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大宛兵弱,三千汉兵可破吗?为何有数万汉兵的李广利败了?

书兰聊历史 2024-03-13 21:11:06

前言:历史上有一二十个君王死后被追谥为“武”,比如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齐武帝萧宣远、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唐武宗李炎和明武宗朱厚照等。如果要说这里面谁的武功最为煊赫,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是汉武帝。他硬杠匈奴、征服南越、开拓西域,一代人做了几代人的事情,赋予了华夏民族千秋的自信。

然而他同样也打了不少败仗,让汉朝平白损失了不少国力,比如李广利第一次奉命率军攻打大宛国就惨败而归,损失了9/10的军力,而且李广利的这场败仗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般,北线的赵破奴等人跟着连吃败仗。如果按当时朝臣们的说法,“大宛兵弱,三千汉兵可破之”,李广利手底下除了数万汉兵外,还有近万属国兵,断不至于吃这么大个败仗。李广利是怎么败的呢?

汉武帝塑像

一、准备不充分

1、敌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国相争,如果都搞不清楚敌情,如何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从大的方面来说,捕捉敌情的方式就是战略侦察,弄清楚敌方的主要人物、权力架构、社会状态、战争潜力、武器装备、军事思想、周围态势和地理气象等。大宛当时的国王是毋寡,这是一个十分贪财的人,汉武帝派人去找他买马,结果他见钱眼开,劫走了汉朝买马的钱财而不交马。

据考证,大宛当时主要以从乌孙南下的塞人为主,早前匈奴把大月氏撵得往西跑,大月氏则把塞人撵得往南跑,所以大宛的很多制度与乌孙相似,比如氏族制,即其国内的很多贵族是双重身份,他们往往也是某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付这种国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拉一派、打一派,分化瓦解。

大宛国地形图

当时西域诸国林立,大宛从人口数量和领土大小上来说算是其中的中上等国家了,人口有数十万,其中包括2万多人的军队,领地则有70余座城邑。不过大宛的地缘环境可不大好,其西边的康居、北边的乌孙和南边的大月氏都是实力不容小觑的大国,也就东边的疏勒稍微弱一点。大宛和周边邻国的关系到底处得如何?有没有能够利用的空间?这都是汉朝应该考虑的。

另外,大宛和大月氏是有旧仇的,而康居和大月氏同种,如此情形下,大宛为何还能存续?要么是因为大宛有乌孙或康居罩着,要么大宛和大月氏修复了关系,要么大宛处在一个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要么大宛的军事实力很强。无论是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宛不是可以随便拿捏的,如果非要拿捏,理应弄清核心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大宛的地缘环境

2、后勤

不是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吗?后勤的保障效果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且看汉武帝发动的漠北之战,卫、霍两位大将的赫赫战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汉廷构建的强大后勤保障体系,别的不说,单负责运输补给的步兵和民夫就多达数十万。再看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秦将章邯用自己的20万大军给王离保障后勤,期间还建立了甬道,结果甬道被项羽所破,秦军惨败。

从玉门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到大宛都城贵山(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的直线距离有2000多公里,一路弯弯绕绕下来至少3000~4000公里,而卫青在漠北之战中从定襄(今山西定襄)到赵信城(今蒙古车车尔勒格)的距离远不足2000公里。如果说汉军到赵信城要越过大漠,那么到大宛还不止是大漠的问题了,还有戈壁。

从玉门关到大宛的直线距离就有这么远

如此漫长且艰难的行军路线,汉廷要想自行保障李广利所部的后勤,难度会有多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又得有多大?可前面霍去病封狼居胥和赵破奴破楼兰不都是就食于他国吗?他俩既然可以,李广利应该也行,于是乎汉廷的决策就是李广利尽量从西域诸国获得补给。且不说李广利有没有这个本事,西域诸国靠得住不?他们凭什么给李广利补给?

