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德国技术史》提到了一段德国人“崇洋媚外“的历史。
德国工业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取得的大部分成功都可以归功于“德国生产体制”,但这一体制被德国思想先驱曾经所极为轻视。但是,日裔美国人福山却盛赞德国传统企业文化中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的团结。
而马克思*韦伯,这位德国著名社会、政治学家,却对本国的那种新教职业伦理视而不见,却在英美国家社会中发现了这一存在,并写出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名著。他对德国传统的理解极其糟糕。
还有一个例子,德国也是很早掌握了有轨电车技术,却感觉在城市的天空出现的电线很奇怪而拒绝使用这一技术,直到美国在很多城市建设并营运了有轨电车技术后,自己才开始采用这一技术。
其实现在在中国也是存在着这种现象。人们对中国低成本的大规模制造技术及其系统极为轻视,更对那些并不能很快产生效益的美国式创新所极为关注。中国所有能制造的性价比极高的东西,都认为不是高科技,都认为是雕虫小技。只有美国老大的创新才是创新。
我们一二十年前是使用日本的5号电池,中国造不出来。中国钢铁产量过亿吨,却造不出圆珠笔笔尖的时候,慨叹日本的强大。如今中国制造在这些领域都实现了突破,不仅造得出,还都取得了领先的优势。中国制造的这种迭代微创新比比皆是,可以预见在很近的未来中国在所有的制造领域都将领先,而且是全面的领先。中国制造的各种要素条件所具有的优势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了,而迭代创新的速度又远远快于所有国家。
而下一步,很多的发展都是“阶段性“的,有了先进制造,必将会有先进技术,最终会出现重大科学创新。先进实践对于理论和科学的贡献至少和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贡献一样多。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来源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为一切创新提供大规模的市场、雄厚的资本和环境实验条件。
一旦中国的经济取得绝对性、综合性的领先优势之后,相信更多的人会转变观念,就会认为中国的很多做法乃至体制都是领先的,包括一度认为曾经非常糟粕的传统文化,甚至关于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理论都会被重新讨论。而不会认为目前的做法是“瞎折腾“。
当然,未来不一定到来。
却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