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绝顶的项梁为何会给项家培养出刘邦这个大敌?

书兰聊历史 2024-03-13 08:08:45

前言:自陈、吴二人在大泽乡率先奋起后,无数豪杰如潮水般汹涌,赵高等人为挽回关东局势,迅速组织大军东出平叛。由义军内部不和,秦军在名将章邯和王离的带领下一度重现了昔日横扫六国的气势。值此关键时刻,楚国贵族后裔项梁带着他的族人逆流而上、连战连捷,使反秦之势复兴,同时也引得大量豪杰投附于他。

当时刘邦虽说自号沛公,但是实力有限,地不过数县,兵不过数千,且与魏国交恶,随时都有可能泯然众矣。得亏项梁将自己麾下的5000精锐抽调给刘邦,刘邦才能及时拿下丰邑,转危为安,从而有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刘邦并非项氏嫡系,后来还灭了光大项梁大业的项羽。聪明绝顶的项梁难道看不出刘邦的潜力?他为何会帮助刘邦?

刘邦塑像

一、兴项必先兴楚

1、外部形势

自章邯东出、陈胜败北后,关东局势可谓是一团乱麻,秦军大有昔日一扫天下之风。想想陈胜的百万之众一朝之间被秦军打得稀巴烂,关东群雄又有谁有底气和秦军相抗?魏王咎是陈胜别部周市所立,赵王歇是陈胜别部武臣之残部所立,燕王韩广本为武臣别部,只有齐国是田齐后裔自立,这四家之中属赵国最为强大,有6~7万人的军队。

楚国方面声望最著者则为项梁所部,除了他之外,楚国规模不等的义军难以计数,毕竟楚地太大了。此番形势如同昔日关东各国合纵抗秦,各家看似都在反秦,可各有各的算盘,难以统一调度。赵国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南夺取了魏国的河内,向东北和燕国交恶。魏国也从刘邦手里夺取了丰邑(属楚地,今江苏丰县)。

秦末乱世

等到章邯进攻魏国时,燕赵两国均作壁上观,独项梁和田齐派军援魏,致使魏国被灭。大家伙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反秦义军差了一个总调度,如果继续像之前那样一盘散沙,魏国的今天就是大家伙的明天。打败不了秦军,还谈什么复国、什么抱负,一切都将沦为空谈。这个道理,项梁自然是懂得的,所以他才会在得知秦军追击齐军残部时毅然亲自率军援齐。

魏齐两国有事,项梁都愿意帮忙,何况归附自己的刘邦?再怎么说刘邦也比魏齐两国更加亲近项氏。简而言之,项梁帮刘邦的同时也是在帮项氏,刘邦越强大,楚地的反秦势力就越强大,而楚地旺了,其他各国就有了龙头,作为楚地龙头的项氏紧跟着可以成为诸侯的龙头。即使项氏要过河拆桥,那也得过了河再说。

项梁派军救援魏国

2、内部形势

自楚怀王被拘于秦后,楚人就对秦国有着很深的敌意,及至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地广泛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有鉴于此,本为陈国后裔的陈胜没有将陈作为自己的国号,而是取张大楚国之意,立国号为张楚。陈胜死后,徐泗之地的义军首领秦嘉将楚国贵族之后景驹立为楚王。无奈秦景这对组合实在难以服众,多少有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感觉。

秦景组合折腾了老长时间也就收编了一个刘邦,他们能够控制的军队加起来也就2~3万,要知道楚地是反秦义军最多的地方,聚兵数千的首领不知凡几。像项氏这种要身份有身份,要实力有实力的主,更不会听这个新楚国的摆布。事实证明秦嘉的这个楚王连项梁的号召力都比不上,人家项梁单靠项氏名头就吸纳了陈婴、英布和蒲将军等部义军。

项梁率众北上,不断有义军归附

项氏军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8千膨胀到7万,不过项梁要想就靠这点军力慑服诸侯、灭亡秦朝,恐怕异常艰难,而他要想整合更多的力量为己所用,那就得从秦嘉手中夺过楚国大旗。距秦嘉立楚王不到3个月,项梁挥师以向,一举灭了秦嘉,并且兼并了依附于新楚国的余樊君和朱鸡石等部义军,兵力直接突破10万之众。

也正是在这时候,刘邦转投到项氏阵营,并向项梁借兵,项梁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早前有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现有项梁借兵给秦嘉旧部,二者都是为了提声望、聚人才。在已经归附或者想要归附的其他义军来看,项梁就是两个字,靠谱。可如果项梁不帮刘邦,不少兄弟怕是要起心思了,毕竟项梁当时还没有立楚怀王,他代表的只是项氏。

