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北击匈奴,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打得匈奴“六畜不蕃息···嫁妇无颜色”,打得“幕南无王廷”!百年国耻,终于得雪!
在整个过程中,汉武帝表现出驾驭整个战争变化的高超能力!
然而,到了汉武帝晚年,其对匈奴的用兵,却越打越差,连战连败!
这是怎么回事呢?
越打越差,连战连败经过卫青、霍去病的连续打击,匈奴似乎已不是曾经那个兵强马壮、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匈奴单于几乎丧失了与大汉争锋的能力。
因此,一段时间内,匈奴“遣使好辞和亲”,既然打不过,那就交个朋友吧!
但是,虽然汉匈都累了,但要真正和平哪有这么容易呢?
匈奴提出“和亲”,企图恢复过去汉朝居余屈辱地位的汉匈关系,大汉当然不答应!
大汉提出“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要求匈奴臣服于汉,甚至曾要求匈奴“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匈奴也不答应!
虽然,虽然双方有十几年没有大打,但是,这只不过是大家心照不宣地喘口气,等缓过劲来了,还得打!
自前105年开始,汉匈重新搞了起来!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此前连战连胜的汉军,在这一轮的较量中却越打越差,连战连败!
1、前105年,汉军全军覆灭。
前105年,汉武帝得到消息:匈奴乌维单于死了,新单于年幼。匈奴左大都尉准备杀掉单于归汉!
于是,汉武帝一面在塞外修筑受降城,一面让赵破奴率领2万骑兵出朔方西北2000余里,进入浚稽山准备接应。
然而,事情败露,匈奴单于杀左大都尉后,发兵共8万攻打赵破奴。
赵破奴且战且走,但最终还是全军覆灭,赵破奴被俘。
当然,这一次虽然全军覆灭,但是,当时大汉正全力对付大宛,所以,这次大汉不是全力行动,偏师被歼,倒也不算特别丢人。
2、前99年,失败。
前101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布宣战诏书,新一轮的汉匈战争正式开打!
前99年,李广利率3万骑兵出酒泉,沿着祁连山北麓进军,在天山击败匈奴右贤王,斩敌万余人!
然而,在还师途中,又陷入重围,里战数日,粮食耗尽,仍不能突围。
最后,赵充国率领数百精骑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才带着汉军突围。
此战,汉军3万骑兵,损兵折将近2万!
而同时,另一路,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5000步兵孤军深入,与单于大战!
尽管李陵的步兵表现出卓越的战斗力,但是,最终,还是几乎全军覆灭:李陵降,5000精兵仅仅400余人返回。
3、前97年,超大规模进攻,无功而返。
连战不利下,汉武帝震怒!
于是,前97年,汉武帝再次组织了大规模进攻!
此次,兵分四路,四路共出兵21万,声势之浩大超过了当初的漠北决战!
然而,匈奴得知汉军发动如此大规模进攻,遂将妇幼、资产全部转移到今蒙古土拉河以北,自率10万精骑列阵于南岸待敌。
此战,李广利率与单于遭遇,厮杀10余日,不能取胜,不利而返。
而公孙敖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也不利而退;而韩说一路则扑空。
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就如此无功而退!
4、前90年,再次大战,却遭惨痛损失!
前90年,汉武帝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
李广利率7万汉军为主力由五原北进,商丘成率3万人出西河向西北挺进;莽通率4万骑兵出酒泉向北挺进;此外,汉武帝又让成娩率楼兰六国之兵攻匈奴在西域的盟友车师。
三路汉军14万,规模不可谓不小!
然而,结局却比上次更惨!
商丘成部倒是击败了匈奴骑兵,取得小胜;莽通部则空手而还。
至于主力李广利部···则在巫蛊之乱的影响下,在李广利的率领下最终降敌!
这次燕然山之战,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此后,汉武帝“悔远征伐”,不再主动出兵进攻匈奴了。
显然,汉武帝后期的这几次北伐,可谓是连战连败!
汉军,怎么了?
越打越远,难度越打越大经过连年打击,匈奴确实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但是,这仗对汉军来说,却是越来越难打了!
汉武帝前期,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或在河南地、漠南,或在河西,作战区域主要在今天甘肃、内蒙古等地区,距离相对比较近,补给压力相对较小。
只有后来的漠北决战距离最远,但是,为了进行此战,汉军当时也付出了数万兵士和10余万匹马的沉重代价!
