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的研制走了弯路?美国这款飞机也走过同样的路,但结局不一样

墨书聊天 2025-04-13 19:28:48

这几天中美关税战打得激情四射,似乎不该大写特写美国战机,但这“世纪战机”也算是一个系列,中间断了似乎也不太好,所以也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写完。关注久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墨林文章虽谈不上多佳、但一般不会胡说八道,因为每次都会花上好些时间去核实各种资料里的各种说法,更新也就相对慢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或关注,留到晚上睡前慢慢看,说不定对改善睡眠质量也有一定帮助。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按顺序这期应该是F-106了,就是下面这货。F-106在美军中服役了40年,在当年美军战斗机里算是相当长的,但给人感觉一直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出彩的事,算是“兢兢业业”的老劳模。

▲ F-106,小蛮腰很性感

其实F-106作为一个独立的型号有点幸运,它本来应该是F-102B,这样大家就更容易理解它的来源了,也就是F-102的一个改型,只不过改动量比较大,于是美国空军很慷慨的给它另立了一个门户。

▲改动量比较大,自立门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前面的F-102、XF-103和F-104都是源自美国空军1948年制定的“1954年截击机”计划,这三个里面,F-102虽然中标投产但性能并没有达到要求、只能算是临时凑合;XF-103心比天高、想法很好但没造出来;F-104干脆就改了用途。所以直到F-106服役,才算真正达到了“1954年截击机”的初始目标,再加上后来由于美国空军战略的转变和新一代战机的出现,美国也没有再继续研发专用截击机,于是F-106就成了美国空军所谓的“终级截击机”。

▲终极截击机

实际这个过程和我国歼-8的研制历程有点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当初歼-8制定的作战状态要求其实很高,计划配套的设备也很齐全,但机体研制成功以后,很多计划中的设备却没能按时完成,结果就成了“机体等设备”,性能也无法完全发挥。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先拿一批简化的设备装机并小批量服役,等设备研制成功了再改换装,于是就有了“歼-8白”这个特殊的子型。然而这一等就是若干年,设计师都等白了头。

▲老歼-8很委屈也很无奈

而对于F-106来说,由于之前F-102一开始就制定了以火控系统为核心的设计原则,主要设备先于机体开始之前就已经研制成功,因此F-102的性能不佳主要是体现在机体本身上,F-106也主要是针对飞行性能进行了改进,这又和后来从歼-8I到歼-8II的过程如出一辙。但美国的航空配套产业齐全,工业基础和航空理论也更深厚,从F-102到F-106中间只用了大概6年时间,而我们的歼-8却直到首飞成功的30多年以后,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当初计划中的全部功能,这时候不光国外的四代机已经服役多年,连我国的四代机都快要首飞了。唏嘘也没办法,当年就只有这些家底,好在这种局面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以后应该也不会再发生了。

▲多年以后……

还是回到F-106。既然是从F-102改过来的,F-106总体上和F-102区别不大,保留了F-102的无尾大三角翼,但机体更大,进气口的位置、功能都有了变化,相应机身截面形状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改,垂尾也从三角形变成了四角形,内部变化包括更大推力的J75发动机,以及升级版的AIM-4空空导弹和AIR-2A核弹头火箭,后期看着这火箭平时也不敢用,就又替换成了一门传统的M61A1六管航炮。

▲ F-106发射核弹头火箭

F-102的绰号也被保留了一半,从“三角匕首”变成了“三角标枪”,不过也没人叫,一般都直接叫“6号机”(The Six),可见不管哪国,当兵的都比较简单粗暴但有效。虽然还是无尾大三角,但机翼经过重新设计,明显带有更大的弯度,加上全内置武器舱和优化设计的副油箱,使得其最大平飞马赫数轻松上到了2.3,甚至能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以低超音速巡航,这种模式会减少一些航程,但能争取时间,对截击机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再加上它直接集成了空中授油能力,航程的问题并不严重。

▲排除续命中

在“世纪”战机普遍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上,F-106也没躲过去,早期质量问题很严重。因为主要承担截击苏联轰炸机的任务,很多F-106都部署在阿拉斯加这样的高纬度地区,低温环境对飞机非常不友好,发动机无法启动、断油等故障很多,还有飞掉座舱盖的,但总体来说比F-104这些好了不只一丁点儿。下图里这架F-106在着陆时前起落架没法放下,飞行员机头蹭地着陆,由于动作轻飞机几乎没有任何损伤,飞机顶起来以后空速管自动回弹到平直,最后花了不到一个小时检查加维修就又飞上天了。

▲“你小子干的不错!”

最严重的问题是弹射座椅,F-106前后换了三种弹射座椅,第一种因为不具备低空低速跳伞能力而被放弃,第二种座椅让飞行员“躺”着出舱,设计上可以满足2马赫以上高速下安全跳伞,但后来在使用中连续失败,据说前12位弹射的飞行员全都领了盒饭,最后到1964年换了第三种之后,F-106的安全性才算得到解决。

▲飞行员出舱时是躺着的

F-106从1959年投入使用,一直到80年代都是美军的主力截击机,时间长达40年,在这倒不是因为性能多突出,而是前面提到的美军后来没有再专门发展类似的截击机,就它一个独苗、可不得在这一块儿当主力么。虽然服役时间跨过了越战,但那会儿北越方面穷得连伊尔-28都舍不得用,也就没有什么轰炸机需要它去截击,所以它也就没有参加过实战,战绩这一块儿自然也就是0。

▲没敌人可截就截自己人

但F-106总生产数量却并不多。在50年代末期的时候,美军本来已经有了1000架F-102,F-106出来以后又一度准备再下1000架订单,但很快就锐减到350架,虽然没有F-104从将近800架直接膝斩到170架那么惨,但也砍得够狠的,也和后来服役时间之长显得并不成正比。另外除了正式服役的F-106A型和对应双座B型以外,其余CDEF等多种改型都只有规划而没有正式投产。

▲ F-106B,上图那架也是

减产背后真实的原因是,50年代的时候,美国一度过于高估了苏联米亚-4等重型远程轰炸机的性能和数量,天天担心苏联会出动上千架轰炸机来扔核弹,因此一方面发了疯一样造轰炸机,另一方面对截击机的需求也近乎疯狂,但后来通过侦察发现苏联的远程轰炸机其实很少,也就过年过节拉出来那几架反复飞给别人看,然后飞机航程也没想的那么大,这才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对截击机的需求也就没那么饥渴了。

▲美国一度谣传米亚-4有上千架,所以不信谣不传谣

唯一的一件大事还属于无心插柳。1970年2月2日,第71战斗拦截机中队的一架F-106A在训练时进入尾旋,飞行员改出失败后跳伞,不料弹射火箭这一呲却意外把飞机改出了尾旋,然后飞机自己孤零零的平飘下滑,最后的在一片玉米地里自行用机腹着陆,史称“玉米地轰炸机”。这架F-106在着陆滑行时还拐了个弯避开了一个土坎,当地农户赶到现场时发动机还在转,整体受到的损伤比飞行员用机腹迫降还轻,修好以后又用了好久,当事飞行员后来还驾驶它飞了一次,最后放进了博物馆。当时自媒体还不发达,不然发个视频点击量应该会不少。

▲ 飞机自行着陆后有点懵

▲着陆后的滑行轨迹

▲因为这一件事就能在博物馆混个位置

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动动小手点个赞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墨书聊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