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嘉名将及勇士、何碍存邛遂定駹:雪域高原上的十全武功收尾战

杜梦琪来了 2025-03-29 16:18:04

1792年,即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十八日,福康安、海兰察和新上任的四川总督惠龄从后藏日喀则启程,前往江孜地区,目的是监督并筹备军粮,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到了四月二十五日,福康安亲自前往绒辖地区(现今位于西藏定结县)和聂拉木(现今西藏聂拉木县所在),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形和军事战略位置,并据此确定了后续的行军路线。

四月闰二十七日,福康安自藏廓边界的第哩浪古地区(即西藏定日县)出发,向前进军。至五月初五后第六日,部队抵达擦木周边(现今为西藏吉隆县宗喀镇以南),与四川提督成德成功会合。双方商议后,决定自擦木及济咙两地(均位于现今西藏吉隆县)合力向南进发,深入廓尔喀腹地。

彼时,两座山峰耸立,中间的山脊被廓尔喀军队牢牢占据,形势颇为棘手。然而,福康安决定利用夜色掩护,派遣士兵冒险突袭。他将兵力分为五路,分别潜入敌军营地两侧的山脊,实施包抄与迂回战术。同时,海兰察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从正面猛攻敌军营地。福康安则留在后方,负责指挥调度,确保各路军队能够协同作战,适时截击敌军。在他的精心指挥下,战斗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战斗持续到次日清晨,福康安亲自指挥,率军攻上了山顶,摧毁了敌军建造的两米多高的城墙。经过激烈的肉搏战,他们攻克了敌军坚固的堡垒,杀死二百多名敌人,在倾盆大雨中顺利占领了擦木。

五月八日,清军顺势推进至玛噶尔辖尔甲地区,成功击退了自济咙前来增援的廓尔喀军队。两日后,清军转而向济咙发起进攻。廓尔喀军在济咙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设置了多处堡垒,彼此间相互支援,形成有利的防御态势。面对此景,福康安采取了分兵策略,首先攻打各辅助营地,随后集中主力突破其核心要塞。

清军士兵利用木梯,接连不断地攀上山寨,破坏掉石头防御工事。随后,他们动用大炮持续轰击主寨。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清军最终占领了济咙地区的廓尔喀军要塞,并攻占了木萨桥。此役,清军共斩敌六百余人,俘获二百余人,同时,廓尔喀军将领咱玛达阿尔曾萨野也被俘虏。

至此,清军廓清了自擦木至济咙边境的廓尔喀入侵军,而藏地被廓尔喀占据的全境都已收复,福康安所率清军已经抵达了藏廓边境。乾隆帝闻讯福康安出兵初战告捷后十分欣喜,特赐福康安御制‘志喜书扇’,再加御用佩囊,以示嘉功之意。【伯虎42首发】

擦木与济咙战役落幕后,廓尔喀国内上下人心惶惶,深怕清军会借此胜势,挥师入境进行报复性攻击。鉴于此情境,廓尔喀国王喇纳巴都尔,也就是拉纳·巴哈都尔·沙阿,采取了主动行动。他将之前在后藏冲突中,于冲堆俘虏的清军绿营教官王刚与噶厦官员宗本官塘迈释放,并指派他们作为使者,携带一封求和信函返回。这封信表达了廓尔喀方面渴望停战议和的意愿。

在前往西藏之前,福康安已在京城接受了乾隆皇帝的亲自指示。乾隆帝指出,廓尔喀人贪婪成性,无视大清威严,擅自侵犯并掠夺西藏地区。若不严加惩处,将无法震慑此类狂妄之徒。因此,即便清军反击成功,廓尔喀战败并提出求和,清军仍需深入廓尔喀领土,攻占其都城,迫使其国王投降并割让土地,方能确保西藏边境的长治久安。

