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四次帮朱棣,专坑建文帝,他到底是真草包,还是假卧底?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1-10 11:45:02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

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儿子朱允炆继位,成为建文帝。刚刚稳定江山的成祖朝廷,却暗流涌动。 建文帝登基的第一年,就开始对自己的叔叔们展开清洗。执行成祖这个残酷命令的,正是一个年轻将军——李景隆。

这个眉清目秀、身长如玉的小将军李景隆,深得建文帝的信任,成为建文帝眼中最得力的心腹。李景隆果然没有让成祖失望,他出色完成了建文帝交给他的每一个任务。但历史上,李景隆却被后人戏称为“常败将军”。

到底这个看似出色的心腹,为何会一错再错,最终导致建文帝的失败呢?他到底是个“草包”,还是朱棣派来的“卧底”?

让我们回到那个动荡年代,通过历史的镜头,解开李景隆这个谜一般的人物。

李景隆:大明开国功臣之子的成长与历练

李文忠,是大明开国功臣之一。

他的母亲宋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两人从小关系十分密切。

1350年,李文忠的母亲在瘟疫中去世,朱元璋无比悲伤。

不久,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带着年仅10岁的李文忠出逃避难。

经过14年的流离失所,父子两人终于在1364年寻获外甥朱元璋的下落。

当时正积蓄力量的朱元璋看到外甥李文忠出现,欣喜异常,将他视如己出,悉心教导。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两年后,他在南京称帝,是为明太祖。

同年,他开始大封开国功臣,李文忠以追击元太子有功,被封为曹国公,位列当时六大公爵之一。

1384年,李文忠因病去世,年仅46岁,明太祖痛失心腹爱将,追封他为岐阳王,并亲自前往吊唁。

李文忠去世后,其子李景隆年仅16岁便袭封曹国公爵位。据《明史》记载,李景隆生得标致,举止温文尔雅,每次朝见都让明太祖赞叹不已。

1387年,明军北伐辽东,年轻的李景隆首次随军出征,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战后,明太祖安排李景隆护送降军南下,对他的能力表示认可。

1389年,李景隆奉命跟随名将傅友德在湖广练兵,汲取战场经验。1392年,他随凉国公巡视陕西,原本准备迁都西安,但因太子朱标突然病故作罢。此后,李景隆回朝担任皇太孙朱允炆的太子太傅,负责教导东宫事务。

1398年,明太祖驾崩,李景隆被新帝朱允炆召回辅助朝政。此时的他已经在各地历练多年,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经验都足以担当大任。

李氏三代均获封公爵,李景隆作为大明功臣子弟,从小就承载着众人期待,在两代帝王的悉心培养下,逐步成长为一个威武端方、深谋远虑的年轻将领。

然而,命运的洪流难料...

老友相见挥兵戈,李帅惨败忙遁逃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举兵反叛,率军攻下通州、蓟州等地。建文帝朱允炆下旨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帅,北上平叛。耿炳文兵败被困真定,朱允炆便以曹国公李景隆代之,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出征北平。

九月,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围攻北平。李景隆分兵先取通州,断绝燕军外援,又在北平城下九门外筑营,完成包围。燕世子朱高炽固守城内,李景隆攻城数日,进展缓慢。

曾有李景隆麾下骁勇之将瞿能,率领百余名士兵,出其不意直插北平城张掖门,几乎攻下该门。但李景隆忌惮瞿能独立立功,立即下令收兵。两月余攻城无果。

十一月,朱棣率主力急袭北平,在郑村坝与李景隆决战。燕将张玉连破七营,朱高炽率城中军呼应,李景隆大败而退。

次年四月,李景隆重新出兵,与郭英、吴杰会师,再次进攻北平。

期间,李景隆渡江时,御赐玺书等跌落水中,大为不利。李景隆此番北伐,召集各路扬威名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曾随燕王多次北征的平安随征。

平安随征,对燕军作战极为了解。燕王朱棣虽忌惮平安随征,但仍放言必取其首级。

四月廿日,两军在白沟河边苏家桥对峙。朱棣渡河后,李景隆设下埋伏,燕军折损惨重。次日,朱棣改变策略,命张玉居中,朱能居左,陈亨居右渡河。

李景隆则命将领瞿能父子迂回袭击朱棣后军,平安随征掩护侧翼。激战中,瞿能几乎斩获燕王之首,平安随征亦勇战不退。

然而局势骤变,瞿能父子遭朱高煦杀死,平安随征也不敌朱能,被迫退兵。李景隆只得退回大营固守,又遭燕军火攻,大败而南奔。

此役,李景隆领兵十余万,屡次北伐,均告失败。燕王朱棣则以逸待劳,以少胜多,屡建奇功。

虽然李景隆布阵谨慎,多有进取,其麾下平安随征、瞿能父子等亦英勇善战,但终究不敌朱棣,只能南归待罪。

主帅无能赛赵括,将军开门迎燕王

当初力荐李景隆的黄子澄,现在痛心疾首,请求抹杀李景隆以谢天下。然而建文帝没有追究,反而再次派遣李景隆率军北上。李景隆到手的还是溃败,只得狼狈南返。明史说他“出师观望,怀二心”,大有失信于人。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兵临京师。建文帝仓皇失措,此时方孝孺等朝臣纷纷请诛李景隆以儆效尤。建文帝不但不问罪,还派李景隆出城求和。朱棣拒绝后,又使李景隆开金川门迎敌军入城。建文帝出逃,靖难之役遂告终结。

