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后台经常收到私信询问转业至地方后的编制问题,对事业单位、参公管理等单位性质存在疑惑。对此,小编简要说明,地方单位首先需明确其性质,再区分编制,单位性质大致可分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企业四大类。
什么是行政编制?
行政编制涵盖了组织机构、人员定额、职务名称、工作量、工资标准及经费额度等关键要素。所有执行国家职能及政治体系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安全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党派机关、政协机关及人民团体的人员,均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其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由行政经费开支。行政编制由国家编制委员会管理,并需国家计划部门审核批准。编制管理主要涉及机构设置与变更、人员定员与定编,国家从宏观上规定机构设置限额,各级编制管理机构则依据职责、任务及工作量,审批和调整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确定人员数额及领导职位。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及党派、政协、人民团体等均属此列。
什么是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指的是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并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求的人员编制。这一概念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正式提出于1955年国务院编制工资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此后,我国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逐步经历了由部分到全部、由分散到集中、由浅度到深度的管理过程。2002年,聘用制被确定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110多万个事业单位,3000多万名事业单位人员。中央机构编制部门重点加强宏观指导,明确事业编制仅用于事业单位,不得与党政机关行政编制混合使用。
事业编制的分类有哪几种?
事业编制主要划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及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三类。全额拨款事业编,即全供事业单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经费完全由国家预算拨款,适用于无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单位,如学校、科研、卫生防疫及工商管理等机构,确保了人员与公用费用的充足,便于国家对事业单位收入进行有效监管。差额拨款事业编,涵盖如医院等具有收入且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财政给予部分补助。而自收自支事业编,则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形式,近年来多见于原国有企业行业主管局,因其不依赖地方财政拨款,管理上偶有疏漏,造成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规模趋于膨胀。
什么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简称参公管理事业单位),需同时具备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及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两个条件,如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2005年起,随着《公务员法》及相关实施方案的颁布,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身份得以法律确认,审批和管理办法也逐步明确。据统计,我国超过4000万事业单位员工中,约有90万为“参公”人员。在地方层面,参公事业单位的情况较为复杂,既遵循中央标杆,又存在地域差异,部分事业单位在中央未参公而在地方参公,同一职能的事业单位在不同地区的参公情况也不尽相同。
什么是企业单位?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其特点为自收自支,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盈亏配比,依靠自身盈利来解决人员供养和创造财富价值。这类单位的登记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发生劳动争议时进行劳动仲裁。企业单位涵盖工业、建筑业、装卸搬运、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包括法人单位和规模(限额)以上的个体经营户。
什么是人民团体?
人民团体是1949年前后,在中共领导下建立的统一战线组织,涵盖了工人、青年、妇女、科学家、工程师、商人、华侨、文艺界等主要统战对象。作为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人民团体既负责传达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命令,也负责收集和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利益。在过去的改革中,人民团体的政治角色有所弱化,但功能性角色却得到加强。其中,“八大人民团体”在全国政协拥有议政席位,政治地位特殊,社会影响广泛。此外,还有13个人民团体政治地位也较为特殊,它们的主要任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均由中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直接确定,虽为非政府组织,却行使着部分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