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精致小巧著称的smart,在新能源浪潮发生了巨变。
从油车到纯电的转型MINI还是MINI,但smart已经不是原来的smart了。尤其是自去年10月smart精灵#5上市以来,彻底颠覆了外界对于smart的品牌认知。
smart精灵#5不光是尺寸变大了,造型也变“野”了。无论是硬派越野的车身设计,还是电动四驱的加持,可以看出smart不想再局限于过去的城市代步出行,而是瞄向更广阔的出行范围以谋求市场突破。
不过,事与愿违。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smart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是惨不忍睹。根据最新数据显示,smart在2024年1-11月期间全球销量仅有4.39万辆,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28%。其中,海外市场表现尤为惨淡,销量同比暴跌33%,仅为1.49万辆。
而中国市场也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其累计销量仅为2.9万辆,同比下滑25%。这与其年初定下的"保5万辆,争6万辆"的销售目标相差甚远。
smart销量骤减的背后是其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事实。据车质网数据,smart车型存在动力电池故障、智驾功能未能交付以及车辆噪声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期间关于smart车型质量问题投诉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多位用户反映smart精灵#1存在动力电池故障,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或续航里程显著下降。此外,还有用户投诉Smart精灵#5的高阶智驾套装功能未能如期交付,以及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存在严重的漏风噪声问题。
这些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对smart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更是直接影响了smart市场销量,令其陷入销量“泥沼”。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表现多家smart经销商开始退网,其中不乏smart精心打造的直营店,以及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一线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门店。
至此,smart陷入“经销商网络萎缩、销量无法提升、经销商持续退网”恶性循环,而造成这一死循环的根源与领导层决策执行不力有很大关系。去年1月,原小鹏汽车副总裁易寒正式出任smart品牌全球公司副CMO及中国营销公司CEO,全面负责smart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营销工作。
易寒上任三个月后,同年4月新款smart精灵#1和精灵#3同步上市,相比彼时在售车型,新车整体售价明显下降。至此,全电动化的smart品牌正式进入15万-20万元价格区间,而smart为其放低姿态给出的理由是“让豪华触手可及”。
这与此前smart品牌全球CEO佟湘北的表述大相径庭。此前,佟湘北表示“为保持smart品牌的高价值,我们不会参与价格战。”
降价后的次月,smart销量为4,349辆,环比上月增长121%,增量可观。显然,在“价格战”吃紧的当下,smart不得不“放下身段”。不过,以价换量只能短时起效,但“治标不治本”,从其年终成绩便可看出端倪。
值得一提的是,smart不光是对“价格战”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其一直以来坚持的品牌调性也出现变化。燃油车时代,smart凭借精致小车定位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smart放弃初衷决心决定做“大”。
目前samrt国内主销车型有smart精灵#1、smart精灵#3和smart精灵#5。尽管前两款车型没有燃油车时代的smart那么“精致又迷你”,但至少保留着原有的调性。
随着史上最大号smart的诞生——smart精灵#5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外界对于smart品牌的认知。对此,易寒表示“在紧凑级市场,让用户有更多选择,是一种更正向的信息。”
在易寒看来smart精灵#5的到来不仅能在紧凑型车市场为用户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新选择;同时也为精灵#1和精灵#3,甚至是smart油车等老车车主带来增购或者油转电时的新选择。
“72小时大定,4527台”,这是smart精灵#5上市后官方发布的战报数据,但实际转化量不足三分之一,且是上市3个月累计销量。显然,smart精灵#5并未承担起厚望。
2025年对于smart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smart能否参与车市“价格战”使销量回暖尚不得而知,不可否认的是smart已经来到了危险的边缘。smart变大了,也更难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