建文帝重用李景隆,却酿成惨败。李景隆接连战败,又在关键时刻倒戈,正如春秋时赵括般眼高手低。赵括之败导致赵国衰亡,李景隆亦使建文帝失去江山。

明史谓李景隆“主帅无能赛赵括,将军开门迎燕王”,不啻典故。方孝孺虽英明,终究难敌无能之将.

大势已去,叹息不已。

太宗捧杀李景隆

靖难之后,朱棣即位为明成祖,首先封赏的对象出人意料,竟是在战场上与之对峙四年之久的李景隆。

按理说,朱棣登基后应该优先封赏为他出生入死的武将们,但他在登基大典上却突然宣布,优先封赏李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还加封他太子太师等要职,增加俸禄一千石。

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军中和朝中的强烈不满。燕军中的武将们大都出身低微,靠着战功才获得提拔,他们认为自己四年来日夜厮杀,血洒沙场,才打下了江山社稷,理应优先得到嘉奖。

没想到一个投降的敌将不仅站在了自己前面,还获得了更多的赏赐,这简直是对他们的侮辱。

朝中的文官们也对此颇有微词,他们不理解一个战功并不多的草包将军,凭什么可以排在首位领受封赏,而站在文臣之列的自己,辛勤朝夕处理政务,却要屈居其后。

此外,朱棣不仅优先封赏李景隆,每次召开朝议的时候,也命李景隆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面,作为开国第一功臣接受众人朝拜。这无疑更加重了军民对李景隆的不满与嫉恨。

就连朱棣的亲弟周王朱橚,也站出来弹劾李景隆贪污受贿、无礼无信。刑部尚书郑赐更严词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图谋不轨”。成国公朱能也加入弹劾行列,称李景隆暗中结党营私。

在各方压力下,朱棣不得不收回成命,罢免了李景隆的职务,但仍给他很高的俸禄,可以闲居在家。可即便如此,来自朝野的弹劾之声仍然没有停止。

以礼部尚书李至刚为首的文官更是接踵而至,向朱棣弹劾李景隆的种种罪状。指控内容五花八门,从李景隆在家中接受跪拜、无君臣之礼,到图谋不轨、暗中结党,无所不包。

这次朱棣大怒,剥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将他软禁在家中。尽管如此,朱棣还是没有对李景隆下死手。为表明自己的清白与不满,李景隆曾绝食十日。

对此,历史学者分析认为,朱棣重用李景隆,实际上是一种权宜之计。在靖难中,朱棣虽两次击败李景隆,但也付出了巨大伤亡。

这样的血海深仇,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的。为化解敌对,朱棣选择表面提拔李景隆,实则想让他背负骂名,最后不得善终。

朱棣此举充分显示出他内心的复杂心理。一方面,他想通过手下留情来装出宽厚仁义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想借民间的舆论压力,让李景隆失势而终。这样既可表面上体现宽大为怀,又可秘密报复旧敌,一箭双雕。

尽管朱棣在重用李景隆上玩弄了些小聪明,但这也引发了军民的强烈不满,埋下了祸根。

李景隆虽不得善终,但朱棣的处心积虑也让他背负骂名,可谓害人害己。这一段历史充分体现出:

君主只有公正明智地使用人才,才能赢得人心民望,取得长治久安。

结语

李景隆在建文和永乐年间的种种遭遇,使我们很难简单地给他贴上“草包”或“卧底”的标签。

但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用黑白分明的眼光,而要充分考虑当时的背景。

历史往往充满着讽刺,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

0 阅读:965
评论列表
  • 2023-12-01 15:15

    李文忠的母亲是宋氏?还是朱元璋的二姐?你是从哪里论的?

    烟圈儿 回复:
    他还说朱允炆是朱元璋儿子呢。
  • 2023-11-21 14:54

    孙子熬成了儿子[点赞]

  • 2023-11-28 05:02

    朱棣就没有缺过粮草[得瑟]李景隆每次跑路的时候都是丢下大批粮草再跑[呲牙笑]按照常理,跑的时候放把火应该不难吧[呲牙笑]可是李景隆就没有这么做[鼓掌]哈哈哈,打开南京城的还是李景隆[鼓掌]朱棣登基后还对李景隆多有封赏![笑着哭]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