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才子纵使经历4次乡试和7次会试的失败,依旧活出了自己

书兰聊历史 2024-01-24 05:52:05

前言:华夏向来讲究“中庸”之道,“中”说的是适度,“庸”说的是平常,合在一起就是中正平和。道理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都有七情六欲,当利益、矛盾、困窘、挫折和世态等摆在自己面前时,保持理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拿“办公室文化”来说,很少有人能在各种阴招、阳招下保持一颗平常心。

俗话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时代虽然一直在进步,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逻辑并未有本质性的变化。遇事之时,我们不妨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比如大明才子-祝枝山,他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让他失意的事情有很多,可他的心态却保持得很好,活出了自己。

祝枝山塑像

一、祝枝山不考科举了

1、连败连战

祝枝山原名祝允明,因其出生时右手有一只“枝生”手指(即通常讲的六指),方才自号枝山。他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祝维清是正统四年的进士,累官至正四品的山西右参政。他的外祖父徐有贞是宣德八年的进士,累官至正一品的内阁首辅。良好的出身环境决定了他的起点不会差,史载他4岁可写大字、8岁能作诗,周围的人都夸他为神童。

就这么一个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却在科举路上连连失利。他11岁开始学写八股文,19岁中秀才,事情到这一步还算比较顺利。20岁考乡试,落第,这毕竟是是第一次,无伤大雅。23岁继续考乡试,第二次落第,且他父亲和祖父都在这一年去世,心情上的沉闷多少会有些。26岁再战乡试,想着事不过三,这次应该希望很大,结果依然落第。

明朝科举流程

直到他32岁时遇到有“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之美誉的王鏊担任主考官,方才考中举人。秉着趁热打铁的原则,他第二年入京参加会试,可惜没能再遇到像王鏊一样赏识他的考官。从33岁到54岁,他连续参考了7次会试,皆不中,期间他的儿子祝续不仅顺利考中了进士,还官运亨通。时人不解,为何儿子能考中,而才学更胜一筹的父亲却屡试不第?

无独有偶,他的岳父李应祯(明朝书法家)自23岁考中举人后,到死都未能考中进士。他的好友唐寅(即唐伯虎)自28岁考中解元后,终身未中进士。他的另一好友文徵明更惨,从弘治朝考到正德朝、嘉靖朝,整整9次都未能考中举人。佛说,“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7次不中后,甭管周边的亲朋好友如何规劝他,他都决意不考了。

唐寅塑像

2、科举有问题

面对科举失利,有的考生会将问题归结于自己,有的考生则觉得天道不公,祝枝山则不同,他既没有怨声载道,又没有否定自己。他从实际出发,从朝廷选才的角度考虑,提出了一些制度上的问题,比如当时的科举只重程朱理学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明朝的科举是出了名的古板,考生答题只能用圣人之言,不能有什么自己的思想。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努力去适应环境,像这样的鸡汤误导了多少人?如果环境本身有问题,然后所有人都不思改变,环境的问题岂不是越来越严重?如果因为环境的问题而导致自己屡遭挫折,天天还想着是自己没能适应环境,最后不仅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出现自卑和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还失去了批判不合理环境的勇气。

明朝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经典

对于祝枝山来说,甭管他能否改变存在问题的科举环境,他该批判就批判,该放弃就放弃,不因此而给自己增加思想包袱。至于他是不是人才,已经不需要科举来证明什么了,他坚定自己是个人才,甚至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也知道他是人才,不然不会让他以举人之身参与编撰《孝宗实录》。

任何人只有跟着自己的心走,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祝枝山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环境中考了大半生的科举,他曾经的坚持被击得粉碎,可他没有倒下,他照样开心地迎接每一天的朝阳,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写写诗、练练字,并因此在书法上愈发精进。换而言之,他输了科举,赢了心态。

古代读书人的追求

二、祝枝山不当官了

1、当官就当好官

按明制,举人亦可入仕为官。正德十年,55岁的祝枝山通过谒选,得到了一个兴宁知县的职位。有人说,他都放弃科举了,为何还要入仕?“造福百姓,兼济天下”是读书人追求的目标,而进士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有力保障。祝枝山放弃考进士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仕途,举人出身的官同样是官,只是上升空间比进士出身的官要窄很多。

史载他在广东兴宁县任职期间表现优异,获评“政绩可颐”。他一方面以儒家文化改造当地原住民的思想,一方面以铁腕打击匪盗。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冒着被上官责罚的风险,宽限百姓交税的时间。他的原则是既然当官了,就要当好官。可他发现绝大部分的官都不是像他这么想,吏治问题远比他之前想象的要严重。

祝枝山任职的广东兴宁

正德和嘉靖两朝的风气很确实差,祝枝山的感觉没有出错。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随俗浮沉,要么卓尔独行。前者违背了自己的良知,后者又不合乎宦海规则。有一次某贪官让他帮忙写两副对联,他实在忍不住心中的那股嫉恶如仇,写下了“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等句,可见他并非是一个“懂规矩”的人。

没当官的时候,想当官,当了官又备受煎熬。就这么个状态,祝枝山都只用了3年就升为正六品的京府通判。不过他才上任不到一年就主动辞官了。试问有多少举人出身的正六品官愿意主动辞职?祝枝山是思而后行,宦海让他觉得不舒服,那他就遵循自己的心选择辞职,既然下了决心,那他自然毫不留恋。

正德+嘉靖=玩主+道士

2、不当官就过自己的日子

有句话叫做,欲望越少,身心越自由。现下很多人内心总不得劲,最大的根结不在于他们受了多少打击,而是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一些大师便适时开出各种成功学的药方,上面写着只要努力成为成功人士,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祝枝山不是这么做的,他不是增加欲望,而是降低欲望。

官当得不舒服,他辞官。写字很舒服,他就写字。书上说他时而会脱衣练书法,不衫不履,正是凭借这种由内而外的舒畅,他的狂草成为明朝第一,正所谓“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士绅富商纷纷上门,动辄以巨资求他的字,他能做到不为钱财所动,随心而发。“多贿妓掩得之”说的是他,“金帛至门,辄辞弗应”说的还是他。

祝枝山草书欣赏

祝枝山对金钱的态度着实潇洒,他的原则只有一个,“有钱就花”,但凡身上有俩钱,就会请朋友吃饭,钱不花完不算尽兴。没钱用的时候就找街坊邻居借,据说他出门的时候,身边常有一群追债的人,而且他有一种本领,他会让追债的人愁眉苦脸,他自己则不忧反喜。都说字如其人,祝枝山是人字合一。

嘉靖五年,刚过完66岁生日不久的祝枝山永久地闭上了双眼,他应该是没有遗憾的,就在他走的头2个月,他写下了书法论著《书述》以及缅怀一众好友的《怀知诗》。这是祝枝山最好的收笔,这也是祝枝山的旷达本色和名士风采。一切都是发自于心,循心而行,往前进是时代的英雄,往后退是自己的英雄。

祝枝山的《怀知诗》节选

结语

综上所述,祝枝山的人生虽然并非一片坦途,但是他却循着自己的本心,活出了真实的自己。甭管别人怎么评价他,他都是真实的,不像那些戴着面具、活在别人眼中的人。当我们身处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衣食住行常常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想着让别人觉得自己过得很不错。

至于自己内心是否幸福,好像并不重要。人是有社会属性,可人生却是自己的。甭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乃至背后使坏,自己都不应为别人而消沉,当我们能够不在意这些、扔掉身上的枷锁时,我们就做回了自己。总而言之,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参考文献:

《明史》

《明通鉴》

《苏州府志》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