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发现日系车企广汽丰田和日产汽车公布的5月销量数据与去年同期不符,质疑其存在造假嫌疑。对此,两家车企均给出了回应,但并未消除外界的疑虑。

据悉,6月1日,广汽丰田公布了2023年5月的中国汽车销量为77534台,并宣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7%。然而根据广汽丰田去年的公众号文章显示,其2022年5月发布的销量为83800台,按此数据计算,2023年5月份销量实际同比减少7.48%。
对于大众的疑虑,广汽集团近日回应称,广汽集团公告中的统计口径一直都没有变过,不过公众号则不同。发布在公众号平台上的宣传稿中对于销量却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可以是批发销量、零售销量,也可以是上险销量。
可就是说,广汽集团在公众号的宣传稿中,特意采用了有利于自己的零售销量数据发布以此来计算的话,确实可以得出2023年5月销量同比增加10.7%的结果。
日产汽车方面,6月6日官方发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区销量为6.6万辆,同比增长10.7%。但根据日产汽车自己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中国区销量为6.88万辆,按此数据统计2023年5月销量同比减少4.07%。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日产中国公布的数据表格下方特意注明了“上述表格内乘用车为零售销量数据,轻型商用车为批售销量数据”。
据悉,自2022年10月起,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量不再纳入日产中国区中。也就是说日产公布的2022年5月销量中包括了东风商用车和郑州日产,在与今年的销量数据进行对比时,理应同样减去东风商用车的销量。
照此统计,日产中国2022年5月销量实际上为59,685辆,相比之下2023年的66,096辆,确实同比增长10.7%,数据真实可靠,并没有问题。
不过,虽然5月份的销量有所回暖,但日系车今年国内的累计销量,相较往年已经出现了不小的跌幅。根据MarkLines全球汽车产业平台的数据,2023年1-5月,日系车在中国的销量为1,057,880辆,同比下降17.0%。其中,日产中国的销量为289,370辆,同比下降23.5%;广汽丰田的销量为375,097辆,同比下降8.3%。如果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转型方面继续“躺平”的话,最终其销量数字可能会越来越小。
91che认为,日系车销量下跌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更新缓慢,缺乏竞争力。日系车一直以来以稳定可靠、省油省心而著称,但在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这些优势已经不足以吸引年轻消费者。日系车在外观设计、科技配置、智能化方面都显得保守和落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的追求。
二是电气化转型迟缓,失去先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早提出全面电动化汽车的国家,日系车销量的下跌也是因为其在电动车行业布局不够,受到燃油车整体销量下降的影响,导致日系车销量受困。目前,日系车在国内推出的纯电动车型寥寥无几,而且产品力表现一般,难以与自主品牌和其他合资品牌竞争。日系车在混动技术方面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市场份额被侵蚀的风险。
三是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信任度下降。日系车在国内市场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但也遭遇过多次危机。从2005年本田发动机门事件,到2012年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运动,再到近年来的多起召回事件和质量问题,都给日系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消费者对日系车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也随之下降,转而选择其他品牌。
综上所述,日系车销量数据出现差异,并非造假,而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但这也反映了日系车在国内市场的困境和挑战。日系车要想扭转颓势,就必须加快产品更新和电气化转型的步伐,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形象,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你的指责完全站不住脚。广丰的零售销量增长10.7%是经过认证的数据,乘联会也证实了这一点。你所谓的“揪着两个不同维度的数据去算”只是你无中生有的猜测,没有任何根据。
广汽丰田于2023年5月发布的销量数据表明,他们实际零售销量为77534台,同比增长10.7%。这一数据经过了严格的核实和计算,是真实可靠的。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一些人对这些数据的疑虑,确保公众对广汽丰田的销售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都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方向。广丰的零售销量增长10.7%是他们在市场上的实力体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故意抹黑合资品牌。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各个品牌的表现,为市场竞争提供多样性和选择性。
对于一些对数据产生疑虑的声音,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首先,广汽丰田发布的销量数据是经过严格核实和验证的,不容置疑。其次,销量数据中涵盖了零售数据、批发数据以及上线数等多个指标,综合反映了企业的整体销售情况。
对于广汽丰田的销量数据,乘联会也发布了相关数据并确认了零售同比增长10.7%的情况。没有证据支持其故意抹黑的指责,这种猜测只会制造不必要的争议。
每个车企都有自己的数据公布规范,选择公布哪种类型的数据取决于品牌的定位和营销策略。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销量数据,避免盲目质疑和不必要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