原本汉朝和西域没什么瓜葛,是汉武帝为了断匈奴一臂才派张骞出使西域,进而让汉朝和西域诸国的交集才多了起来。也就是说匈奴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匈奴威逼西域诸国不要配合李广利,西域诸国怕是会持以两不得罪的态度吧。有鉴于此,汉朝方面理应先把各国走一遍,摸摸各国的态度,看看自己的设想有几成把握,然后再出兵。

西域诸国长期受匈奴控制

二、指挥有欠缺

1、战略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就是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李广利作为统率数万汉军的主将,他接到的任务是征服大宛,那么他就应该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比如阶段性时间表、出兵线路、后勤保障措施、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等。简而言之,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没有计划就去做事情,其结果肯定不如人意。

李广利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人一言难尽,但凡情况有点变化,他就乱了阵脚。原以为西域诸国会给汉军补给,结果大多都不愿意给,李广利是怎么做的?他几乎把沿途西域诸国骚扰了个遍,碰到弱一点的城邦,他直接打进去抢,碰到强一点的城邦,他也跑去尝试着打,打不进去就走,还没等他到大宛,麾下军队就减员一大半。

沿途诸国林立

从敦煌到大宛,一路上得经过多少西域城邦?他但凡提前有点思想准备,也不至于像无头苍蝇,即使没有思想准备,当他遇到第一个不和他合作的西域城邦时,他也应该想一下后面会是什么情况。摆明了前景极其不乐观,他还什么都不顾,一门心思往大宛而去。他也不想想,大宛的实力起码在他经过的西域诸国中是排在前列的,他既然打不赢别国,又能打赢大宛?

另外,他即使要以武力从别国获得补给,那也不是挥乱拳。以常理来说,他也应该挑区域性的扛把子打,而不是在一些小国那里白白损耗兵力,拿下一个扛把子,自然慑服周围一群小弟,接着便可借力使力。如果拿不下来,就应该赶紧向汉廷汇报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像个莽夫一样孤军深入。

楼兰遗址,可见西域诸城邦都是有防御设施的

2、战术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动兵戈,既然已经动了,那么为将者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战术修养,懂得因势利导,有自己的方法。李广利麾下军队中虽然能够称之为汉军精锐的只有一小部分,但是有汉军军备的加持,其军队本身具备的战斗力在西域诸国中是难寻对手的,可他硬是一场漂亮仗都没有打过。

有人说大宛有多少军队,龟兹有多少军队,乌孙有多少军队,这些西域强国的军力都很强大,李广利的军力太少了。就拿龟兹来说,其国军力和大宛差不多,也是2万多人,而按当时汉军和匈奴多场战争来看,每名汉军士兵大约能抵得上5名匈奴士兵,甚至有时候还能达到惊人的1:16。就算李广利太水,1:2不过分吧?可带着数万大军的他还是啥也没做成。

汉军威武

就在李广利出兵大宛的2年前,赵破奴奉命率数万汉军攻打西域楼兰(今新疆若羌一带),且看他怎么打的,他让主力大军在后面压阵,自己则亲率700余骑兵轻装简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了擒获了楼兰王,并顺势攻灭了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李广利的麾下骑兵是赵破奴的10倍,战果却是负数。

纵使第二次攻打大宛,汉武帝几乎倾尽全力来支持他,他依然没有打出什么漂亮仗。史载他在攻打大宛国都期间不知道从哪儿得到的消息,说什么大宛人不会打井出水,他便让人改了城外的水道,心想大宛人没了水源肯定会投降,结果白白浪费战机,给了康居足够的时间派出援军。唯恐遭到两面夹击,他在大宛主动请降就欣然接纳并退兵了。

大宛国特产—汗血宝马

结语

李广利第一次攻打大宛失利,汉武帝负领导责任,李广利负主要责任,这两个责任不能混淆。就像有些人说李广利失利是因为汉武帝盲目用兵,汉武帝是决策者,用兵大宛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压根不是几匹汗血宝马的事,大宛竟然挑衅了汉朝,汉朝肯定要教训一番,不然汉朝还谈什么开拓西域?君不见西域诸国都不愿意给汉军补给吗?

后来班超之所以能以千余汉军威震西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朝当时在西域还是有余威的,而这余威不就是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的吗?说到班超,他在开拓西域期间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攻略,这才是妥妥的名将之风。反观李广利,任何建设性的方略都没有,只会打顺风仗,关建是顺风也没取得应有之战绩。您觉得李广利有大将之才吗?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0 阅读:15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