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亿纬锂能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将于3月24日发行总额达50亿元的可转债。亿纬锂能将用这笔资金投建两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项目,再次加码圆柱电池。
并且,这50亿可转债的发行只是亿纬锂能疯狂扩产计划的一部分。预计到2027年,这一总和将达到328GWh。4年内产能扩大3倍。本次发行50亿元可转债,将成为亿纬锂能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

01
缩水的50亿
此次募资实际是从最初的70亿元逐步缩水到50亿元的。
据公告显示,亿纬锂能此次发行可转债所募集的资金将投向两大项目:一是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二是21GWh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一旦这两个募投项目达产后,将分别形成年产约23GWh的圆柱磷酸铁锂动力储能电池产能,以及年产约21GWh的46系列三元大圆柱电池产能。

回顾看来,这一转债发行方案早在2022年12月就已通过亿纬锂能的董事会审议,当时拟定的融资规模为70亿元,其中项目一和项目二分别计划投入40亿元和30亿元。然而,随着再融资政策的收紧,到2023年12月,亿纬锂能将募资总额缩减至50亿元。
亿纬锂能对此次扩产表示,这是为了“阶段性满足较为紧迫的客户交付需求,进一步强化规模生产效应的必然选择”。
毕竟,这50亿可转债的发行只是亿纬锂能疯狂扩产计划的一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亿纬锂能已有产能84GWh,而预计到2025年,公司投产项目将释放产能至126GWh,届时现有产能与新增释放产能之和将达到210GWh。更长期看,预计到2027年,这一总和将达到328GWh。
也就是说,亿纬锂能的最终目标是在四年内产能扩大约3倍,并且从本次募资的项目来看,其技术路线也很明确,直指大圆柱电池市场。

02
击破质疑?
在当前国内锂电行业背景下,亿纬锂能这一募资计划一度引发了市场广泛质疑。
一面是锂电产能阶段性过剩态势;另一面是亿纬锂能自身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在这种情景下,亿纬锂能所谓的“必然选择”又从何谈起?外界纷纷猜测亿纬锂能对外募资的真正动机。
对此,亿纬锂能在公告中对这一质疑作出回应:截至2024年9月,其两大项目累计已获得合计564GWh的意向需求。具体而言,公司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已取得未来5年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88GWh,而三元大圆柱电池也已取得未来5年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486GWh。
若有如此规模订单,亿纬锂能的产能扩张节奏似乎有了合理解释,毕竟人家真的有订单在手。不过,除了订单因素,盲猜亿纬锂能更深层次的“决心”或许来源于其对大圆柱电池的坚定“技术信仰”。
近期,宝马正式宣布其新一代大圆柱电池即将上车,这一消息被业内视为大圆柱电池产业化的积极信号。此外,特斯拉、保时捷、沃尔沃等车企也纷纷加入大圆柱电池阵营,进一步推动了该市场的发展。
同时,行业也不乏对大圆柱应用场景的高度评价,认为其安全性高、具备快充功能,且使用的温度范围广泛,在低温、高温下都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预计未来大圆柱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领域都将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由此可以推断的是,亿纬锂能希望以圆柱技术为支点,加速向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扩张。通过绑定宝马等头部客户,布局大容量电芯,以期尽早占领这部分细分市场。

03
关键节点
不过尽管亿纬锂能能够应对当前外界的部分质疑,但其仍面临多重考问。
首先,订单究竟是否可靠?本次募资两大项目虽说累计获得了564GWh的意向需求,但其中非书面意向需求竟然高达192GWh,也就是占据34%的比例,这部分订单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亿纬锂能自己也强调,“最终需求仍以正式订单为准,意向性需求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一旦客户销量不及预期,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产能空置问题成为一大挑战。
其次,圆柱电池能否“打过”方形电池?尽管圆形电池前景光明,但方形电池阵营进化速度更是飞快。宁德时代的第三代CTP,体积利用率已经突破72%,系统能量密度达255Wh/kg;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2.0也通过结构创新也实现了600公里续航。若大圆柱的量产进度滞后,市场的天平也可能会继续向方形电池倾斜。

不过,亿纬锂能依然存在转机。飞行汽车、eVTOL等新兴场景对高功率密度电池的需求,有望成为下一个技术制高点,亿纬锂能已抢先布局,并且进度要领先于同行。近日,公司收到小鹏汇天的供应商定点开发通知书,将为其提供下一代原理样机低压锂电池。
多元化布局,有望为亿纬锂能带来新的增长点。
所以说本质上,亿纬锂能此次发行的50亿元可转债,是对圆柱电池前景的一次提前下注。在行业从“拼产能”转向“拼差异化”的关键时期,这一选择虽面临短期的订单波动的巨大风险,但也展示了亿纬锂能的魄力。然而,市场终归是残酷且瞬息万变的,这虚虚实实的564GWh订单能否真正支撑亿纬锂能走到2027年?仍待市场进一步观察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