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放弃润阳,光伏从“产能竞赛”转向“生存优先”

先利深水 2025-02-17 21:27:05

作者|深水财经社 乌海

随着光伏产业发展的急转直下,资本扩张的逻辑也开始全面转向。

就在2月14日晚间,一场被寄予厚望的“联姻”最终宣告破裂。国内最大的硅料和晶硅片厂商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公告称,将终止向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润阳”)意向性增资,这意味着其将终止对江苏润阳的收购计划。

这场被誉为国内光伏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案,就这样在历经半年的磋商后,遗憾地画上了句号。而这起并购的终止,无论是对于通威股份,还是江苏润阳,甚至盐城国资来说,都影响巨大。

关键时间线

2024年8月14日:通威股份公告拟以不超过50亿元收购江苏润阳不低于51%股权,交易完成后润阳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2024年11月:江苏润阳泰国工厂停工消息曝光,交易进展首次亮起“黄灯”。

2025年2月14日:通威股份宣布终止收购,主因“部分商务条款未能达成一致”。

即便是在半年前,江苏润阳在全球光伏领域也是举足轻重。

资料显示,江苏润阳成立于2013年,以光伏电池片起家,2023年电池片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五。其业务版图覆盖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组件及光伏电站,形成“硅料-电池-电站”的垂直链条。

截至2024年底,江苏润阳在全球拥有高效电池产能63GW,组件规划产能23GW。通过内蒙古和宁夏的子公司,润阳已建成13万吨多晶硅产能,并布局美国、泰国、越南、德国、新加坡等海外基地和销售网络。

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江苏润阳在欧洲和美国地区占其组件出货量的80%以上,“RUNERGY”已经成为美国排名前五的品牌。

江苏润阳的创始人为陶龙忠,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江苏润阳共有22家股东,其中创始人陶龙忠持有40.3%股权,盐城国资控股企业悦达集团通过旗下公司持股19.5%,其他大部分都是各类私募投资机构和持股平台,估计都是近年为了冲上市而引入的。

在2024年10月前后,悦达集团对江苏润阳增资10亿元,完成工商变更后成为其实际控股且单一最大股东。而江苏润阳的创始人、总经理陶龙忠则成为第二大股东,公司董事长也由陶龙忠变更为张乃文。

以润阳的江湖地位,肯定是要独立上市的,而且公司也确实也差点实现了这个目标。

2023年-2024年,润阳就递交了在A股创业板上市的申报材料,拟公开发行股票募资40亿,甚至都已经拿到了IPO注册批文,但是最后却未能在一年内完成发行而批文失效,最终主动撤回了上市材料。

而润阳的IPO折戟,也成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8月,通威股份的一则公告震惊光伏行业。公司宣布拟以不超过50亿元的资金,通过现金增资及股权收购的方式,取得江苏润阳不低于51%的股权。

这一交易一旦完成,江苏润阳将成为通威股份的控股子公司。这笔交易的总金额,在当时被誉为光伏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案。

通威股份之所以对江苏润阳青睐有加,据我们推测可能有几方面考虑。

一是看中润阳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和产能优势。通威股份虽然在国内光伏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却相对较晚。而江苏润阳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拥有5GW组件产能和销售渠道,可规避欧美贸易壁垒,满足“溯源”要求。

二是补充通威在电池组件方面的产能短板。交易若成,通威多晶硅、电池片产能将分别增至98万吨、157GW,进一步巩固全球第一地位。

根据双方披露的增资协议,通威股份的并购计划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首先由悦达集团对江苏润阳进行现金增资10亿元;随后,在通威股份完成对江苏润阳的尽职调查以及审计、评估工作,并与各方达成正式增资具体方案后,通威股份将向江苏润阳现金增资,并出资收购悦达集团增资对应的润阳股权。

