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后,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便直冲云霄,几乎每隔几年都会研制出最新的军用导弹。就在1978年春季,名为“红箭73”的反坦克导弹终于步入收尾阶段,并由当时的中央秘书长罗瑞卿主持打靶试验,以验收导弹的性能和命中性。
这在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可是一件大事,罗瑞卿自然异常重视,并诚邀军队老将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人前来观摩指导。无奈前二位首长都抱病在身,不便前来,因此当天赶赴靶场的参观者只有徐向前将军。
试验正式开始。指挥官一声令下后,导弹便破空而出,徐、罗二人只需拿起望远镜观看打靶位置即可。
最初的两枚导弹都十分精准地正中红心,可还没等罗瑞卿开心一会儿,第三枚导弹就出了大问题:它在半道上忽然来个一百八的急转弯,随后便直挺挺地朝主席台飞去,“彭”地一声,在主席台前的地面砸出一个深坑。
所幸导弹没有爆炸,也没有人伤亡,最后经检验发现,这枚导弹居然是故障弹。这样的重大失误让罗瑞卿脸上无光,当即要发作时,徐向前却不慌不忙地让他坐下。
随后淡定道:“没事没事,导弹试飞出现失误是很正常的,不然怎么叫试验呢? 还有几颗导弹?把它们打完吧。“这样一通安抚,危急的场面顿时得到缓和,剩下的两发导弹也顺利发射。
事实上,这样的紧急情况在这位将军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中,的确是不足挂齿的小事。这位行事低调、木讷寡言的老将军,身上却有一种沉静的革命气场,每逢遭遇大事都临危不乱、气定神闲。
连毛泽东对此也惊叹不已:“向前具有超人的心态,局势越紧张,他就越来劲。”李先念更是盛赞其“刚毅谦虚,缜思断行”。
能得到党内如此高的评价,其实主要归功于他高超精简的战略头脑。徐将军戎马一生,大大小小的战役亲历无数,最富盛名的便是他极擅长出奇制胜,不管对手是何等兵强马壮,徐将军总能化险为夷,以少胜多。
他曾多次因为指挥有方而威名天下,荣获一级八一勋章、解放勋章及自由奖章,真正地把“马背上打天下”演绎地淋漓尽致。而这些令人称道的显赫战功,与他“缜思断行”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1932年,苏家埠战役正如火如荼,为了组织共产党进一步向东发展,蒋介石派出厉式鼎为皖西总指挥,率领两万余人进行增援。
当时红军兵力极为薄弱,附近也只有一个渡口进出,再加上潮水涨幅大,贸然进攻很可能要被“放鸭子”……有这么多对我军不利的因素,徐向前思前想后,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
张国焘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敌人来得太猛,我们又不是狮子大胃口,哪能装得下这么多!哎,向前同志,你得再定夺定夺。要我说,咱们还是抓紧撤退,毕竟之前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了呀!”
徐向前沉吟了片刻,此时,他的大脑正在飞速运转。他想到敌军数量虽然更胜一筹,但都是远道而来,且大部分都是曾经吃过红军枪子儿的,士气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反观我军,一个个都休息充足了,精神饱满地像沸水里的青蛙,活蹦乱跳的,这仗还指不定谁胜谁负呢!再看看地形,此处为丘陵地带,对红军的野战、近战可是极其有利。
这可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徐向前不管张国焘的犹豫,一拍大腿,毅然决然到:“绝不能撤退,撤退就是助长国民党的威风,我们得打回去!”
果不其然,国民党的部队看似无坚不摧,其实都是残兵败将,一个个都被红军干得落花流水。可以说,正是徐向前谨慎的决定,最终把苏家埠战役导向前所未有的大胜利!
1932年冬季,徐将军带领红四军转战鄂豫皖根据地,最终到达漫川关。没想到陕军先到此处,三个团已占据了关头,不让红军通行。
更可气的是,后方的国民党军得到消息,正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地赶往此地,显然是要将红军一举歼灭在这悬崖峭壁上。眼看大祸临头,张国焘的冷汗噌噌直冒:“国民党这次可真是下了血本,这可不太妙。
我军就这么点人,依我看,还是得搞分散突围,这样打游击战,目标又小,速度又快。向前,你觉得呢?“
徐向前在一旁猛吸了口旱烟,语调缓慢却异常坚决:“打游击是行不通的,这支队伍好比一块肉,敌人没那个本事一口吞,但要是咱们自己切小了,那可正好给他们行了方便。得突围,突围才有出路。”
此时局势不容他们多加讨论,政委陈昌浩焦急道:“向前,你来决定吧!”
徐向前点点头,不慌不忙地拿来了地图,指着其上的一个点:“北面兵力弱,这里必定是他们两军的接合处,我们就从这里突围!34团最擅长攻坚,让他们打头阵,许世友!“
许世友连忙站了出来:“到!”
“你带领34团到最前面冲锋,有没有信心?”“一切听从徐将军安排!”
“好!”
