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秦国之所以能扫灭关东六国,离不开那些名将的赫赫战功。穆公时,有百里视败晋国,引西戎二十余部归附。惠文王时,有名将司马错灭蜀国,让秦国有了粮仓;昭襄王时,有战神白起破楚伐赵,使秦国一家独大;庄襄王时,有名将蒙骜先后攻取70余城,夯实了秦国一统的基础;始皇时,有名将王翦、王贲和李信等人分灭六国。
如此名将辈出的秦,到大泽乡响起那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还能闪现出名将之余晖吗?答案是能,他就是章邯。在他带着一群刑徒东出之时,恐怕关东群雄不会想到这个声名不显的大将会先后击破陈楚、田齐、赵和魏四国。纵使秦朝灭了,威名赫赫的他照样可以在西楚做雍王。然而这么一位能人在刘邦暗度陈仓后竟然仅支撑了一年就兵败而亡,这是为什么呢?
章邯东出平叛连战连捷
一、人和方面1、项羽带来的矛盾
秦朝灭亡后,项羽受限于当时的形势,不得不分封诸侯。有人说项羽分封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很多事情要看本质。要知道项羽入关时统领的40万大军实际上是各国联军,真正属于他的部分充其量也就7~8万,而单一个刘邦就拥兵10万,他不分封的话,诸侯们凭啥拥戴他为西楚霸王?至于说他该封的不封,不该封的都给封了,更是不着边际。
说这些话的人无非就是拿齐国的田荣和赵国的陈馀说事,这两个人确属地方实力派,可他俩在项羽入关前就不大听使唤,项羽还能指望他俩和自己一条心?如果分封了他俩,岂不是助长他俩的势力?项羽让跟着自己入关的赵国张耳和齐国田安、田都分别到赵地和齐地为王,此决策不可谓不高明,既赏了功臣,又分化了齐赵两国的内部势力,确保自己一家独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成为诸侯联军主帅,章邯也是这个时候投降的
不过项羽的这种分化之策给章邯却带来了麻烦。其一,章邯作为扼守刘邦的主力,其封地是关中三王中最大的,相应的压力也最大;其二,从汉中通往关中的陈仓等要道基本都得章邯来把控,隔壁的塞王司马欣很难为他分担;其三,司马欣的东边有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和襄侯王陵三股势力,而这三人都各怀鬼胎,不得不防。
魏豹因其辖下河内郡被项羽封给了殷王司马卬,心里是有气的,而他的兵力并不比刘邦少多少,他或许不敢攻打项羽,但是打司马欣的底气还是有的。申阳的实力虽说不如魏豹,但是他原为赵国将领,和司马欣有旧仇。王陵和刘邦是老乡兼老友的关系,谁知道他会不会配合刘邦攻打三秦?也就是说章邯难以集中所有力量来应付刘邦。
项羽分封形势图
2、雍国内部的矛盾
从子婴出降到项羽分封尚且不足3个月,而秦国在关陇扎根了500多年,秦国的残余势力恐怕不会少。章邯虽说受封雍王,但是这只是个名头,他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实际控制他的封国,由于陇东北部受战乱影响稍微小点,他第一时间派自己的部将姚卬率军控制了有“秦陇咽喉”之称的漆县(今陕西彬州),同时另派部将周类和苏駔分占栒邑(今陕西旬邑)和泥阳(今甘肃宁县)。
另外,苦于钱粮短缺的他派人联络了乌氏县(今陕西固原)的乌氏家族,并成功获得了其首领雍将军的效忠。为了尽快整合内部资源,他还派人深入陇西郡的西羌各部,成功劝说白马羌首领盗巴归附于他。只可惜刘邦给他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再加上他手底下的可用之人又少,等到刘邦来攻之时,他对雍国的控制力远远还没有达到如臂使指的程度。
章邯对封国的控制力有限
就拿咸阳来说,那里盘踞着内史保和赵贲两位小诸侯,他俩麾下的兵马不下2万,章邯想要调动他们不知道有多困难,毕竟他们都是昔日秦朝之臣,总有些顾忌在里面。如果章邯以武力吞了他们,其他秦国残部又该怎么看?纵使吞了他们,章邯自身亦会有不少损耗,最终反而更加便宜了刘邦。对这些势力,章邯只能徐徐图之,偏偏时间又不够。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章邯虽为秦人,但他降了西楚,并且还充当了项羽入关的急先锋,试问关中秦人还能和他一条心吗?项羽对秦人做出的所有坏事,秦人都会记他章邯一笔,比如坑灭20万秦军和焚烧秦国宫室等。如果按每户人家出1名士兵来算,20万秦军就相当于20万户家庭,这可是上百万人的规模。“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这正是章邯面临的最大问题。
项羽焚秦宫室
二、地利方面1、刘邦的优势
由于刘邦比项羽先一步进入关中,得了先机,其部军队迅速膨胀至10万众,不光项羽不爽,跟着项羽入关的那些诸侯同样不爽,于是大家伙联合威逼刘邦将军队裁员至3万左右。有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殊不知他的用心之所在,像这样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削弱刘邦的实力有什么不好?如果他当时真的灭了刘邦,其他诸侯还怎么陪他玩?
