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仓库里最近很忙。
在挑茶。
最初挑的是2025年的白毫银针,接着挑的是2025年的特级白牡丹,再接着挑的是2025年的头采米针。
看到这里,估计有茶友会疑惑,怎么挑来挑去,又挑回来了?
白毫银针不是挑过了吗?怎么挑完特级白牡丹,又再次回来挑头采米针呢?
莫不是老S傻了?
才不是。
他聪明着呢。
傻子才做不出一季又一季的鲜香醇爽的优秀白茶。
白毫银针是先采的,SO,他安排采茶工们先挑的是2025年的白毫银针,挑完之后,分批次送到炭烘房去炭烘。
接着安排采茶工们捡剔排在第二位采摘的春白茶——特级白牡丹。
等挑完,也送到炭烘房去烘干。
这时候,第一批进行炭烘的2025白毫银针,已经烘干了,装箱了。
这时候就可以挑捡2025头采米针了——从2025第一批采下来的白毫银针里,将米针给挑出来。
《2》
是以,2025白毫银针,当下正在炭烘之后的精挑阶段。
还不能上市。
尤其,我们还要从当中挑出头采米针来。
米针是头一拔采摘下来的白毫银针里的个头较肥,较短的那一些白毫银针。
它们短粗肥,它们是白茶树积蓄了一整个冬季的能量的爆发。
它们汤水稠润得可以让你直接把舌头吞下去。
它们滋味鲜美得可以呈现一整个太姥山的春天。
它们年年必挑,它们是老茶友的至爱之宝。
但它们的数量真的是极少,极少,极少,一年大约就20来斤左右的样子。
并非我们不想它多产、高产,实在是,产不了——茶树不配合,天气也不配合。
在春茶季刚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天气时冷时热,温度时高时低,有时候还会经历漫长的低温期和霜冻期。
甚至,还有时不时来一阵的倒春寒,让刚刚喜悦地萌芽的白茶树们,再冻一冻,缓一缓,停一停。
这种总体上春寒料峭、且忽冷忽热的初春气候,让第一波发出来的芽头,也就是头采的白毫银针们,内质丰富,内韵深长,具有一般的白毫银针所不具备的浓稠糯汤与丰腴浆感。
但同时,这种漫长的凌寒天气,也让头采的白毫银针们,无法量产,没有较大的产量,不能让喜欢它的茶友们,人手一斤。
《3》
白毫银针的挑捡,确切地说,头采米针的挑捡,是个技术活吗?
不,是个体力活。
费脑子,费眼睛,费脖子,还费斜方肌。
挑的时候,要捧出一盘子的头采白毫银针,放在平整的干净的台面上。
再用小棍子,把银针拔成一排一排,挑出个头大的,拔到一堆,余下个头小的,归到另外一堆。
这一盘子分完,再来一盘子....周而复始,一整天,就这样在挑茶中过去了。
从白天到晚上,都保持的是同一个姿势——弯背,低头,抬手,两眼放光。
这种状态,还不是一天两天,整一个月左右,挑茶工们都是这般的坐着。
时间一长,大家都戴上了眼睛,有老花镜,有近视镜。
老S也戴了一幅,他是因为炭烘白茶时间久了,近距离接触银针的时间多了,他也有点老花。
不过,嫂子表扬他,这眼镜一戴上,像个读书人了。
老S大乐,从此一直戴着。
人总是缺什么就想补什么,我们缺山野气,他缺书卷味。
头采的白毫银针经过这般的精心挑捡之后,自此分道扬镳,成为了两种茶。
长一些,大一些的,叫做头采白毫银针。
短一些的,肥一些的,叫做头采米针,卖出的价格比头采白毫银针,贵了不止四分之一。
关键是,还没量,想买,得抢。
《4》
头采米针还在挑,还没挑完。
但据说,今年的头采米针很好挑——因为粗大的银针很少,不用怎么挑,就归一堆去了。
顺利得很。
由此推断,今年的白毫银针品相也是极不错的。
那么,那些唯利是图的同行们,就不必用牡丹王来充白毫银针了吧。
老老实实卖点银针给顾客,说真话,很难吗?
不能理解。
有些人就是虚假夸张型人格。
从来只想忽悠和暴利,不想付出努力认真做茶。
这种劣币,从来驱逐不尽。
只能独自叹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