项梁灭秦景组合

二、项梁的性格特点

1、自信满满

项梁出身名门,其家族累世为楚国将领,其父项燕有名将之光,曾以骄敌之计大败名将李信统率的20万秦军,因而在楚地享有崇高声望。也是环境使然,他从小就熟读兵法,长大后秉着国仇家恨,更是苦练本领。且看他调教出来的项羽,一场巨鹿之战下来直接封神,就项羽这战绩,当初还是一种“不肯深入研究”的状态,可见项梁之本事。

反秦序幕一拉开,项梁就拉起队伍占领了会稽郡,成为一方诸侯。陈胜熄火后,他迅即率军北上,队伍愈发壮大,逐渐发展成楚地最大诸侯,隐有楚地代言人之威。遍观当时的各路诸侯,能当扛把子的,舍他其谁?家世可以和他比的,才能和声望远不如他。才能比他卓越的,家世又远不如他。有此底气傍身,他的所有自信都是理所应当的。

项梁之侄项羽塑像

纵使项梁看出了刘邦的野心和不凡,他也不会当回事。乱世之中,谁不想当弄潮儿?有野心、有能力者何止刘邦一人?项梁相信只要自己在,其麾下各将都翻不了天,他需要做的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而是充分利用刘邦他们的野心,让他们去开拓、去进取,从而实现共赢。想想他战死之前,刘邦可是从未违逆过他的意志。

有人说项梁是自负,而不是自信,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正如唐朝宰相杜元颖所言,“将骄卒惰,项梁所以亡也”。然而项梁在一家独大时依然能听从范增等人的建议,寻立怀王之孙为楚王,可见他是理智的,并没有飘。乃至后来和章邯对阵,因为前面打赢了几场,心里多少有些轻敌,可这种心态谁都会有,再则章邯当时可是得到了不少援军,而项梁则是孤军。

项梁遭遇章邯突袭而战亡

2、胸襟开阔

自信的人往往比常人更加懂得兼容并蓄,也就是所谓的王者之气。不因小节而斤斤计较,能够以大局为重,项梁如果因为刘邦曾投附过秦嘉而拒之不纳,还谈什么大局?谈什么胸襟?正因为他海纳百川,他的势力方才如日中天,如果所有的势力都得他以武力逐个整编,首先反的就是新附的那些项氏外围势力,而这些势力恰恰是项氏称霸诸侯的基石。

援魏、救赵、帮刘邦,这些事都充分展现了项梁的格局,适逢张良(家族五世为韩相)建议项梁立一个韩氏后裔为韩王,项梁不仅表示了同意,还令张良为韩司徒,并从自己的军队中调拨一部分给张良和韩王成,让他俩去攻略韩地。想当初周市要立魏氏后人为魏王,陈胜还迟迟不同意,这就是差距。陈胜或许功不可没,项梁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良塑像

另外,项梁在立了楚王后非常大方地将上柱国的高位给了依附自己的陈婴,既没给自己,也没给项氏嫡系,说白了,他就是要用这种气吞天下的胸襟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灭秦、代楚的目标。定陶之战前,他不是不知道秦军的援军越来越多,他也为此多次派人到齐国请田荣派军来援,可田荣却开出了一个让人很难取舍的条件。

田荣要求楚国灭了避难至楚的前齐王田假(田荣之侄),不然就不派援军。要知道田荣当时被秦军追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时,可是项梁救下来的,现在却这态度。考虑到道义,项梁没有同意田荣的条件。如果项梁同意了,或许项梁不会因为兵力悬殊而死在章邯手里,但是那就不是项梁了。项梁要做的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可惜就是运气差了点。

田荣最后被项羽所灭

结语

综上所述,项梁帮助刘邦的出发点很简单,只是为了进一步壮大项氏声威。主力对敌,别部略地,这是当时诸侯最快扩充势力的途径,而刘邦无疑是一个合格的别部,因此志在天下的项梁没有不帮刘邦的道理。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项梁的性格也会驱动他去帮助刘邦。从当时的形势发展来看,他没做错。

任何人的能力都不是生而有之,都会是一种动态成长的,当时的刘邦和楚汉之争时的刘邦肯定不是一样的,项梁又岂能预知未来的刘邦会如何?如果项梁未死,还能不能有楚汉之争都是另说。单从民望和权术来说,项梁都不是项羽可以比的,刘邦能在项梁死后灭了项羽,还真不见得能在项梁手上玩出花。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项梁终究还是过早战死了。

参考文献:

《史记》

《秦史》

《汉书》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