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年八月,白狼山。
曹操亲率的先锋与乌桓大军遭遇。
此时,乌桓数万骑,以逸待劳;而曹操主力尚在后方,先锋骑兵不但兵力不足,而且,由于轻装奔袭,披甲的很少,加之连日奔袭,已经疲惫。
因此,“左右皆惧”,即便是跟随曹公征战多年的左右将领都感觉到恐惧。
曹公将自己所持的麾授予张辽,下令张辽指挥出击!
张辽率领这支疲惫且披甲少的骑兵迅猛出击,打破乌桓军,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取得辉煌胜利!
乌桓骑兵,素称精锐,又以逸待劳。
曹公骑兵,不仅数量少,且是疲惫而装备不齐。
既然如此,为何张辽还能一举获全胜呢?
出其不意的进军207年,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曹操连续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幽州战败后,北逃乌桓求援。
此时的乌桓,已在蹋顿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势力。而蹋顿本人,也被视为可以与当年困刘邦于白登山的匈奴雄主冒顿相提并论的人物。
袁尚、袁熙与蹋顿联合,“复图中国”,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继续与曹操争夺北方统治权。
当时,许多人认为袁尚都跑那么远了,已成流寇,不足为虑;而且,地方太远,追那么远,一旦刘表袭后方,得不偿失!因此,大家都认为不应继续北进。
唯郭嘉认为:应该继续北进!袁氏兄弟凭借乌桓,仍然是巨大威胁!相反,刘表必然会一如既往地不敢大举袭我!
曹操采纳郭嘉的意见,决心北进讨乌桓!
然而,就在曹军抵达无终后,却遭到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而乌桓得知后也已有所准备,因此,曹军难以进军。
此时,田畴提出:有一条废弃已久的道路可用,如果走此道,“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曹操采纳田畴的建议,同时,为了迷惑敌人,曹操特意在路上写上:中夏时节,道路不通,秋冬再来!
为了增加突袭效果,曹操又采纳郭嘉的建议,放下辎重,先头部队轻装上阵,以增加进军速度。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曹操实现了出其不意,大军迅速突进,直取蹋顿所在的柳城。
不想看到的情况曹操采纳田畴之策,希望达到“蹋顿可不战而禽”的效果。
这是一个原本合理的预期。
游牧民族平时以部落形态散居各地,并不集中。
当年,霍去病率军奔袭,屡屡横扫草原,就是因为出其不意,敌人来不及集中,分散在各地,被汉军横扫,“不战而破”。
曹操之所以不顾一切地追求“出奇”,不顾一切地追求速度,当然是希望出其不意,在乌桓集中前,形成横扫之势,迅速突进,则“蹋顿可不战而禽”。
但是,当白狼山,曹操还是遭遇了蹋顿集中起来的大军。
看来,蹋顿之所以能“以雄百蛮”,到底是有一些本事的,警惕性、反应速度还是非一般游牧首领可比的。
与当年漠北决战时的卫青不同,此时的曹操,没有什么武刚车和步兵、弩兵可用,他只有用精锐骑兵与敌人硬刚。
而且,即便是骑兵,也是轻装而来,绝大多数也是没有披挂战甲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蹋顿战败,只要其不死,仍可能后撤后组织新的抵抗;而如果曹操战败,千里奔袭而来的他大概率是要交代在这里了!
这样的遭遇战,是“先战而后求胜”,并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
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夭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三国志.武帝纪》
后来,曹操重赏了当初反对他走此道者。
其中原因,一则是后来还军途中因为缺粮缺水而引发的危机,二则自然是这场危机重重的遭遇战!
久经沙场的精锐骑兵此时,曹操可以依赖的,就是他手下这支人不多但却精锐的骑兵了。
曹军的先锋,虽然兵力不多,但却基本上集结当时曹军最精锐的精兵猛将。
综合史料,此时,曹操军参战的序列有:张辽部、张郃部、徐晃部、张绣部(张绣在行军途中已经病死,但其部队应当抵达)、鲜于辅部、阎柔部、曹纯部(虎豹骑)。
就战斗力而言,这些军队是胜过乌桓骑兵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乌桓骑兵虽能战,但当年,长期为公孙瓒所压制。
而张郃部(所率为原袁绍军精华)、鲜于辅部、阎柔部,都是打公孙瓒没有吃过什么亏的。
而由于东汉时主要国防压力在西北羌人,因此,西北地区边防军的实力又胜过东北地区的边防军。
当年,出身凉州,通晓羌胡战法的麴义,到了东北战场连破公孙瓒,无论是战术能力还是所部精锐程度都胜过公孙瓒就是明证。
张辽的并州骑兵,张绣部的凉州骑兵,都是出自西北,其战斗力胜过当年公孙瓒,自然也胜过乌桓骑兵。
曹纯所率的虎豹骑,则“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是精锐中的精锐,由上述诸精锐中精中选精而来!