因此,在接到乾隆皇帝出发前的指令后,福康安果断回复喇纳巴都尔,表明不会与廓尔喀停止战斗进行和谈,同时指令军队把握胜势,继续推进。

1792年,即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三日,福康安指挥军队从济咙启程,得到了海兰察、成德、台斐英阿及阿满泰等多位将领的支援。他们沿吉隆河东岸一路向南,首先抵达索勒拉山区,现今位于西藏与中尼边境区域。次日,即五月十四,部队跨越了藏廓边界的摆吗奈撒地带,继续追击敌人,深入至济咙西南方向约八十里处,进入廓尔喀领土内的热索瓦地区,该地现今属于尼泊尔。在此,福康安的军队与廓尔喀的守备部队隔热索河形成了对峙局面。

热索河是吉隆河的支流,廓尔喀人在其上建有木制的浮桥,即为‘热索桥’。当清军大举攻来之时,廓尔喀兵在热索河北岸的索喇拉山上紧急修筑了高大石制碉楼一座,在南岸临河处又建碉楼两座,并将热索桥上的木板全部撤去,沿河两岸重兵据守。【伯虎42首发】

五月十五日,福康安策划了一场清军对河北岸廓尔喀军主要碉堡的佯攻行动。同时,他秘密部署副都统阿满泰率领一支由大金川屯田的士兵组成的队伍,这些士兵曾在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中投降,对碉楼攻防战术颇为熟悉,且擅长山地快速行进。他们翻越了热索河两岸的崇山峻岭,迂回到热索河上游约六七里处的隐蔽地带。在那里,他们就地取材,砍伐大树制作木筏,随后渡河并迅速沿南岸前进,对南岸的廓尔喀军河边碉堡发动了突然袭击。

廓尔喀军队在南岸未加防备时,突遭清军出其不意的攻击,匆忙之中退至石卡进行防御。与此同时,位于北岸的清军主力迅速行动,利用木板在桥上搭建临时通道,顺利渡过热索河。清军从两岸同时发动进攻,迅速占领了三处石碉,给予廓尔喀守军重创,此即“热索桥战役”的经过。

在“热索桥胜利”之后,福康安指挥军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南端的重重高山,推进到密哩顶地区,随后抵达旺噶尔,这两地均位于尼泊尔境内。他们深入廓尔喀国土达八百七十里,最终抵达距离廓尔喀首都阳布,现今的尼泊尔加德满都,仅有一百余里的雍雅地区,该地同样位于尼泊尔境内。

当清军逼近国都的消息传来,廓尔喀沙阿王朝上下一片惶恐。于是,国王喇纳巴都尔,也就是拉纳·巴哈都尔·沙阿,匆忙告别阳布,逃向了邻近的英属印度边境地区,以求避难。

留守的摄政王,即巴哈都尔·沙阿(也称巴都尔萨野),迅速传唤了被廓尔喀军拘禁在沙堆的噶厦首领丹津班珠尔。他要求丹津班珠尔向福康安传达一项重要信息:

廓尔喀对后藏的入侵,实则是受流亡至其地的十世夏玛巴喇嘛曲吉嘉措的策动与煽动。当前,曲吉嘉措已然逝世(巧合的是,十世夏玛巴恰在此时骤然离世,其死因颇值玩味)。廓尔喀方面随后表现出悔悟之意,主动提出与清朝停战和谈,并承诺将自扎什伦布寺掠夺的财物与法器悉数归还,同时赔偿在冲堆、扎木两地遇害官兵的抚恤金,这两地官兵是在前往交涉途中突遭廓尔喀军队袭击而不幸牺牲。此举可视作廓尔喀向清军统帅福康安发出的又一次求和信号。

此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巴哈都尔·沙阿派遣使者前往英属印度的管理机构(即东印度公司),寻求军事援助,期望能获得英国的武器装备与人力支持。然而,当英印总督康沃利斯侯爵收到廓尔喀的求援信息后,他考虑到对广州的贸易往来可能会因援助廓尔喀而遭受波及,因此回绝了巴哈都尔·沙阿关于“东印度公司提供军事及物资援助”的提议。

