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被敌国所俘,为何宋徽宗回不了故国,而明英宗可以回?

书兰聊历史 2024-03-07 21:02:57

前言:有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无论是国与国之争,还是个人与个人之争,一旦哪方沦为失败者,很多事情就只能听另外一方摆弄了。就像南唐被北宋所灭,其末代国主李煜无奈只能仰宋朝皇帝的鼻息过日子,而且纵使他卑躬屈膝,最后也难逃一死。李煜如此,后蜀的孟昶、南汉的刘鋹、北汉的刘继元和南平的高继冲莫不如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牛气至斯的赵宋后人最后亦没能逃过和李煜一样的命运。宋太宗的七世孙—宋徽宗在靖康之变中沦为金国俘虏,巧不巧的是他也属艺术型君主。从1127年被俘到1135年病逝之前,宋徽宗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南宋,可最终只能抱憾而终。300多年后,明英宗亦沦为敌国俘虏,可令人奇怪的是,明英宗竟然可以安然无恙地返回紫禁城。这是为什么呢?

宋徽宗沦为金国俘虏

一、瓦剌方面的取舍

1、烫手山芋

瓦剌本为蒙古的一个部落联盟,主要由绰罗斯和土尔扈特等部组成。这些部落在元朝变成北元后就起了别样心思,不像原来那么听汗廷的话了。北元传至第六任大汗(额额勒伯克)时,土尔扈特部首领乌齐格灭了他,另立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的后裔为汗。汗位传至第九任(本雅失里)时,绰罗斯部首领马哈木同样灭了他,传至第十任(阿岱)时,马哈木的儿子脱欢继续弑汗。

瓦剌简直成了北元大汗的终结者,只要一个不高兴就弑汗夺权。瓦剌越这么搞,汗廷就越乱,瓦剌就越强。等到脱欢的儿子也先继位时也就只能找明朝掰手腕了,毕竟其父留给他的是一个基本统一了蒙古的瓦剌。让也先没料到的是,他的对手明英宗竟然是个负基础的“战神”,结果一场土木堡之变下来,明英宗还没怎么的就成了他的俘虏。

土木堡之变

也先得到明英宗,心里顿时产生出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久久不能消退。也先起初打算拿明英宗来挟制明朝各地军队,从而让自己取得更大战果。他没想到明朝那边竟然直接另立了一个皇帝,压根就不理睬他的任何威胁,甚至还在短时间内集起大军打了一场京城保卫战,让他灰溜溜地退回草原。不甘心的他没多久又挟持着明英宗进犯大同,结果还是无果而终。

紧接着,也先的麻烦就接踵而至。其一,明朝封锁贸易,蒙古各部的日子很难过;其二,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大汗和他的一些支持者并不愿意让也先获得更大的声望,这些人直接绕过也先和明朝议和;其三,瓦剌内部以阿剌知院为代表的部分贵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亦绕过也先和明朝议和。此种情形之下,如果也先始终扣着明英宗不放,腹背受敌这个词就得用在他的身上了。

明英宗是也先最大的战利品

2、剩余价值

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明朝皇帝,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换作任何人,都会这么想。在也先看来,最初的如意算盘虽然落空了,但是拿明英宗换点经济利益总是没问题的吧,可惜明朝就是吃软不吃硬,双方谈来谈去都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明朝表现得越强势,明英宗的价值就越小,聪明的也先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可光知道又有什么用,主动权在明朝。

比起让明朝吃瘪来说,也先更大的利益诉求是圆了自己的“大汗梦”。他当初之所以扛着恢复大元的旗号南征,其实也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威,让自己离汗位更近一点。可眼下他与明朝交恶,总不能一边和脱脱不花大汗杠,一边又应付明朝吧,一旦如此,弄不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思来想去,也先决定舍小保大,以夺取汗位为当务之急。

明朝的军力依然占优势

想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也先对明英宗的态度就更加友好了,甚至还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明英宗,力争让明英宗感受到他的诚意。虽说明代宗的大位已定,可明英宗毕竟是明宣宗指定的继承人,未尝没有重新上位的可能,如果明英宗一旦上位,也先就有机会让明英宗还这份人情。史载也先在放还明英宗时,不仅亲自护送了半天,临了还号啕大哭,表现得十分深情,正是此理。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明英宗无法复位,放他回去干扰明代宗的视线,让明朝内部无暇他顾也是好的,这也是明英宗最后能给也先创造的价值了。这不?也先前脚放了明英宗,后脚就随便找个借口和脱脱不花大汗开战,紧接着携大胜之威自立为汗。这可是自成吉思汗以来,第一个非黄金家族后裔登上汗位。如此荣誉加身,也先做的这笔买卖终究是没亏本的。

