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汽车“落幕”?5年亏10亿,亿华通“卖身”自救留存火种?

真锂玩研究 2025-03-17 13:34:31

告别氢能汽车!告别亿华通!

昔日氢能第一股,如今连续5年亏损了近10亿元。亿华通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领军企业,在这条技术路线上的尝试似乎再次宣告失败,连续的亏损和市场的困境,使其不得不选择“卖身”自救。

01

5.5亿“卖身”旭阳

3月12日,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发布公告称,已经与旭阳集团签署框架协议。按照协议,旭阳集团拟以定州旭阳氢能的全部股权换取亿华通A股股份,折合对价18.53元/股。同时,旭阳集团拟出资不超过5.5亿元认购亿华通A股股份,亦按上述价格对价。

该交易完成后,亿华通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旭阳集团,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旭阳集团的实控人;旭阳氢能则成为亿华通的全资子公司。

此次,亿华通易主旭阳集团,一方面将为亿华通注入近5亿元的资本,盘活资产、恢复正常运营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委身于旭阳集团,这一中国煤化工巨头和京津冀地区最大氢供应商之后,也将促进公司在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的延伸,进一步打通公司产品的终端应用场景。

而对于旭阳集团,此次收购则属于变相完成了氢燃料电池的技术积累,把人家积累十几年投资几十亿元开发的技术,以区区5.5亿元就收入囊中,为自身布局氢能产业、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实现“制储运加用”全链条覆盖,弥补了技术短板。

当然,也有分析师认为,相比于旭阳集团在技术上的“摘桃子”,目前亿华通依然还是一个资金“无底洞”。

过去五年亿华通均为亏损,总计亏损超9.64亿元,在燃料电池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产品销售乏力的困境下,当前的燃眉之急还是先解决业绩亏损的问题。无论是旭阳集团要想真正盘活亿华通的技术资产,还是亿华通实现产品转型都绝非易事。

02

比肩锂电,昔日风光

曾几何时,氢燃料电池还是和锂电池并驾齐驱的存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一度风光无两。

一方面,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远高于锂电池,理论上可以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例如,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轻松达到500-1000公里,与传统燃油汽车相当。另一方面,加氢时间也比充电更短,通常只需3-5分钟,与燃油车加油时间相近,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的问题。最后,在原理上氢气的应用也更加环保,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唯一排放物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

氢能燃料电池的三大优势,不仅让其一度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首选,更是在日韩企业的全力押注下一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氢燃料电池大巴车一度成为北京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的专用车辆。

直到现在也有读者经常在询问,氢能是否将代替锂电池,成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氢能的发展是否将颠覆锂电产业链,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真正未来?

也正是基于这一期许,以及未来的广大市场,亿华通于2012年成立并与清华大学、宇通客车等联合承担多项国家课题,开发出30kW燃料电池客车、国内首台燃料电池物流车等产品。

2016年,亿华通在新三板挂牌,通过股权融资进一步加强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到2021年12月,亿华通发布了国内首款额定功率达240kW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2023年,亿华通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氢能A+H第一股”。

2024年,亿华通进一步推出3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M30+,其核心电堆质量功率密度高达900W/kg,额定功率为300kW,峰值功率可达360kW。与此同时,亿华通还构建了以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能力,涵盖双极板、电堆、整车控制器、氢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与生产,实现从系统集成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03

销售惨淡,面临困境

然而,就在资本与技术不断相互激励的同时,现实市场的残酷却打断了“梦想”。

据数据显示,几乎是与锂电池同时起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尽管技术屡屡取得突破,但是市场应用确实一片惨淡。截至2023年,中国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超过900万辆,但是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量却只有约5631辆,占比不足0.01%。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购置成本高,氢气价格也居高不下,燃料电池在动态运行条件下的耐久性不足,以及加氢站、氢气制造、运输、储存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等因素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企业普遍陷入应收账款高企、资金周转困难、前期项目投入巨大,投资难以收回的困境。仅以亿华通为例,从2019年至今,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5年为负,而且伴随着营业额的逐渐扩大,亏损幅度还在逐年增加。

2024年,亿华通的经营情况进一步恶化。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4.2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2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3.63%。

亿华通表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普遍呈现资金周转压力,影响了产业链订单项目的推进。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承压的影响,公司基于谨慎性考虑计提了应收款项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导致公司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

此外,燃料电池行业技术门槛高、产业链长、回报周期长,当前行业经营惨淡,也使得不少投资机构开始远离燃料电池领域。企业经营困难,再加之融资难度加大,使得亿华通不得不走上“卖身”自救之路。

04

三大瓶颈在前,留存火种?

那么,选择委身旭阳集团之后,亿华通是否就可以走出困境呢?目前答案依然并不明朗。对于整个氢燃料电池产业,乃至氢动力汽车而言,目前依旧面临着三大难以解决的产业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氢气本身的获取。目前作为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制氢产业本身就面临着成本与环保的诸多困境。目前氢气的获得主要从天然气、煤化工等传统能源中制取,被称作“灰氢”。目前“灰氢”产量依然占到氢气产能的80%以上,这直接让氢气的环保特性大打折扣。

为了获得真正的无污染的“绿色”氢气,目前依然需要依靠水电解技术。然而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由于成本过高、需求有限,补贴资金难以落实等问题,2024年市场需求增长已经开始放缓。2024年中国电解水设备公开招标需求只有2369 MW,再创三年新低。

第二个瓶颈是加氢设施的普及程度太低、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包括储氢、运氢、用氢的各大环节都需要解决氢气易燃易爆、易渗透泄漏的问题。这对存储与运输技术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不仅需要支付低温、高压条件下的高运输成本,还要防范泄漏爆燃的安全风险。

例如,一个中等规模的加氢站建设成本通常就高达1500万元,其中设备成本约占80%,这不仅使得加氢站的建设难以快速普及、也使得后期运营难以收回成本,进而严重制约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

第三个瓶颈就是应用场景的相对单一,缺乏产业链联动。目前我国氢气的生产和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工业领域,如石油炼化、合成氨、煤化工和冶金等领域。一方面,相比于一张电网普遍全国不同,受阻于氢气运输、储存的难题,目前氢能在交通上的应用还只是局限于部分地区和领域使用,市场规模有限。另一方面相关氢气、电力生产企业,又没有与下游氢燃料电池企业形成资源互补和利益分享机制。

结果就是,一边是投资氢燃料电池的科技创新企业入不敷出、产品销售无门。而另一边却是传统化工、能源企业守着丰富的资源却没有用武之地。

其实,此次旭阳集团与亿华通的合作、重组,实际上就是打通了氢能利用中的第三个瓶颈。旭阳集团的低成本氢源将降低亿华通燃料电池车辆的综合使用成本,进而打通“焦化副产氢提纯→储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重卡/公交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尽管对于更大的乘用车、商用车市场,目前氢燃料电池的推广依然遥遥无期,但是在卡车、工程车,尤其是在化工和冶金等氢气源头产业的应用将逐渐打开市场。至少,通过这种联营合作模式,能够为技术留存、发展和产品迭代提供一个可以持续的契机。

万一哪天核聚变发电商业化成功了,或者氢气制备、运储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氢燃料电池也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1 阅读:63
评论列表
  • 2025-03-20 13:06

    成功就在再努力一下之中!

真锂玩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