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人之孤独震烁古今

书兰聊历史 2024-03-03 19:46:52

前言:孤独是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每当夜色降临之际,出门在外的游子更易产生孤独感。纵使手里有手机、桌上有电脑、面前有电视,当孤独感袭来时,还是会感到莫名的空虚。今人如此,娱乐更少的古人更是如此,比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马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王维。

这些诗人用最精炼的文字完美抒发出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不过如果要问古代哪位诗人的哪句诗最孤独,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纵使不是第一,也当排在前列。明代黄周星对此评价道“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真可以泣鬼”。都说有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最动人的文字,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陈子昂那“泣鬼神”的人生。

陈子昂铜像

一、道可济天下

1、思报国

陈子昂出身于巴蜀之地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陈元敬才德兼备,曾在唐高宗时期考中过明经科进士,后二圣临朝,其父遂归隐乡里。有一次家乡遇到饥荒,其父毅然散财以万计来救济灾民。史书上评价其父道,“瑰伟倜傥,弱冠豪侠”。有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父亲,陈子昂的学识和品行自是有保障。他从小就有一股侠义心肠,喜欢打抱不平。

后来因失手伤人,他选择弃武从文,并立下学成报国的志向。聪敏的他谢绝一切人情往来,忍住孤独,苦学经史,仅用了数年的时间就可以在学识上和他父亲比肩。秉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紧接着和其他读书人一样踏上了科举之路,只可惜考了两次都没中。众所周知,唐朝前期的科举难度相当大,录取名额少的可怜,没考中并不代表没有才学。

陈子昂家乡-四川射洪

唐高宗死后的第二年,26岁的陈子昂抖擞精神,再战科场。这一次,老天没有辜负他,他考中了,不久便被朝廷任命为将仕郎。适逢仆固始在金微州(今蒙古肯特省一带)作乱,他奉命以幕僚的身份随军出征,期间多有立功。然论功行赏之时却没他什么事,为此他写下“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用以抒发他对乱施赏罚的不满情绪。

他在担任右拾遗期间始终忠于职守,怀着“以身许国,我则当仁”的念头屡屡直谏朝政得失,大有魏征遗风,只可惜他能做魏征,武则天做不了唐太宗。当时武则天喜欢用酷吏来压制不同的声音,少有人能像陈子昂这样头铁,结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陈子昂仕途坎坷。虽然如此,陈子昂的治政之道还是在后世获得了广泛好评,比如“洞达人情,可谓经国之言”,这可是康熙对他的评价。

唐太宗和魏征彼此成就

2、振文风

文风不光是文学之风,其背后还和社会风气紧密相连。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上层统治者需要合适的文体来“润色鸿业”,有奢侈文学之称的汉大赋由此而兴。随着汉朝国力的衰败,士大夫们再也没有歌功颂德的思想基础,转而创作抒情言志的汉小赋。等到汉末诸侯混战之时,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通俗易懂的乐府诗逐渐取代了汉小赋在文学上的主体地位。

及至两晋时期,受玄学之风的影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盛极一时。适时由天竺传入的梵音学与本土的声韵学相融合,逐渐在南齐形成了汉字的“四声八病”。紧接着沈约等人以此为依托,开创了注重声律、格律的永明体。原本沈约等人的目的是改变晋宋文学的那种晦涩难懂,使新文学能够做到易见事、易识字和易诵读,结果永明体不久后被南朝统治者弄成了宫体诗。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三曹”

虽说宫体诗和永明体都是齐梁体,但是前者对文学发展起到的多是消极作用。声律和格律方面,宫体诗要求的技巧更精细,简直就是走极端。内容后面,宫体诗不光更加靡丽,题材还愈发狭窄,严重缺乏现实意义。等到隋朝一统,宫体诗被江南士人带入关中,继续影响着整体文风,甚至后来还备受唐太宗推崇,以至于催生出过分追求形式的上官体。

有鉴于此,陈子昂适时提出了改革诗风的主张。在他看来,宫体诗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不仅失去了诗歌本身应当具有的现实批判性,还差了汉魏风骨那样的丰沛情感。简而言之,内容高于形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绮靡的文风最终得以扭转,壮阔的唐朝诗歌也因此有了坚实基础和理论指导。陈子昂因此获得“唐之诗祖”和“诗骨”等美誉。