也先的丰功伟业

二、明朝方面的考虑

1、少点耻辱

明朝自立国之后,在对待蒙古方面可谓是用心良多,明太祖先后组织13次北伐,明成祖更是5次御驾亲征,成果显著。结果到明英宗这里可倒好,泱泱大明的皇帝竟然成了俘虏,这对大明来说,是让所有人蒙羞的耻辱。纵使明朝将瓦剌赶出了长城,这份耻辱的分量有所减轻,但是只要明英宗仍在瓦剌,明朝就始终得背着包袱。

另外,儒家有“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之说,明英宗被俘,那些饱读诗书的文臣该如何自处?不是所有人都像于谦那么灵活,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古板而教条的读书人多的是。土木堡之变,一意孤行、偏信宦官的明英宗确属主要过错方,可人家也先自己都申请归还明英宗了,他们这些人如果还没个反应,于情于理都过不去心里那个坎。

明英宗画像

如果能顺利迎回明英宗,这些人的心理包袱自然会轻很多。于是乎,时任吏部尚书的王直带着一帮文臣力主迎回明英宗。王直这个人算是当时的大儒了,想当初明成祖都佩服他的学问,破格让他进入内阁,负责起草文书。后来明英宗对他也是敬重有加,不仅让他编修《宣宗实录》,还在他从侍读学士(从五品)快速提升至吏部尚书(正二品)。

再则,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从沿海到内陆可谓是烽烟四起,福建的邓云自号铲平王,一度控制了大半个福建。浙江的叶宗留也自立王号,与邓云遥相呼应。广东的黄萧养最多的时候有10余万军队,加上大小兵船1千多艘,自号顺天王。湖广和云贵川等地的一些部落酋长亦纷纷反明。如此情形,一些大臣迫切希望朝廷能和瓦剌修好,减轻压力,而不迎回明英宗,修好就无从谈起。

烽烟四起的形势

2、权力需求

如果说谁最不想让也先归还明英宗,毫无疑问是明代宗,毕竟明英宗是明宣宗的嫡长子,拥有大义名分,而他只是一个“幸运儿”。想当初他刚上位的时候,立明英宗之子为储君,那是一种君臣之间的协定,意味着他只是过渡,皇位终将回到明英宗一脉。等他稳定了局势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可见让皇位稳定在他这一脉正是他的诉求之所在。

如果让明英宗顺利归国,甭管明英宗如何表现,都将是他的最大威胁。同理,一部分因明代宗上位而获利良多的大臣也不那么想明英宗归国,没有多少人能有于谦那种“公心“,愿意将到手的地位和权力拱手让出去。然而有人得势就会有人失势,那些失势的大臣自然希望明英宗归国,以便他们能够东山再起。即使不存在失势一说,大臣们在合适的时候弄个“拥立之功”也不失为美事。

明代宗画像

大臣们就这么各怀心思,有的是“公心”,有的是“忠心”,还有的是“野心”。明代宗再怎么固持己见也只能妥协,派人去迎接明代宗,不过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谱的,他认为也先肯定会索取一些回报,届时只要他不答应,明英宗还是回不来,要不他也不会不给也先准备点重金礼物。只可惜使臣中竟然有个愣头青,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一个叫杨善的右都御使在奉命出使期间擅作主张,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用自家的钱给也先准备厚度礼。这还不算完,他到了瓦剌后,又靠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成功说服了也先。不管杨善是不是装傻充愣,明代宗明面上也不能说什么了,他的那些小心思是不能放到台面上的。值得一提的是,杨善后来积极参与夺门之变,事后荣宠备至,得封兴济伯。

夺门之变

结语

综上所述,明英宗之所以能顺利归国,而宋徽宗不能,概因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明英宗面对的瓦剌不是宋徽宗面对的金国,一来,瓦剌在明朝面前终究是劣势,其实力达不到“女贞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水准。二来,瓦剌内部比较松散,也先的个人意志并不能代表所有贵族。三来,也先当时还不是蒙古大汗,他需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来夺取汗位。

此外,明朝应对土木堡之变和宋朝应对靖康之变得举措有着天壤之别,明朝以强硬而有力的态度来让明英宗在也先手里的价值不断贬值。最后,明朝的大臣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漠视明代宗内心的想法,宋高宗底下的那些大臣基本和宋高宗一个调。抛开清算于谦等人不论,明英宗归国复位之后的表现和之前判若两人,隐有贤君之范,倒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您觉得明英宗应该归国吗?

参考文献:

《明史》

《蒙古史》

《明史纪事本末》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4-03-07 23:18

    土木堡之变发生到结束,仅仅只有一天!这说明什么!几十万大军一天失败!太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