然而,康沃利斯随后意识到这是一个利用时机介入廓尔喀沙阿王朝与英属印度之间商业往来的良机,因此,他决定派遣海德拉巴土邦的行政长官克尔帕特里克,带领英印代表团伴随廓尔喀的使节重返阳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外交谈判及商业交流事宜。

沙阿王朝派遣使者至英属印度寻求帮助之际,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四位廓尔喀官员,包括噶布党普都、噶箕朗穆、乃尔兴及巴拉巴都尔,率领二十余名随从,遵照摄政王巴都尔萨野的指示,抵达清军驻扎于雍雅的营地,谒见指挥官福康安。此行目的之一是交还去年在冲堆地区掳获并囚禁的噶厦官员丹津班珠尔、扎什端珠布,以及藏军将领聂堆,还有清军教官卢献麟、冯大成等人。此外,廓尔喀官员再次表达了希望停止战争、进行和平谈判的意愿。

针对廓尔喀一方提出的“求和”意愿,福康安直接向在场的廓尔喀求和使节们阐明,要求他们向摄政王巴都尔萨野传达,只有满足以下五项条件,廓尔喀方能获得和谈与归顺的资格:

一、廓方军队需撤离噶勒拉、堆补木、甲尔古拉及集木集等地的山脊区域。

二、廓尔喀国王喇纳巴都尔及其叔父巴都尔萨野亲自出面进行和平谈判。

三、移交潜逃至廓尔喀并已去世的第十世夏玛巴的遗骸及其信徒。

四、要求廓尔喀方归还其从扎什伦布寺掠夺的全部财宝及法器。

五、在乾隆五十四年,廓尔喀与丹津班珠尔私下达成的和平协议被废除,关于西藏地区所谓的“支付赎地费用”的议题,此后不得被重新讨论。

当时,以噶布党普都尔帮里为首的廓尔喀使者们,面对福康安所提出的‘和议五项事宜’时唯唯诺诺,不敢立即应承下来,只说回去后向摄政王(巴都尔萨野)面奏,请摄政王定夺;随后福康安派清军将廓使送还。【伯虎42首发】

然而,经过七日的等待,廓尔喀方面并未传来任何消息,其军队依然坚守在旺噶尔、旺堆、协布鲁以及克堆寨等多个重要山脊,持续与清军保持对峙状态(实际上,巴都尔萨野正期盼着出使英印的使者能够带回‘英军将提供援助’的有利信息,以此作为抵抗清军进攻的最后防线)。

等待多日后,廓尔喀方面仍未对“和平提议”作出回应,福康安判断这是其领导层采取的拖延策略,意图争取时间,寻找翻盘的机会。鉴于此情况,福康安与诸位将领不愿错失良机,决定采取行动。他们带领军队离开营地,沿途对敌军防守的堡垒进行了攻击。

旺噶尔西南部有一条宽阔的大河阻隔,同时,旺堆、协布鲁、克堆寨等地建有由廓尔喀军队构建的防御塔楼,意在利用这些工事抵抗清军的进攻。当清军推进至旺堆时,遭遇了难以逾越的河流障碍。

随后,福康安部署了一部分兵力,用以拖住廓尔喀的防御部队。他命令副将海兰察带领索伦兵士,绕道至大河源头。士兵们将木头捆绑在身上,强行横渡河流。趁着廓尔喀军队防守松懈之际,他们迅速接近克堆寨,并对廓尔喀守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

随后,清军分三路持续推进,直击噶勒拉山,占领了位于中尼边境的甲尔古拉与集木集两处重要堡垒。在此过程中,清军连续六次交战均告胜利,共计歼灭了四千多名廓尔喀士兵,三路军队均表现优异。七月初一日,福康安、海兰察、台斐英阿及阿满泰等将领,率部进驻甲尔古拉山附近的帕朗古,此地已十分接近阳布(即加德满都)。

