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瞅瞅这寺庙放生池,乌龟都叠罗汉晒太阳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龟山龟海’搞行为艺术呢,结果一捞:好家伙,全是外来入侵的巴西龟!”2023年重庆梁平双桂堂的放生池里,一只50斤的巨型鳄龟突然现身,吓得工作人员直冒冷汗。
这可不是啥保护动物,而是美国来的“生态杀手”,专吃本地鱼虾,连鳄鱼崽子都能吞。放生本是积德行善,可如今这“善举”愣是把中国的水域变成了入侵物种的“狂欢派对”。
数据显示,国内寺庙放生池里80%的生物都是外来入侵物种,放生者前脚撒完鱼龟,后脚生态链就崩得稀碎。这到底是行善,还是造孽?

这事儿得从放生的“玄幻现实”说起。2020年常州徐某花9万块买了2.5万斤埃及胡子鲇放生长荡湖,本想祈福,结果鲇鱼冻死一大片,湖里打捞了10天才清完2万多斤死鱼,最后赔了14.8万元。你说这图啥?
埃及胡子鲇原产非洲热带,扔到江苏冷水里根本活不成,放生直接变“杀生”。更绝的是,活下来的鲇鱼还能霸占本地鱼的地盘,把生态搅得鸡飞狗跳。科学界早给这类操作定了性:放生外来物种=给本土生态“投毒”。

你可能会问:“那放生本土物种总行吧?”嘿,照样翻车!北京亮马河有人放了几百只螺和虾,结果执法人员连夜打捞。为啥?本土生物一次性撒太多,也能把生态平衡整崩了。
比如罗非鱼,这玩意儿原产非洲,上世纪50年代引进中国当经济鱼种,结果现在成了入侵榜单上的“钉子户”。它能耐低氧、不挑食,一年生好几窝,直接把本地鱼挤得没活路。
厦门南普陀寺的放生池就是个典型,2016年一场清理捞出4000斤鱼和龟,80%是罗非鱼和巴西龟,刚清完没多久,池子又让巴西龟挤爆了,叠罗汉的场面活像“龟界春运”。

要说最坑爹的,还得数那些“异宠”放生。鳄雀鳝,北美洲的淡水巨怪,体长能到3米,牙齿锋利得像锯子,国内好些人当观赏鱼养,养腻了就往河里一丢。
2022年河南汝州中央公园为了抓两条鳄雀鳝,抽干了30万立方米的湖水,这货在北美活得好好的,到了中国水域直接“称王称霸”,因为它在这儿没天敌啊!
类似的还有清道夫鱼,广西百色有人放生两大袋,美其名曰“见者都有福气”,结果这鱼专啃鱼卵,把本地鱼的后代都绝了户。

科学数据更扎心:中国已记录218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恶性入侵38种、严重入侵50种,光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
巴西龟、鳄龟、福寿螺这些“放生常客”,个个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盖章的“全球百大入侵杀手”。巴西龟多数个体携带沙门氏杆菌,美国四成沙门氏菌感染病例都是它惹的祸。
你说你放生图个平安,结果把病菌也撒出去了,这不是造孽是啥?

为啥这些入侵物种能这么横?三大绝招:能吃、能生、能扛!巴西龟一年下30多个蛋,存活率近乎100%;鳄雀鳝一次产卵十几万颗;清道夫鱼能在污水里活得倍儿滋润。
反观本土生物,哪见过这阵仗?重庆双桂堂那只50斤的鳄龟,放生者还当是积德呢,结果渔政部门一看就急眼了:“这玩意儿能长到200斤,咬合力比鳄鱼还猛,放它等于给本地鱼虾判死刑!”
国家现在也急眼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头回点名“规范放生”,要求严打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连“异宠”交易都纳入监管。

常州那起放生案直接判了全国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放生者赔了5.8万生态损失费。但光靠罚款不够,关键得治本。
专家支招:从源头掐断入侵物种买卖,比如宠物市场禁售巴西龟;加强科普,让老百姓知道“放生≠乱扔”;寺庙景区设科学放生点,专人审核物种。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说得实在:“放生得先过脑子,别让善心喂了狗。”
说到底,放生是个技术活,不是掏钱买鱼往水里一倒就完事儿。真正的慈悲,得建立在对自然的敬畏之上。下次您再想放生,不妨先查查这物种是不是“生态杀手”,或者干脆改种树、捐环保项目,毕竟,没文化的善心,比恶意更可怕。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