然而,随着匈奴受打击后重心越来越北移,汉武帝后期的这几次用兵,决战地点也多在今蒙古国境内!
如此,造成了3个严重问题。
1、战役基本上失去突然性。
汉武帝初期的几次作战中,汉军都表现出奇袭的特点来。
在卫青、霍去病的突然袭击下,很多情况下,匈奴来不及集结就遭受袭击,各类贵族纷纷被捕被杀!
然而,此时,由于机动距离遥远,且战场都远离边塞,在“敌占区”长途活动,因此,匈奴往往能侦察到情况,并提前做出部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一些作战中,汉军可以取得一定的胜利,取得“斩敌万余”的局面,但旋即又遭遇围攻,这说明:由于失去了袭击效果,无法从组织上打乱敌人,敌人虽然遭受一定损失,但是仍然可以从容布置下一步作战!
这几次作战中:赵破奴覆灭之战是计划暴露被单于主动围攻;两次大规模进攻则是匈奴主力严阵以待,甚至提前将妇幼、财产先行转移,使汉军只有被迫在长途行军后与以逸待劳之敌堂堂对阵,处于不利地位。
2、补给困难加大。
越打越远,自然后勤补给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如此,一来,汉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减弱。
过去卫青作战,也常常与敌大军打成僵局(如漠南决战、漠北决战),但僵持后,先扛不住的总是匈奴人,胜利总属于汉军。
但是,汉武帝后期的这几次作战,双方陷入僵局后,先扛不住被迫后撤的,往往是汉军,这就是因为汉军补给困难,只能求速战速决,不能持久。
二来,国力消耗极大!
我们看到,这几次大举北伐,似乎在战场上没有出现补给不继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国内出现了“海内户口减半”、“海内虚耗”的局面!
3、风险越来越高。
汉军作战地点往往远离边塞,因此,一旦不利,要撤退时,往往风险很大,很容易遭到敌人持续反击。
李广利就两次在撤退中遭遇攻击,有一次甚至遭到合围险些覆灭;而赵破奴、李陵都是在撤退途中覆灭的。
打过去没有突然性,僵持下没有持久力,撤退时风险高,这个仗实际上比卫青、霍去病时期更难打了!
而汉匈之间的一系列变化,则使这一情况匾额更加严重。
大汉国力损耗已大汉武帝当初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在于大汉王朝开国以来休养生息七十年来的积累!
然而,连年用兵,“师旅之费不可胜计”,七十多年的积累基本上消耗一空了!
尽管武帝想了很多办法聚敛财富,但财力确实已经大不如前!
国力是军力的基石!国力不足自然会影响军力。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马匹数量不足,导致兵种组成变化。
卫青、霍去病时期,汉军基本上是以骑兵为主,甚至在一些作战中全部使用骑兵。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消耗,尤其是漠北决战这样的大规模消耗后,汉军的马匹数量严重不足!
所以,汉军往往大量削减骑兵部队代之以步兵。甚至出现李陵完全没有骑兵配合的情况!
步骑协同,自然有优势,但是,机动能力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
如此,汉军进攻突然性降低、撤退速度缓慢等弱点自然进一步加剧!
李陵最后感叹:如果再有几十支箭就能突围。其实,如果他有足够的马匹,恐怕早已经突围而出了!
而与此同时,大汉在战役指挥和战争指导的能力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统帅战役指挥能力下降汉武帝前期对匈奴用兵,所用的统率卫青、霍去病,都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但是,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后,汉武帝开始大力使用李广利。
虽然对李广利是不是庸才还有一些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军事才能还是威望,李广利皆无法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所以,在汉后期的多次作战中,汉军各部的协调和配合基本上很拉跨,各路自己打自己的,基本上没有形成配合!
最后,李广利居然因一己之私,拿着七万将士的性命去赌博,结果酿成悲剧!
战争指导能力下降与此同时,大汉王朝的“庙算”能力也出现了严重下滑!
1、汉武帝出现轻敌思想。
重新开战之初,汉武帝确实表现出严重的轻敌思想。
在轻敌思想的驱使下,汉武帝连续出现莫名其妙的指导错误。
当时,他连续两次做出让兵力不足的军队在没有后援,没有掩护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的决定!
如此,前103年的作战,赵破奴2万汉军深入,遭到8万匈奴军的围攻;前99年的李陵,5000精兵深入1000余里,又遭到8万匈奴骑兵的围攻!