最终,34团以一己之力牵制住敌军,随后我方经过多次的反复冲杀,终于在严密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脱离了险境。
1934年盛夏,反六路围攻战终于进行到战略反攻的阶段。当时徐向前正驻守在马渡关地区,为了打歼灭战把地形吃得透透的。他认为东面的斜型阵地是很好的突破口,我军只需横插而过,敌人便是瓮中之鳖。
相比之下,西面基本上和红军处在同一水平位,红军还没旋过去,就要被对方发觉逃之夭夭。可没想到张国焘一通电话打来,要求徐向前重点打击西线的范绍增4师。
因为范的兵力薄弱,胜率更大,这也符合红军一贯的打仗原则,即先攻弱再攻强,但是徐向前并不同意,他觉得这样无法对敌军造成致命打击,反而给对手逃跑良机,绝对不适用于当下的情况。
于是他好说歹说,反反复复地对张国焘进行劝说,奈何张主席犟的像头驴,怎么说就是说不通,一通电话前前后后掰扯了五六个小时,徐向前累的够呛,张国焘就是听不进,最后没办法,徐向前只得命令部队向西进攻。
不出所料,西进的结果便是徒劳无功。范绍增眼见着红四军来了,窜得比兔子还快,5天5夜竟带着部队南逃四百多里。
追是追不上了,徐向前便命令部队向东前进,但东边的三个军团早早地便听到风声,撤退至宣汉地区,并筑起了严密的防御工事。至此,红军的战略反攻就这么草率地结束了。到嘴的鸭子就这么溜了,徐向前那叫一个痛心疾首啊!
东线已经错失良机,徐向前便开始打西线的主意。很快,他就顺利突破敌军两道防线,并乘胜追击,从28日起开始追击溃逃的国民军。时间一转眼就到了九月份,徐向前率领两个师对敌军展开纵深大迂回。
原定是要从黄猫垭进行计划,结果这个时候张主席又来了一通电话:“向前啊,要我说,你们要搞浅迂回,向着长池方向攻进去。”徐向前一听,心中暗叫不好:“可这样迂回得不够啊,可能打不到敌人内部。”
又是一场漫长的唇枪舌战,徐向前撂了电话后,忍不住长长叹气:“这到手的肥肉又要飞走了,可惜啊!太可惜了!”这时候,徐手下的李先念窜了出来:“徐将,别管那么多了,咱们听你的!你叫我们朝哪打,我们就朝哪打!”
徐向前被手下的血气方刚所感染,心下顿时一片敞亮:“好!咱们就来他个独断专行,这下就是犯错了也不能听他的,责任我一个人担!”
事实证明,徐将的缜密行动的确十分有效。按原定计划,九月十五日中午,红四方面军占领黄猫垭的有利地形,随后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以歼灭师团十余个,杀死、俘虏敌人近一点五万人的骄人战绩取得了反六路围攻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除以上三个在国共战争中的几次“缜思断行”,这位将军在抗日战争中依旧延续了自己一向的战斗风格,沉着冷静、果敢坚毅。1939年,著名的平型关伏击战尚在准备中。我方一二九师借着两山夹道的有利地势,于响堂铺设下重重机关,只待日军的运输车队自投罗网。
好不容易盼来了部队,侦查人员的消息却让人大吃一惊:日军进入马家峪。同时,长宁东南还有敌军的骑兵在游荡。
这样不妙的情况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伏击处很可能已经暴露了!陈赓当即请示徐向前,询问是否要把伏击部队给撤到鸭儿山进行截击。
情况来得太突然,徐向前也一时犯了难:倘若埋伏处已经暴露,那么敌人很可能借此包抄我军,来一个“黄雀在后”,我军便会落入十分危险的处境。
但如果并非如此,我军盲目撤退,那就失去了胜利的机会。徐向前的脑袋飞速运转,他死死盯着眼前的地图,突然灵光一闪:这是假情报!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原来徐向前意识到:如果敌军真的意识到我军有埋伏,必然不会只派出这么点兵力,而是全副武装,一网打尽才对。于是他立马命令陈赓:“没我的命令,先在原地待定!”
紧接着,他马上让人去查明情况,结果果然如徐将所料,敌人并没有发觉我军的企图,情报上所述的”敌人“其实是几头不知从哪冒出来的野驴,已经被当地老百姓牵走了。
虚惊一场,伏击战顺利地取得大捷,四百个日本鬼子来不及反应就被射成梭子,同时还缴获了武器、弹药、卡车等若干物资,对日军造成毁灭性打击。
听闻此事的日军指挥官气的七窍生烟,派出十多架飞机对响堂铺进行地毯式轰炸,但已经是强弓之弩。我军早已转移至安全地区,此刻正在背地里嘲笑日军的后知后觉。陈赓更是讽刺道:“这飞机是在给鬼子吊丧呢!“
徐向前将军的英勇事迹,花三天三夜也是说不完的,而这导弹之事,不过是冰山一角。若当年黄埔军校的蒋校长得知他看不上眼的学生却有如此大的神通,想必也是要捶胸跺足吧。所以说,人不可貌相,将领之才,各有千秋。
徐将仙逝后,李先念曾深情撰文,纪念这位果敢刚毅的开国将领:“他是一个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忠诚爱国者;一个大智大勇,缜密谨慎的战争能手;一个坦荡无私,刚毅谦虚的人民公仆!“他,就是徐向前,一个不折不扣的共产主义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