维山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不要全身麻醉,担心全麻会影响记忆力和术后的恢复,这次手术后,郑维山恢复得很好。
遗憾的是,没过两年,郑维山的病又复发了,这一次,郑维山却不像上一次那样配合治疗了,因为他知道了一件事,原来自己每天看病吃药,要花费数百元的费用。
郑维山这下就不肯继续治疗了,不是买不起药,而是舍不得,郑维山觉得与其将钱花在自己这个老头子身上,不如拿去给军队搞建设。
旁人劝不动郑维山,只能看着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临终前,郑维山留下遗言,要将自己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当做党费,上交给组织。

这位老将军为祖国和人民劳碌了一辈子,平生没有什么遗憾,最大的牵挂,便是台湾尚未收复。
2000年,郑维山因病逝世,骨灰按照遗愿撒在了老将军曾战斗过的大别山,若是哪年祖国真正统一,郑维山的后人也一定会去大别山告诉他这个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