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老照片
在山东茌平徒骇河之战中剿灭西捻军后,左宗棠于1868年(同治7年)10月,从直隶返回西安。彼时,董福祥等汉人民团首领聚众占据陕北靖边、怀远等地, 活跃于榆林、延安、绥德三府州,饥民、溃勇、游匪争相依附,很快拥有十余万众(一说30万)。陕西关中回军首领马正和、白彦虎等也已率部撤至甘肃境内,他们以宁州董志塬为据点,其势力已达庆阳、凤翔府、邠州、延安等州县,拥兵20余万。而盘踞肃州、西宁、河州、宁夏金积堡等地的回军还未计入此数。
左宗棠奉命率楚军西征平回,至西北后,却被剿捻战事所耽搁,平定西捻军后,他才得以专注剿回之事。

董福祥
经过一年多的经营补充,左宗棠所统之军已扩充至120多营,绝大部分是楚军(亦称老湘军 ),此外还有僧格林沁旧部郭宝昌所率的满蒙骑兵、张曜的豫军(固始练勇)、多隆阿旧部金顺的黑龙江索伦马队、穆图善所统满汉旗兵等等,可谓兵强马壮。
清廷为了替左宗棠削除掣肘,将与湘系集团交恶的原陕抚乔松年调走,特地让左氏亲信刘典出任陕西巡抚。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大举进攻条件已经初步成熟的情况下, 左宗棠与幕僚们制定了一个先东后西作战方略,即先肃清陕西,再西图甘肃。据《续湘军志·平回前篇》记载,左氏拟定的战略方针第一步的是 ——
“先平土匪,然后合力剿回”。

甘军士兵
即先打击董福祥等汉人武装团伙,逐次肃清榆林、延安、绥德三州,再进攻甘肃东部地区,围攻盘踞董志塬等地的关中回民军。这样,不仅使“先东后西” 的战略得到具体贯彻,确保了山西以及塞外蒙古各部落的安全,也能孤立回军,形成从东北两面包围夹击回军的有利态势。
乱世枭雄董福祥的传奇人生董福祥,甘肃固原州(后划归宁夏)环县人。字星五。1862年陕甘回民暴动期间, 有哥老会背景的董福祥聚众起兵于甘肃安化(今庆阳),以花马池(今宁夏盐池)为据点,骚扰陕甘十余州县,董福祥部既与回军作战,又与清军为敌,顺便还干些烧杀抢掠、打家劫舍的勾当, 属于半民团半游匪性质,在陕甘毗邻之地称王称霸。

当年12月,左军名将刘松山率部自山西永宁渡黄河至陕北绥德,以“一点开花,中间突破”的战法突破董军外围防线,并屡次大破董福祥军,仅十几天功夫就直逼董福祥在靖边县的老巢镇靖堡。原本亦兵亦匪、只图劫掠的董福祥这时惊恐异常,数日后即率部向刘松山缴械投降。
左宗棠裁汰老弱,遴选精壮,将董福祥部编为董字三营。后来,董福祥随刘松山侄儿刘锦棠攻打金积堡、甘肃河州、西宁等处的回民军据点。(铁马读史)立功擢升提督。后随左宗棠远征新疆,参与平定南疆阿古柏“哲德沙尔汗国”之役, 骁勇善战,屡立战功。1890年任喀什噶尔提督。

1895年,率甘军赴甘肃镇压肃南回民起事,解河州之围。次年初,为甘肃提督,率甘军入西宁, 镇压了当地的河湟回民暴动军。1897年,董福祥部奉命调防京师,所部甘军被编为兵部尚书荣禄所辖的武卫后军。后参与义和团之乱,唆使甘军杀死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并率部围攻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还趁机劫掠民财。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后,董福祥被指斥为“首凶”,本欲处死,但慈禧太后等以其手握重兵,担心“激变” ,仅加以革职。被削职后抑郁成疾,病重而死。




【插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