纵然赵破奴、李陵再是厉害,在如此悬殊的形势下,自然只有惨败,乃至覆灭了!
而且,不但是孤军深入,还是兵分多路的孤军深入,恰给了机动能力强大的匈奴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由此来看,汉军后期的惨败,与武帝的轻敌思想是分不开。
由于轻敌,汉武帝及其将军们,普遍缺乏应付逆境的思想准备和具体措施,以至于出现了李陵只带着5000精兵就深入1000余里的情况来!
2、决策方式越来越脱离实际。
卫青、霍去病时期,汉武帝的战争指导,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但是,汉武帝后期,或许是身边围绕了越来越多的方士、太史及治星望气者,武帝的决策越来越“玄学”。
这些人迎合武帝的好战心理,居然通过占卜的方式做出“匈奴必颇,时不可再得”这样的建议,又说“诸将以贰师最吉”。
在他们的影响下,汉武帝做出了以李广利率军立刻出征的决定!
开战时机、选择统帅,都是顶级“国之大事”,居然以如此“玄学”的方式决定,怎么能不败呢?
3、政局不稳,导致前线出现严重问题。
而政局的不稳,则不仅使朝廷不能集中精力对外作战,甚至直接带来了前线的失败!
李广利最后贪功一搏、最后投降,都是巫蛊之祸的影响!
学精的对手另一方面,匈奴人却越打越有心得了!
1、远离汉朝边塞、以逸待劳,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调整战略。
自漠南之战后,匈奴就形成了将根据地北撤,以引诱汉军深入,然后再有利条件下打击汉军的。
不过,当时的匈奴单于还低估了汉军的远程运动能力,以为汉军“即度幕,人马罢”,以为可以“坐收虏耳”,结果恰好给了卫青、霍去病突袭的机会!
但是,此后,匈奴坚持沿用这一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该战略,在得知汉军行动后,又继续将物资、妇幼向后转移,形成草原版的“坚壁清野”,加重汉军困难,并选择有利机会,尤其是在汉军疲惫退军时发动决战,给汉军有力打击。
2、改变作战方式,加强持续作战能力。
汉武帝前期,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比较单一,“有利则进,不利则遁”。
但是,在经过与汉军交战的失败后,匈奴学精了,开始改变其作战方式,提高了持续作战能力。尤其在使用投降的汉军将领训练甚至指挥匈奴军队后,其战术上更为多样,更又针对性。
因此,在与李广利、李陵的作战中,匈奴军即便初战不利,也能去而复来,反复作战,咬住汉军,并选择有利时机给汉军沉痛打击!
比如,在围歼李陵的作战中,尽管匈奴骑兵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仍然死死咬住李陵,并最终取得歼灭性胜利。
又比如,在最后一次与李广利的作战中,匈奴骑兵原本一直在避战。李广利因为欲“深入要功”,反常的孤军深入后,反而给了匈奴左大将部带来了袭击效果,杀左大将,重创匈奴军;但是,匈奴单于依然亲自指挥5万骑兵切断汉军退路,并最终迫降了李广利。
3、保持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
机动灵活,是匈奴骑兵的一贯特点。过去,匈奴骑兵就以集中兵力,取得过重创李广的战绩。
此时,在持续作战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匈奴的机动灵活特点发挥得更加充分。
在卫青、霍去病时期,或是匈奴军遭到汉军袭击后连败,组织不起有力抵抗,或是遭遇战。
但在汉武帝后期的这几次作战中,匈奴遇袭或遭遇战很少见,主要是匈奴军集中待机,在发现可趁之机后,再集中大队人马对分散的汉军进行袭击、拦截!
如此,匈奴军通常是以多大少,甚至形成围攻之势!
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用兵接连失利,自然有武帝后期国力消耗大,朝政动荡,以及武帝决策、用人失误的缘故。
但是,个人以为,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汉匈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匈奴重心北移后,汉军继续以大举深入的方式已经很难给匈奴致命打击了!大汉需要重新调整战争指导思路,才可能给匈奴进一步打击了!
如此说来,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进攻虽然屡次遭受挫折,但这主要是因为在前期的作战中,已经将匈奴驱逐出了河南地、河西、漠南等精华地区!
因此,尽管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用兵屡遭挫折,但总体上,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是胜利的,辉煌的!这些挫折与失利,并不能抹煞汉武帝对巩固边疆,振奋大汉国威所做出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