这一计划看似天衣无缝,然而后面的光伏产业的急转直下,让这起收购的基本逻辑发生根本变化。

首先是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让交易各方都猝不及防。据统计,2024年国内硅料名义产能达257万吨,而市场需求远低于产能,导致硅料价格大幅下跌。

2024年,多晶硅价格跌至6万元/吨,较2023年高点暴跌70%,全产业链陷入亏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升级,东南亚产能出口优势缩水。

其次是江苏润阳自身的问题。近年来,江苏润阳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特别是2024年的TOPCon电池市占率已经超60%,而润阳主力产品PERC组件产能面临巨额减值压力。

由于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企业规避行为,出台了针对性限制措施,导致公司海外销售遭遇巨大影响。

据媒体报道,江苏润阳的部分泰国产能曾陷入停产状态。海外产能是通威股份看重江苏润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海外产能不稳定甚至停产,那么并购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据媒体报道,润阳IPO时估值400亿元,但2024年行业调整下实际价值或不足200亿元。

此外,江苏润阳还面临着一些法律纠纷。例如,天合光能在美国起诉江苏润阳侵犯其两项TOPCon技术专利。这一诉讼不仅可能对江苏润阳的业务产生负面影响,肯定也会影响通威对润阳的估值和并购决策。

第三就是通威股份自身也遭遇严重麻烦。首先就是通威2024年的财务状况急转直下。根据公司发布的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归属净利润约为-70亿元至-75亿元。这是通威股份自创业42年来、上市23年来的首次亏损。而并购润阳需要拿出至少50亿真金白银,如果稍不留神,不但占不到便宜,反而还会把自己拖死,到时候就不只是亏掉投出去的50亿那么简单。

经过长达半年的磋商后,通威股份最终还是决定终止对江苏润阳的并购计划。对于终止原因,通威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交易各方进行了多轮详细、全面的沟通磋商,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商务条款未能达成一致。

对于双方之间究竟是哪些条款没有达成一致,这个其实也是很清楚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初谈好的条件自然就不作数了。比如润阳的债务处理问题,据媒体报道说润阳外债高达171亿,公司资产负债率好过80%,其中流动负债超过百亿,这些债务通威如何承接?

还有就是关于海外资产质量担保条款、现今管理层去留和业绩对赌条款等,可能都没办法谈得拢,即便是现在管理层敢对赌,到时候如果完不成,通威能有什么办法?

金融小强认为,通威终止并购润阳,在光伏行业中算得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通威的撤退标志着光伏行业从“产能军备竞赛”转向“生存优先”。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增速降至15%,而产能利用率不足60%,这个时候如果再接收低效产能几乎就是财务自杀。

而盐城国资通过悦达集团深度介入润阳重组,反映地方政府在产业救市中的尴尬定位——既需防止企业破产引发社会风险,又难逆行业周期规律。

润阳的危机也与光伏电池的快速迭代有关,新的技术路线正在快速替代,老的技术路线可能一夜之间就变得一文不值。比如TOPCon与BC电池的崛起,使得拥有PERC产能的企业估值体系崩塌。行业正从“资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跨界并购的风险指数级上升。

终止并购之后,通威也表示,双方将探讨多晶硅业务方面的合作,具体而言是通威向润阳提供专业技术及管理支持,协助润阳的多晶硅项目进行经营管理提升,具体合作事项尚在初步探讨中。

这个表态金融小强认为,可能也只是一种外交辞令,或者是对于润阳和投资者的安慰性表态,就像分手的恋人,也会说“希望还能继续做朋友”。

目前来看,通威更多的精力要放在自己家里的事情,暂停大规模资本开支,2025年公司重点是要包头硅料项目投产与PERC产线改造。

通威与润阳的恋情告吹,恰似光伏行业的“成人礼”——当补贴红利消退、全球化逆流袭来,唯有敬畏产业规律、坚守技术本心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

这场50亿交易的终止,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新时代竞争法则的起点。正如一位光伏老将所言:“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退场,而真正的航海家正在重新校准罗盘。”

0 阅读:68

先利深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