当然,如果项羽知道刘邦最终会灭了他,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肯定就不同了,可谁又长了后眼睛呢?毕竟刘邦当时并不具备和西楚抗衡的实力,要不然刘邦也不会火急火燎地跑到汉中,并把栈道给毁了,他就是怕项羽趁势灭了他。项羽之所以让刘邦当汉中王,一来让自己尽快腾出手来消化西楚,尤其是他头上的义帝,二来让刘邦受困于秦岭之南。
鸿门宴
在项羽看来,巴蜀是刘邦的劣势,蜀道之难可不是开玩笑的,李白都说难于上青天了。可项羽忽视了一点,封闭的地理环境可以让刘邦心无旁骛地整合内部资源,他不好出去,别人也不好进来不是?更何况巴蜀在秦末纷争中不仅没有像关中那样损耗严重,反而还吸收了不少自关中而南下的流民,兵源、财源有增无减。
另外,章邯等关中三王忙于内部事务,对待刘邦只能采取守势,可刘邦却是野心勃勃,处于攻势的一方。有句话叫做,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被动防守向来只有失败的结局,法国当初的马奇诺防线何其坚固,还不是被德国轻而易举突破了?正是此理。简而言之,主动权在刘邦,他想走哪条道就走哪条道,章邯只能猜。
刘邦塑像
2、章邯的劣势
章邯的雍国并没有囊括关中平原腹地,其辖地多为高原、山地,比如处在分别处在陇西和陇东高原的陇西郡和北地郡。要说稍微好点的地方,仅咸阳以西、陇山以东的小半个内史。陇西郡和北地郡原本多为义渠人之地,是宣太后(始皇的玄祖母)用计夺过来的,距章邯受封雍王也就60来年,所以这两个郡的发展水平是有所滞后的。
北地郡和陇西郡看着都不小,可压根就没几个像样的城池,陇西郡和北地郡的治所分别在狄道(县有蛮夷曰道)和义渠县。甭管是道,还是义渠,都称不上什么好地方。且看章邯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吃了败仗后,转而退守好畤县(今陕西乾县),最后到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而这3座城全是内史所辖,说明陇西和北地两郡没能给章邯提供应有的战略空间。
章邯两个半郡,两个郡是边地,刘邦三个郡
好畤位于废丘之北,如果北地或陇西有坚城可守,章邯何至于由北向南跑到刘邦的包围圈中去,他又不傻。有人问,他怎么不往东边跑?确实,关中的好地方基本都被司马欣的塞国所辖,毕竟司马欣是老项家的老朋友了,可司马欣在章邯受困时竟然投降刘邦了,弄得章邯无法向东突围。如果项羽当初把塞国之地交给章邯,或许会有另外一番景象,可惜项羽要分而治之。
秦时从汉中进入关中主要有四条路线,而刘邦的主力断然只会走一条道,那么章邯也只能相应重点防御某一条道。由此章邯猜对刘邦主力行军路线的概率只有1/4,再加上刘邦的一招明修栈道,章邯猜对的概率就更低了,可以说历史上的名将在遇到章邯这种情形,一大半都得猜错,毕竟那个多多益善的兵仙可是在刘邦帐下,有多少名将能胜过兵仙?
双方态势
结语章邯在退守废丘后,坚守了10个月左右,期间刘邦帐下猛将几乎全都上了,硬是拿不下城池,最后刘邦他们非常决然地掘开了渭河大堤,引渭水冲击废丘城墙,章邯眼看事不可为,遂自尽而亡,一代名将就此落幕。可灭了他的刘邦却使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不知道那些憎恨章邯的秦人会作何感想?
试问如若没有赵高和胡亥两人瞎整,章邯何至于降楚?如果章邯没降楚,而是率军退回关中,凭地利而守,事情的走向还真就说不清楚了,正所谓“章邯一去而秦无人,安得不亡?”章邯虽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成了刘邦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但是依然不失其名将之风采,您觉得呢?
参考文献:
《史记》
《千百年眼》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