因此,论战斗力,曹军骑兵自然是胜过乌桓军的。
抓住战机,果断、迅猛出击不过,再怎么精锐不精锐,数量的差距始终是最直观的。
因此,见到乌桓“众甚盛”,曹军还是“左右皆惧”,有畏惧情绪。
以众人的意思,自然是暂切取守势,等后方诸军抵达后再战!
只有张辽,挺身而出,表示乌桓军此时阵列不整,可以迅速出击,一战而胜!
张辽劝战时语气振奋,非常有感染力!
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总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也登山观察,也发现乌桓军阵列不整!
于是,曹操下定决心:果断、迅猛出击!
很多专家、朋友认为,乌桓之所以阵列不整,是因为曹军出其不意行动下,乌桓军仓促集结,来不及整顿。
个人以为不然。
乌桓再怎么仓促集结,也是以逸待劳,要整顿,也比你曹军由行军紧急转为战斗队形要便捷。
个人以为,乌桓阵列不整的主要原因在于:蹋顿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
虽然被当时的人拿来和冒顿单于比较,但是,蹋顿毕竟不是冒顿单于。
当年的冒顿单于,为了把游牧军队组织成一个严格的严格战斗集体,做出了许多创举,为了让其“鸣镝”成为统一指挥的工具,他甚至射杀了自己的爱妃、父亲,斩杀了许多不听从指令的将士。
蹋顿,似乎只是通过联合的方式,将各部落联合在一起,并没有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战斗集体。
如此,关键时刻,阵列不整,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以张辽统一指挥蹋顿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曹操具备。
但是,曹操缺乏大规模骑兵战指挥的经验。
曹操的“战术手册”是《步战令》,其中规定:只有在地势特别有利的情况下,骑兵才可以单独出击,否则就应该积极配合步兵联合作战!
自起兵以来,曹操长期指挥的都是以步兵为主的作战,缺乏对独立骑兵单独运用的经验!
因此,曹操将麾授予了张辽,以张辽指挥先锋诸军。
其实,张辽虽然善用骑兵,但是···张辽也没有指挥过如此大规模的大战呀!
而且,此时,张辽与张郃、徐晃等人,名望相近,互不统属,张辽也没有指挥这些人的经验。
但是,张辽“气甚壮,太祖壮之”,这个时候,狭路相逢勇者,勇气和担当,比经验更为重要!
张辽出战!
何以取胜?张辽率军,迅猛出击!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血战。
但是,从史料留下的字数不多的记载看,张辽在此战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一贯风格。
1、猛打猛冲。
对方阵势再是不整,也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的汉子,你不够猛,无论如何是冲不动的。
所幸,张辽、张郃等人,都是善于冲击的猛将,并州骑兵、凉州骑兵、虎豹骑,也都是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因此,一番冲击,打乱敌阵!
没有什么比猛打猛冲更有冲击力的了;也没有什么比“阵列不整”更怕猛打猛冲的了。
2、善于“斩首”。
此战的关键点,是斩杀蹋顿。
而“斩首”,张辽无疑是擅长的。
此前,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当时,与关羽一同出击的就是张辽。
后来,大战逍遥津,张辽又差一点把孙权给秒了。
我们从后来合肥之战的表现看,张辽不只是会冲、能冲,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冲击中,张辽头脑冷静,知道往哪里冲!
在张辽的冲击下,蹋顿战死了。
有说法是张辽阵斩蹋顿的,也有说是曹纯的虎豹骑将蹋顿俘而后斩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无论他是被斩还是被俘,乌桓军战中失去统帅是确定无疑的。
而且,曹军不只是斩杀了一个蹋顿,而是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完全摧毁了对方的指挥系统!
如此,乌桓军全线崩溃,曹军赢得了决战的光辉胜利!
曹操破乌桓,史书最大书特书的,是曹操出其不意、坚决果敢的千里进军。
实际上,仅就白狼山之战而言,这是一次狭路相逢勇者的遭遇战,是一场正面刚的勇气战!
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曹操,而是张辽!
张辽最先从敌人“众甚盛”的表面强大中,洞察出敌人“阵列不整”的弱点,并“气甚壮”的提出了立即决战的意见!
在具体战斗过程中,张辽率领的精锐,猛打猛冲,同时头脑清醒,连续斩杀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摧毁敌人指挥系统,从而赢得了光辉胜利!
张辽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威震逍遥津之战,但其实,贡献最大,表现最卓越的,应当是这场使曹操“神武执海外,永无北顾患”的白狼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