宫体诗的代表作之一—《玉树后庭花》

二、命不通于天下

1、莫须有

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一片呼声中改国号为周,陈子昂在此期间奉上了颂表。后世一些史家对此感到莫名其妙的愤懑,说他是大唐的贰臣,究其原因,不外乎宋朝搞出的那套十分僵硬的忠君论在发挥作用,毕竟宋朝之前对他的评价都相当正面。言归正传,支持武则天的陈子昂按理应该受到武则天重用才对,可陈子昂仕途不顺不说,还曾被武则天以莫须有的罪名关入牢狱。

史载武则天刚开始对陈子昂确实是另眼相待的,陈子昂还未通过吏部诠试就被武则天破格召见,并赐下“文称伟晔”的评语。此后的两年时间里,陈子昂再获荣宠,先后2次被武则天单独召见问政,加上前面那次就是整整3次了。“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这是陈子昂真真切切地在感念武则天的知遇之恩。

武则天塑像

虽说陈子昂很多时候的谏言让武则天不爽,但是还没到让武则天把他当敌对势力那样对待的程度。直至一件事情的发生,陈子昂的命运才彻底发生改变。适时好友乔知之(唐高祖之外孙)从边塞回朝,魏王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看上了乔府一个名叫碧玉的侍婢,便特意让乔知之携碧玉到他府上做客,接着随便找了理由支走了乔知之,并扣下了碧玉。

岂料回府之后的乔知之气愤难耐,让人悄悄给碧玉送去了寄托自己清思的《绿珠篇》。碧玉也是刚烈,看完之后就自尽了,结果武承嗣把怨气一股脑撒在了乔知之身上,用计将其诬陷致死。一向不惧权贵的陈子昂自然会给乔知之打抱不平,纵使知道自己斗不过武承嗣,亦要斗,直至被武承嗣扣上逆党的帽子。武则天虽说知道陈子昂冤枉,但是武承嗣是她的得力干将,也就只能牺牲陈子昂了。

乔知之—《绿珠篇》

2、命早亡

大约了关了1年半左右的时间,陈子昂被武则天下令给放了,并官复原职。陈子昂为此上了一道谢罪表,文中除公式化的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外,还坚定表示出要继续效忠朝廷的愿望,“臣请束身塞上......效一卒之力”。机会没让他等太久,契丹的李尽忠等人在营州作乱,屡败周军,他奉命以参谋的身份随军出征。

让陈子昂没想到的是他上面的主帅武攸宜(武则天之堂侄)是个胆小鬼。大军前脚在平州(今河北卢龙)一带有效阻击了契丹军,后脚就不敢动了,原因是名将王孝杰被叛军伏击致死。陈子昂软硬兼施,力劝武攸宜积极抗敌,甚至不止一次地请求自任先锋,可武攸宜软硬不吃,一点一滴地磨灭陈子昂的斗志。

契丹作乱

想做的事情没法去做,天天只能跟着武攸宜混日子,陈子昂要多郁闷就有多郁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陈子昂开始各种溜号,没事就到邻近的地方逛一逛,看看风景、写写诗歌。一日,他在幽州台想起了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心头顿时涌出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千古名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回朝之后,陈子昂心灰意冷,想像父亲一样归隐乡间,便以回乡侍疾的理由申请辞职,武则天没有阻拦。事情原本到这一步也算是不错的结局,无奈祸不单行,先是其父病逝,他大受打击,后是莫名其妙地卷入梁王武三思(武则天之侄)和庐陵王李显(武则天之子)的夺储之争,被射洪县令段简诬陷致死,享年仅40余岁。

武李夺储之争

结语

陈子昂死后,乡民自发地为他鸣不平,史载射洪县百姓为了替陈子昂伸冤,连续罢shi3日,最终让段简忧惧而死。有些东西不会因为生命的终结而终结,陈子昂生前心心念念的王朝一步一步迈向了巅峰盛世,他个人的身后名亦光耀千古。杜甫说他“名与日月悬”,白居易说他“才名括天地”。如果陈子昂泉下有知,不知他的孤独感会不会消退很多?

观陈子昂一生,完全称得上“骨鲠之士”,在当时那样的朝局之下,他绝对是难得的直臣之一。有人说他“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确实是这样,他虽有大才、有原则,但是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没能像同时期的姚崇等人那样熬过武则天时代,进而成为盛世宰相。还是那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参考文献:

《新唐书》

《陈子昂集》

《中国文学史》

0 阅读:20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