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谈到自己做过的唯一错事:没有要一个孩子 - 今日头条
《——【·前言·】——》
新婚燕尔,刘思齐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命运却让她独自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
她曾深深自责,为什么当初,没有和毛岸英要个孩子?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1949年初秋,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西房里,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新郎穿着一身标准制服,这是他在给李克农,当翻译会见外宾时配发的。
新娘的上衣,是灯芯绒布做的,下面是一条蓝布裤子,脚上穿着一双半新的皮鞋。
婚礼的宾客不多,只有周总理、邓颖超、蔡畅等人。
席间,毛主席端起一杯葡萄酒,走到亲家母张文秋面前,深情地说:“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烈士的后代,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也为你的健康长寿,干杯!”
婚后,毛岸英和刘思齐,住在朝内大街中联部,李克农办公室院内的一间旧平房里。
房间布置得很简单,一张普通的木板床、两床花布被子,还有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
他们生活简朴,两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常常在夜晚促膝长谈,讨论着未来的生活,计划着如何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思齐继续在学校读书,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他每天早出晚归,和工人们一起劳动,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每当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忙碌的身影,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1950年10月,毛岸英主动请缨,要求赴朝参战。
临行前,他来到医院探望,因阑尾炎手术住院的刘思齐,握着妻子的手,深情地说:“思齐,我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那里通信不方便,如果收不到信,千万不要着急。”
他叮嘱她:“不管将来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完成学业,不要着急工作;每周六都要记得去看爸爸;岸青在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要帮助照顾岸青……”
刘思齐听着,心中隐隐有些不安,还是点头答应了。
她拖着病体,送他到医院门口,毛岸英对她说:“外头冷,快回去吧。”在即将转身出门的时候,他忽然又折返回来,对着思齐深深鞠了两躬,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50年11月,朝鲜北部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突然遭到美军4架战机的空袭。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只有50平方米的作战室木屋,瞬间烈焰冲天,成了一片火海。
毛岸英和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年仅28岁。
彭老总得知消息后,心情沉重,立即向高层发去电报,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情况,电报发出后,周总理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决定暂时不将这一噩耗告诉他。
直到1951年1月,周总理才将电报,和自己的亲笔信,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电报,显然在忍受巨大的悲痛,强忍泪水,对身边的人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谁让他是我的儿子,人已经没了,都不要说了。”
为了不影响刘思齐的学业和生活,毛主席决定,暂时对她隐瞒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要求所有知情者,必须对刘思齐保密,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刘思齐一直被蒙在鼓里,仍然期待着丈夫的归来。
她按照丈夫临行前的嘱托,努力学习,每周六去看望毛主席,照顾岸青。
每当有人提起毛岸英时,她总是微笑着说:“他在外地工作,通信不方便。”可时间久了,她心中的不安逐渐加深。
多次询问毛主席有关毛岸英的情况,毛主席总是笑着安慰她:“岸英很好,你放心。”刘思齐虽然心存疑虑,也只能默默等待。
这段时间里,刘思齐经常回忆起,与毛岸英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她记得他们一起在北京的街头散步,一起讨论国家的未来,一起憧憬着家庭的美好,也记得丈夫临行前的深情
1953年,刘思齐还是得知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消息不是别人告诉她的,是在一次无意间的交谈中,她自己察觉到的。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去看望毛主席,吃饭时,听到大家在谈论朝鲜战场的事,她本能地问了一句:“岸英回来以后会去哪里工作?”
餐桌上的空气瞬间凝固了,所有人都停下了筷子,脸色变得复杂。
周总理轻轻叹了口气,毛主席放下碗筷,沉默不语。
刘思齐看着大家的神情,心里猛地一沉,她再一次问道:“岸英呢?他到底什么时候回来?”
这时,毛主席缓缓抬起头,语气沉重地说:“思齐,岸英已经不在了……”
这一刻,刘思齐的大脑一片空白,耳朵里嗡嗡作响。
她的手微微颤抖,嘴唇张了张,却说不出一个字,她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明明两年前,他还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嘱咐她好好照顾自己,怎么可能就这样走了?
她几乎是跌跌撞撞地走出了房间,眼泪夺眶而出,沿着长长的走廊跑了出去。
她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到住处的,只记得回去后,她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整整哭了一夜。
第二天,睁开红肿的双眼,盯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力气。
毛岸英真的走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她再也无法听到他的声音,再也无法看到他的笑容,再也无法感受到他温暖的怀抱。
她开始拼命回忆他们相处的点滴,想要抓住一丝残存的温度,越是回忆,心就越痛。
想起他临行前的鞠躬,想起他的叮嘱,想起他那天离开的背影,才终于明白,他当时已经有所预感。
几天后,她鼓起勇气去见毛主席,眼圈发红,声音沙哑地问:“爸爸,岸英牺牲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毛主席沉默良久,缓缓地说:“岸英是在战场上牺牲的,他是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生命。”
刘思齐点点头,心中五味杂陈,她想问很多事情,最终一句话也没说出口。只是默默地站起身,对毛主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去。
时间过得快,刘思齐的痛苦没有消散,她变得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
朋友们劝她要坚强,毛主席也多次开导她,希望她能够走出悲伤,重新开始生活。
1957年,刘思齐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学习文学。
她想通过书本,来填补内心的空白,让自己不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之中,可毛岸英的影子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
1962年,在亲友们的介绍下,刘思齐与空军教官杨茂之相识。
杨茂之是个正直善良的军人,对她非常尊重和照顾。
起初,刘思齐不想接受这段感情,因为她心里仍然放不下毛岸英,长时间相处后,逐渐被杨茂之的真诚打动,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并育有四个孩子。
婚后生活平稳幸福,每当夜深人静时,刘思齐仍会陷入沉思。
她时常想,如果当年她和毛岸英有个孩子,情况是不是会不一样?
这个孩子会继承毛岸英的血脉,成为她生命中的另一种寄托,她会把所有的爱和思念,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让他感受到父亲的存在。
她曾无数次在心里问自己,当年为什么没有和毛岸英要个孩子?
如果当时她提出这个想法,毛岸英一定会答应吧?可惜,世间没有如果,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多年后,每当有人问起她这一生是否有遗憾时,她总是轻轻叹气,说:“唯一的错事,就是没有和岸英要个孩子。”
这句话,道尽了她所有的思念、悔恨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