连续取得胜利后,亲自带领大军远征千里、立下赫赫战功的福康安,内心难免产生了些许‘自大和满足’,他认为‘军队如摧枯拉朽,胜利指日可待,几乎可以一举成功’;在这种骄傲心态的驱使下,福康安在指挥战斗时竟然‘乘坐轿子、摇动羽扇’,自比活着的武侯(诸葛亮),对敌人的轻视难以掩饰。

高级将领们普遍持有这样的心态与行事风格,导致下级士兵的“狂妄自大、轻视对手”的心态更加凸显。这种疏忽大意、懈怠懒散的情绪在清军内部迅速扩散,大家都认为只需最后奋力一搏,廓尔喀就会彻底崩溃,其国王定会“屈服投降、身着素服求和”。然而,正是在这种骄傲自满、轻视敌人的心态驱使下,清军即将面临自出征以来最为严重、最为惨痛的失败。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二,福康安统领清军,对噶勒拉与堆补木地区发动攻势,目标是直接攻克阳布,并捕获廓尔喀的摄政王巴都尔萨野。面对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巴都尔萨野及其留在国内的廓尔喀军队别无选择,只能做最后的决战。他们在甲尔古拉山的帕朗古地带,集合了残余的全部兵力,布置伏击,准备迎击即将到来的清军。

在连续取得胜利后,清军因骄傲轻敌、战斗准备不足,推进至帕朗古地区。此时,廓尔喀军队采取了策略,先假装败退,引诱清军深入茂密的丛林地带。随后,他们从三面点火焚烧树林,成功地将清军包围在火海中,令其无法突围。

清军因毫无防备,被烈火攻击而遭遇失利,统兵将领——都统衔护军统领台斐英阿、副都统阿满泰、二等侍卫莫尔根保、二等侍卫英贵、绿营将领张占魁等人英勇战死,士卒也损失惨重。【伯虎42首发】

清军主要部队受挫后,廓尔喀军队趁机发动猛烈反击,逼近福康安指挥的中军大营,形势极为严峻。在最关键的时刻,廓尔喀士兵直逼福康安的轿子旁,几乎要将他这位手持扇子的指挥官当场斩杀。幸运的是,海兰察及时率领援军返回战场,成功抵御了已显疲态的廓尔喀军队,确保了主帅的安危。若福康安真的在那时被廓尔喀军所杀,后果将不堪设想。

清军“征廓之役”中经历了一次极为惨重的挫败,即“帕朗古战役”。

帕朗古战役失利后,清军士气大幅受挫,福康安也收敛起先前的骄傲情绪。廓尔喀地区环境恶劣,连绵阴雨不断,清军内部因疾病(高原反应)死亡人数众多,只能停滞在帕朗古,无法继续推进。如此一来,清军失去了夺取阳布的有利条件和最佳机会。

廓尔喀方在侥幸取得一次胜利后,鉴于与清军间显著的军力悬殊,未敢持续对抗。因此,在乾隆五十七年农历八月初八,他们派遣了以噶箕第乌达特塔巴为领队的第三批谈判使团,前往清军帕朗古营地。使团向清军指挥官福康安重申了求和的意愿,表达了希望停止战争并归顺的立场。他们承诺将归还从扎什伦布寺掠夺的所有财物与法器,并誓言此后不再侵犯西藏领土。此外,噶箕第乌达特塔巴还提出,愿代表国王喇纳巴都尔及其摄政叔王巴都尔萨野,前往京城朝见并进献贡品。

八月十九日,通过上奏请求并获得乾隆皇帝的批准:

现已至晚秋时节,可借此机会,在他们心怀畏惧并恳切请求之时,颁布诏令予以批准,挑选关键人物带回京城觐见,并呈上贡品清单。尽管此举并非上策,但受限于当前时节,也只能如此处置。

福康安接受了廓尔喀提出的“投降”意愿,随后双方宣布停战。在八月二十一日,清军从帕朗古地区开始撤退,至九月初四,清军已完全撤离廓尔喀领土,返回济咙。至此,清军第二次征讨廓尔喀的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接下来的篇章将继续这一话题的探讨。

0 阅读:6