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地委大院的工作生活点滴回忆

杜梦琪来了 2025-03-31 14:04:19

地委大院是1952年从商丘古城迁到陇海铁路南边一公里处的。门前有一条二三十米宽的南北路叫向阳路,大院东边是军分区,南边是驻军的靶场。大院里从五十六十年代陆续盖了十来排平房,七十年代又盖了个开会的小礼堂,紧挨着竖了两个球篮辟为篮球场。大院南部建了机关食堂、锅炉房和洗澡堂。直到1984年才扒掉三排平房,盖了一座五层工字型的办公楼。

那时候地委各部委室和团委、妇联、机关党委、档案局等单位总共才百十来人。地委书记、副书记和地委委员都在平房里办公,每人两间,寝办合一,在机关食堂与大家一起吃饭。地委机关的干部大多数家属子女户口在农村,当时叫;干部。各部委室领导每人一间办公室,其它人在一个两三间的大办公室里办公。地委机关干部的单身宿舍非常简陋,每人一间或两人一间平房,墙壁隔音效果不好,窗户都是木框,有的为了挡风糊上报纸,屋里摆放一两个木框床,有的连桌子柜子也没有,门前都是砖块铺的小路。那时电视很少,文化生活枯燥无味,晚上都是闲聊和打打朴克消遣。

那时候地委大院没有保安,大门口只有一位工人师傅看大门,吃住在门岗。进出机关的干部见到门卫,有的喊老袁老曹,有的喊师傅,地委领导也是这种叫法,显示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感情。大门里面有两间平房,是地委的信访室,上访的群众来了,在里面接待,屋里坐不下,就在门外拿一块砖头坐下进行沟通交流。有时遇到生活困难的群众来上访,饿着肚子没吃饭的,就到机关食堂买几个馍给他们充饥,吃饱了再谈反映的问题。

那时候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水平较低,地委机关的干部每月工资才几十元,穿着非常朴素,生活也很简朴。八十年代地委有位女书记,还是中央候补委员,穿的像个普通妇女,从不讲究衣着打扮,夏天穿一件普通衬衣,冬天穿一件军大衣。别看她工作很有魄力,要求很严,风风火火,非常泼辣,可是平时丝毫没有架子,非常平易近人,见了机关干部都是热情打招呼。有一次,她在院里遇到一位年轻干部,穿着西服系着领带,皮鞋擦得铮亮,就问这是哪个单位的,穿戴太脱离群众了,让他到基层锻炼一下。后来一了解,原来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分到团地委工作。就把他安排下基层锻炼一段,才又调回来。

那时候,地委大院里的干部,都是工作认真负责,互相团结一致,没有推诿扯皮的现象,呈现一派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气氛。每天一上班,不管年老年轻,都先整理打扫办公室,争着拿热水瓶去锅炉房打开水,然后就紧张忙録的投入工作。那时地委不设常委,地委委员都是副地厅级,有的年轻些的地委委员都主动自己动手,和普通干部一起,提个水壶和水瓶去锅炉房排队打开水,用来自已饮用和洗脚。有个县委老书记,刚调到地委任副秘书长,在县里日常生活有公务员服务,到地委就得与普通干部一样,开头不太习惯。有一次,他对地委办公室的公务员说,;。公务员对他说,;。他不好意思再推托了,只有放下架子,自己拖地打扫办公室,亲手提着热水壶去锅炉房打开水,逐渐适应了普通干部的平凡生活。

那时候地委机关的工作分工明确,安排细致,要求严格,领导干部带头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作用。领导机关工作紧奏,作风深入。每周二、五下午是集体学习时间,各机关单位都是组织大家学习上级近来发的重要文件,认真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新调到地委机关的干部和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领导都是亲自谈话,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党性修养,与党委保持一致。要有保密观念,谨言慎行,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一言一行维护党委形象。当时地委上百亩偌大的院子里,没有雇用任何物业管理人员,只找了一名叫小石头的农民,负责拉走大院的垃圾。卫生都是分片包干到机关各单位,每周打扫两次,办公室进行检查评比。

那时候党委机关十分注意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多数干部一半以上时间都是在基层蹲点抓典型,下到乡村搞调查研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闲人。办公室之间没有事情,互相也不乱串门。地委办公室只有三四辆小车供地委领导公务使用,其它干部都是搭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下乡工作。到了九十年代,地委的公用车辆多了,但地委副秘书长配了五六个,下乡时都想派小车。有个年轻副秘书长没有派上小车有意见,小车队长是个六十年代起就在地委开车的老同志,他不客气的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